简明中国史(新知家庭文明读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秦汉帝国——统一与第一次全盛(2)

公元前203年10月,刘邦反攻成皋,不久又完成了对楚的战略包围。项羽见大势尽去,遂被迫与刘邦议和,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公元前202年10月,乘项羽引兵东撤之际,刘邦追击,并于12月在垓下合围,项羽自刎于乌江。

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统一了中国,称皇帝,建立汉朝。

5.萧规曹随

汉初萧何定律令,韩信定军法,张苍定历法及度量衡程式,叔孙通定礼仪,政治制度很快建立起来,基本上沿承秦制。

萧何为相,提倡俭朴。处理政事,完全按照律令。秦末大乱以后,人民饱受战祸,穷苦至极。汉初政治主张无为而治,人民的安全需求得到保障,社会自然稳定发展起来。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亲率大军32万人到平城邀击匈奴。冒顿率骑兵40万人围困平城7日。汉高祖只好用和亲政策,这在当时也有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

汉高祖封文武功臣143人为侯。从军吏卒按功劳大小,规定各种待遇。劝告流亡民众归还故乡,领取原有田宅。定田租为每年十五税一。释放奴隶,鼓励生产。征召天下贤士,分派大小官职,给予田宅。官吏相对廉明,有利于人民的休息。

汉高祖削弱割据势力,消灭异姓王,包括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敖、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闽越王无诸、南粤王赵佗。汉高祖采用各种方式,诛杀异姓王或限制其权利。秦末战争期间,商贾操纵物价。汉高祖发布法令,使富商大贾大受限制。汉高祖还迁徙六国后裔、豪杰世家及齐国田氏、楚国昭氏、屈氏、景氏、怀氏五大族共十余万人入关,人民受到的压迫减轻,社会经济得到较大的发展空间。

汉高祖一面消灭异姓王,一面陆续封儿子刘肥为齐王、刘长为淮南王、刘建为燕王、刘如意为赵王、刘恢为梁王、刘恒为代王、刘友为准阳王,又封弟刘交为楚王、侄刘濞为吴王。诸王多是幼童,中央因此有时间来充实自己的统治力,到文帝、景帝时才重视同姓王问题。

汉高祖逝世以后,太子刘盈继位,即汉惠帝。不久萧何又逝世,曹参继为相国。曹参信奉黄老无为而治的方针,一切遵守萧何所定法令,实行清静无为的政治统治。有些大臣看曹参这种无所作为的样子,有点着急。汉惠帝看到曹相国如此治国,也认为他是倚老卖老,心里非常不踏实。

曹参问惠帝:“请问陛下,您跟高祖比,哪一个更英明?”

汉惠帝说:“那还用说,我怎么能比得上高皇帝。”

曹参说:“我跟萧相国比较,哪一个能干?”

汉惠帝说:“好像不如萧相国。”

曹参说:“陛下说的话都对。陛下不如高皇帝,我又不如萧相国。高皇帝和萧相国平定了天下,又给我们制定了一套规章。我们只要按照他们的规定办,不要失职就是了。”

曹参用他的黄老学说,做了3年相国,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萧规曹随”。

从社会经济的发展来看,战国时期,到处是万户大邑,汉初万户大邑存留不过二三千户。汉惠帝两次筑长安城,征发京畿附近600里内男女夫役,每次都只有十来万人。偏远地区更是一片荒凉景象。从经济和人口恢复来看,中国的确需要休养生息的政策来修补战争创伤。

6.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汉初无为而治的直接结果。汉惠帝奖励人口增殖与土地开垦,规定民女15岁至30岁不出嫁,分五等罚钱,又免力田人徭役终身。汉文帝是着名的节俭皇帝。他亲耕籍田,提倡农耕,免收天下农田租税12年。汉景帝改收民田半租,三十税一。西汉在文、景两个皇帝统治下,前后39年,终于形成了超过战国时期的经济繁荣。

西汉前期对匈奴和亲,避免大战争,再加田租轻微,徭役较少。三十税一制,鼓励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是西汉前期社会繁荣的基础。三十税一制也鼓励了商贾、地主兼并农民的积极性。汉景帝末年,地方官府的仓里装满了粮食,库里装满了铜钱。朝廷所藏的钱,积累到好几百万万,钱串子烂了,散钱无法计算。朝廷所藏的粮食,新旧堆积,一直堆到露天地上,让它腐烂。

