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论通才体育——21世纪中国高校体育思想抉择断想
(一)新世纪的呼唤与思考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已把人类载进21世纪的始站。经历了万里奔波的艰苦、览尽了无限风光的人类,意犹未尽,随时准备奔赴新的景点、新的境界。中国高校体育界更是审时度势,早早打出了“面向21世纪”的口号,摇旗呐喊,大有先期开拔之势。他们提出了“21世纪中国高校体育思想向何处发展”、“21世纪中国高校体育思想研究”等重大战略课题,其核心任务就是要在“面向21世纪”的大旗下,聚集广大中国高校体育工作者,率先走向新景点。
诚然,树立思想的旗帜是极其重要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论和认识论早就告诫我们:没有思想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中国高校近半个世纪的实践也告诉我们: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是实践成功的保证。20世纪50年代,我们在“增进学生身体健康,乃是保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培养有强健体魂的现代青年的重大任务之一”的方针指导下,学习和引进了苏联的体育思想理论,较好地促进了新中国一代青年的身心发展;60年代,围绕着毛泽东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确立了体质全面发展的体育思想,掀起了中国第一次全民健身运动的高潮;70年代体质教育(狭义)与技能教育在中国高校体育界交相辉映;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阔步向前,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赢得了终生体育、快乐体育、成功体育、体质教育、全面发展体育等思想在中国高校纷纷出台,尽显雄姿。历史的经验提醒我们:新的体育思想的正确引导和贯彻,都将给中国高校体育带来新活力,注入一片生机。
然而,实践又是不断发展的,其对应的指导思想理论必然适应甚至超前实践,具有未来指向,才能满足实践发展的需要。而且,实践还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其指导思想更需要具有时代特征。我们高校体育界众多人士掌握和运用了这种思想武器,他们理智地回顾与剖析着当前高校空前活跃的各种体育思想,撩开了体育思想繁荣的面纱,指出:终生体育不仅从理论到实践上都难以完成作为具有教育性质的学校体育所要达到的目标,而且学校体育也不可能包办终生体育;成功体育、快乐体育不能完全满足高校学生的高层次的需要,而且它常常产生误导或被曲解,以为只有成功、快乐,没有失败和苦辣……这些又使我们由乐观走向了困惑。
最终,困惑必须导致思考和探索。辩证法仍是我们有力的思想武器。综合与分化的辩证法告诉我们,中国高校体育思想正处于一个新的分化向新的综合转化的关键时期。高校体育思想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预示着中国高校体育思想必然走向一种新的综合。我们认为,这种综合就是使高校体育随同整个大教育走向前半个世纪被我们舶来而又抛弃了的通才教育,即回归通才体育教育思想。
(二)通才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失落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交往与合作更加频繁。在高校人才交往活动中我们往往发现,从中国高校走出的专家学者的知识技能面相对狭窄,特别是在体育与艺术修养方面处于近乎贫乏的窘境。我们一方面为苏格拉底似的广博而赞叹,另一方面更为中国高校人才产生的窘境而困惑:中国高校人才到底怎么啦?事实上,这是因为一定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思想下人才培养实践的结果。中国高校教育培养人才一直是按照一种专才教育思想而进行的,而不是以通才教育思想作指导。由于一定的体育思想又主要直接缘自一定的教育思想,因此中国高校体育思想也必然走出专业化教育这种模式。
其实,通才教育很早就有了。通才教育开始于古希腊时代,英文名字叫General Education,它兴盛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达到了一个高峰。近现代西方国家大学适应工业的文明的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也曾造成通才教育部分失落,但他们高校培养通才的目标从未改变:高等教育意味着使人成为“高贵的人”、“有教养的人”,全面发展,意味着既懂科学,又有文化,而不是单纯的职业训练,已是一根深蒂固的观念,因此现代化高等人才普遍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技能就不难理解了。
我国高等教育并非与通才教育失之交臂,只是因为50年代初按照前苏联模式重建了高等教育,才基本中断了上半个世纪移自欧美的通才教育,走上了职业化教育的轨道。不可否认,当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对各门类专业人才迫切需要,而且这些专业人才对中国各项建设事业都做出了重大的成绩和贡献。但是单一职业化教育的体制和思想培养的人才,在知识、能力上普遍相对狭窄,严重束缚人们的思维的弊端也在科技逐渐发展和社会对全面综合发展人才迫切需要的今天日益暴露出来。事实上,近些年来高校体育引进快乐体育、成功体育、终生体育等思想,也是试图从人文角度加强对大学生的全面培养,弥补职业化科技教育中人文底蕴的不足。
应当指出,新中国建立,中国的通才教育思想的影响,并未因职业化教育的全面兴起而销声匿迹。自毛泽东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起,全面发展的体育思想在高校一直占有相当市场。全面发展体育意味着使学生在知识、技术、技能及身心各方面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乍一看,与通才教育并无差异,其实不然。通过教育对高校学生的要求,不只是局限在掌握“三基”发展身心上,它是在这种“全”的基础上更进一层,强调学生掌握、运用、研究、发展和辐射,再向前进一步即可达到“博”的层次。而“全”基本处于“掌握”和“运用”阶段。由此可见,全面发展体育是向通才教育体系的逼近,高校体育的“通”则是对“全”和“博”的承前启后.