就在这种一片升平的情况下,半割据的同姓王国成为汉王朝中央的心腹之患。

汉景帝即位,任命晁错为御史大夫。此时,同姓诸侯的势力很大,土地又多,像齐国有70多座城,吴国有50多座城,楚国有40多座城。特别是吴王刘濞,煮盐采铜,与皇帝一样富有。

晁错主张趁早削减同姓诸侯的封地。景帝有些犹豫,虽然觉得晁错的话有道理,但毕竟容易引起叛乱。可诸侯的实力与日俱增,景帝被迫削减诸侯的封地。

公元前154年,吴、楚、胶西、胶东、赵、淄川、济南七个刘姓诸侯王发动叛乱,历史上称为“七国之乱”。

景帝在获悉七王叛乱后,先是采取姑息政策,决策错误,杀掉了晁错,并恢复诸王封地,企图以此平息战乱。但诸侯国反而因此更有决心推翻中央政权,景帝已经没有退路,这才决心发兵迎击叛军,任命周亚夫为太尉,以窦婴屯于荥阳。周亚夫受命后,暂时放弃梁国的部分地区,引诱并牵制吴楚军队。然后率军由蓝田出武关,经南阳抵达洛阳,抢占荥阳要地,控制了洛阳的军械库和荥阳的敖仓,率军30余万东出荥阳,进抵淮阳。

周亚夫追击吴楚联军。楚王兵败自杀,吴王被杀。震动天下的吴楚叛乱,历时仅3个月便完全失败。

7.真实的刘彻

汉武帝刘彻,是汉朝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的曾孙。公元前141年在他父亲汉景帝死后,便由他做了皇帝,那时他还只有16岁。从那一年起到公元前87年他死时止,他总共做了54年皇帝,占了整个西汉王朝1/4的时间。

汉武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封建君主,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杰出政治家。他所实行的许多政策和措施,对于以后历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汉武帝刘彻凭借文景之治积累的财富,长期对外用兵以扩张疆土;以儒家学说为装饰的集权政治终于得到了应用。西汉在此时达到了军事、文化的极盛。各方面的代表人物纷纷涌现,如经学家董仲舒,史学家司马迁,文学家司马相如,军事家卫青、霍去病,天文学家唐都、落下闳,农学家赵过,外交家张骞,音乐家李延年,都集中出现在汉武帝时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统治政策最为重大的变化,对于中国专制统治而言,也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秦汉之际,遭秦始皇焚书坑儒政策摧残的儒家逐渐恢复,一些儒生还参加策划了反秦斗争,如孔子后裔孔甲一度为陈胜的博士。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也经历了一个由鄙视到重视儒生的过程,儒生叔孙通被任命为太常,协助汉高祖制定礼仪。汉惠帝四年宣布废除《挟书律》,更是进一步促使诸子学说复苏。

汉初,儒、道两家在政治、思想上的斗争相当激烈。武帝即位后,依靠文、景两代积累的财富,大事兴作,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适应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切合。在思想领域,儒家取代道家的统治地位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武帝继位后,丞相卫绾要求罢黜儒家以外的各个流派,儒生赵绾为御史大夫,褒扬儒术,贬斥道家,鼓动武帝实行政治改革。宗崇黄老的窦太后对此抵触和遏制了一段时间。窦太后逝世后,儒家势力再度崛起。元光元年,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指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只会使统治无所适从。武帝所欣赏的治狱官吏张汤、杜周,也主张以《春秋》决狱,大兴儒术。道家等诸子学说则在政治上遭到贬黜,儒家学说从此开始了2000年的统治。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非原始的纯粹儒家,他的曾孙汉宣帝就声明治理国家是“霸、王道杂之”,所以这种被推崇的儒术,已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种不同学派的一些思想。

在把国家大权完全掌握到自己的手里以后,汉武帝就决定进一步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首先他要更加彻底地解决藩国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主父偃建议的“推恩令”,命令藩王们不能把封地仅仅传授给继承王位的长子,而必须划出一部分来分封其他子弟做侯国,并且规定这些侯国不再受藩王的管领,而直接由各地的郡来管辖。这样一来,藩国的土地越分越小,小的只有三五个县,大的也不过十几个县,势力越来越弱,自然也就无法跟中央对抗了。

汉武帝对外连年大用兵,使得国内各种矛盾都激化起来。赋税因此急剧上涨,豪强势力的兼并过度扩张,引起了朝廷、豪强与农民之间严重的冲突。剥削农民的商贾,以及垄断农民必需品的铸钱商和盐铁商,是当时社会巨大的不稳定因素。汉武帝用没收财产的办法,沉重地打击了商贾阶层。

汉武帝时确定用五铢钱是中国货币制度史上重要的一件事。在五铢钱确定以前,铜钱轻重不一,钱法变化无数。豪强铸劣钱牟利。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废除各种铜钱,专令水衡都尉铸五铢钱,天下通行。五铢钱币值统一,便于管理,轻重合宜,此后直到民国初基本上按照相同原理铸币流通。

汉武帝又加强了原有的监察制度。汉朝初年,中央政府虽然因沿用秦朝的制度设有御史大夫,但废除了负责监察地方的监察御史。汉武帝则把监察制度大大加以扩充,并建立了“州刺史”制度,设置了一个司隶校尉和13个州刺史,对各郡国进行严密的监督。

8.重剑出击

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期,匈奴游牧民族在我国北方的大草原上兴起。秦末汉初,即匈奴冒顿单干、老上单于、军臣单于统治时期,匈奴势力达到极盛,统治着东到大兴安岭,西到祁连山、天山,北到贝加尔湖,南到河套的广大地区。

匈奴贵族为了掠夺财物和奴隶,经常南下骚扰中原王朝的北部边疆。西汉初年,汉王朝由于经济力量尚未恢复,而且内部不够稳定,从刘邦到汉武帝初年,一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每年送给匈奴大量的礼物和金钱。但是,和亲政策并没能阻挡匈奴贵族的掠夺,北部边疆的生产时常遭到破坏,无数汉族人民被抢走或杀死。汉武帝即位后,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军事力量也得到加强。

汉武帝决定改变和亲政策,发动了全面反击匈奴的大规模战争。卫青和霍去病正是在这场战争中涌现出来的杰出将领。

公元前139年春,卫青的姐姐卫子夫被汉武帝选入宫中,卫青也被召到建章宫当差。这是卫青命运的一大转折。

公元前129年,匈奴又一次兴兵南下,前锋直指上谷。汉武帝果断地任命卫青为车骑将军,迎击匈奴。这次用兵,汉武帝分派四路出击。车骑将军卫青直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从代郡出兵,轻车将军公孙贺从云中出兵,骁骑将军李广从雁门出兵。四路将领各率1万骑兵。卫青首次出征,但他英勇善战,直捣龙城,这是匈奴祭扫天地祖先的地方,斩首700人,取得胜利。另外三路,两路失败,一路无功而还。汉武帝看到只有卫青胜利凯旋,非常赏识,加封关内侯。

公元前127年,匈奴再次入侵。武帝决定避实击虚,派卫青率大军进攻久为匈奴盘踞的河南地,这是西汉对匈奴的第一次大战役。卫青率领4万大军从云中出发,采用“迂回侧击”的战术,西绕到匈奴军的后方。修复了秦时蒙恬所筑的边塞和沿河的防御工事。这样,不但解除了匈奴骑兵对长安的直接威胁,也建立起进一步反击匈奴的前方基地。卫青立有大功,被封为长平侯。

匈奴贵族不甘心在河南地的失败,一心想把朔方重新夺回去。公元前124年春,汉武帝命卫青率3万骑兵从高阙出发,汉军大获全胜,高奏凯歌,收兵回朝。汉武帝接到战报后喜出望外,派特使捧着印信,到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所有将领归他指挥。卫青的三个儿子都还在襁褓之中,也被汉武帝封为列侯。

公元前121年,西汉对匈奴的第二次大战役开始,由霍去病指挥,结果使汉朝完全控制了河西地区,切断了匈奴与羌人的联系。为了彻底击溃匈奴主力,汉武帝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发动了对匈奴的第三次大战役。公元前119年春,由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精锐骑兵5万人,分为东西两路,远征漠北。这次战役,汉军打垮了匈奴的主力,使匈奴元气大伤。从此以后,匈奴逐渐向西北迁徙,出现了“漠南无王庭”,匈奴对汉朝的军事威胁基本上解除了。汉武帝为表彰卫青、霍去病的大功,特加封他们为大司马。公元前106年,大司马大将军卫青去世,汉武帝命人在自己的茂陵东边特地为卫青修建了一座像庐山的坟墓,以象征卫青一生的赫赫战功。

汉武帝自公元前133~前89年,进行长期的对外战争。汉武帝在临死前三年,表示对战争的忏悔,下诏说,今天的要务在于力农。这样,渴望休息的广大农民,开始稳定下来,汉朝统治也就转危为安。汉武帝晚年推行赵过的新田器和耕作技术,耕耘下种都有巧便处,推行耦犁和耧车,又实行代田法,农民用力少而得谷多,农业开始发生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