值得引起我们重视的是,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正向通才教育思想转变。《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已指出,要使“高等学校培养的专门人才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中国高校文理并通,科学和人文并举,改革发展如火如荼。中国高校必然要顺应这种趋势,由通才体育的部分“失落”走向全面“落实”。
(三)通才体育的界定与特性
通才体育是一种发展着的思想,它随着社会的政治教育、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而不断丰富的自己的内涵。早期的通才体育可称为普通体育。到本世纪上半叶,美国通才教育思想家赫钦斯在美国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的同时所带来的系列教育困惑,指出,通才教育是指“专门从事陶冶的一般教育或作高深研究的基础教育”【14】,是高等教育的最重要的具有特色的指导思想。通才体育思想也随之赋予了新的含义。对照中美及中欧工业文明高度发展期的众多相似特征,以及参照中国21世纪高校体育发展需要,我们可以给通才体育作如下的界定:
通才体育是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体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体”为对象、以“育”为手段、以锻炼身体为特征、以培养人为中心、培养人的优秀性为目的,对青年大学生所实施的身体教育或通过身体的教育。从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看到:通才体育以其“三个”规律和一个“适应”的科学特征,区别于自然主义体育、经验主义体育和时尚娱乐体育等;通才体育又以高校学生的“体”为独特对象,从陶冶品性、培养情趣、基础科研能力,以及促进终身体育等发展人的优秀性角度出发,进行全面而深刻的体育教育,是一种对中国未来高等人才实行要求教育的体育思想或形态。它与其它体育思想的相互关系可以用屋脊型图加以直观形象化。
在各种体育思想中,全面发展体育是基础;成功体育、快乐体育等是两翼;科学体育是本位和动力源;通才体育是顶脊和天线。只有夯实基础、扩展两翼、备足能源,才能稳架天线向外辐射能量,更广泛深入地促进终生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发展。此图更表明了中国高校体育处在一个极其重要的关键位置上,它既不能失去众多体育思想的支撑,又不能降低思想标准,更不能离开科学的学校体育这一本体而全面走向终生体育、竞技体育等,否则只能成为空中楼阁。
这里还要强调指出,我们不能“望图生义”,以为只有高校的通才体育才有辐射功能和能力,而其它辐射作用不能作“天线”;也不能因此产生享受通才体育教育是一部分人的专利的错觉。事实上,通才体育(教育)是未来人类的普及教育形态。我们现在需要借助高等人才的培养发挥更强有力的辐射功效和能量,更有效地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这既是他们的权利,也是他们的义务。
通才体育重要特征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科学性(广义)是通才体育的本质特征。通才体育兼顾了科学性(狭义)和人文性。强调高校人才全方位科学化、人文化、现代化,增强对社会的辐射能力,是真实地适应社会对高等人才培养的需要和顺应未来社会发展趋势。
整合性是通才体育的又一重要特征。通才体育吸收了古今教育思想的优秀成果,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为一体,身心并肩,文理并举,个人、学校、社会兼顾。
实践性是通才体育存在的基础。通才体育不仅为欧美国家高校的成功范例所明证,也曾为我国高校所部分落实。在今日中国高校大力向文理并举、校际联合、校社联合、校企联合发展,实质上全面走向通才教育之时,必然为通才体育实践创造出广阔的时空条件。
适应性是通才体育生存的又一根本。现代通才体育的广泛开展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走上现代工业文明快车道时在高校大力普及开展的。它克服了职业化教育下培养人才在人格和技能上单薄甚至片面畸形的弊端,适应中国工业文明社会对人才培养发展的需要。
发展性是通才教育的未来立足点。通才体育不仅适合现代化工业社会,也适合未来的社会形态。这不仅是因为未来社会对人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更是因为“科学发展,永无止境”,明天的“博”只是今天的“通”。
(四)通才体育的重建与落实
通才体育在我国高校的重建与落实,既要符合国际国内体育发展需要,又要适应国内高校整体改革方向和进程,还必须形成自身的特色,因而是一项硕大的工程。我们认为其重建和落实主要应涉及以下若干方面:通才体育思想;通才体育目标;通才体育价值与功能;通才体育原理;通才体育原则;通才体育课程与内容;通才体育方法与手段;通才体育组织与控制;通才体育物质条件;通才体育体系与其它外部系统相互作用方式;通才体育运作机制等等。这里我们仅从目标、价值与功能三个方面的重建与落实进行阐述。
1.通才体育的目标
通才体育的目标是陶冶大学生的心灵,训练身体与思想以谋求自身和社会的幸福。赫钦斯说:“通才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心灵的陶冶,更是为了训练以产生智慧的行动。”【15】即说明人的智慧行动是以人的正确思想为前提的。当前我国通才体育思想目标可以定位于训练身体和思想,以强大的辐射能力和能量为“全民健身”和“奥运争光”两个战略服务。
2.通才体育的价值
传递东西方文化。通才体育的内容可以是东西方体育文化。世界各民族在数千年文明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批判继承这些文化遗产,中国体育文化才有发展的张本。
实现人性价值。通才教育向来都是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它以人为中心,以培养人为目的。而通才体育在这一目标中有独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与我们倡导的终生体育、快乐体育、成功体育等思想价值目标相融合,而且它在更高层次上对这些思想人性价值目标进行了概括与总结。
推动全民健身活动。中国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大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一方面使社会财富极大的丰富,另一方面使人们拥有了大量闲暇。这不仅使通才教育实施有了可能,而且有了必要。大学是走向社会的前奏,以我国刚推出的“全民健身计划”、“一二一”工程为参照,高校体育实现通才教育的需要十分紧迫。只有通过通才教育,才能使未来的社会精英们学会明智地应用闲暇,广泛深入地开展健身活动,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丰富文化生活,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适应民主发展需要。社会主义民主意味着人人都有参与管理的权利和义务。其前提条件之一是有管理能力。而管理能力需要在学校教育中,特别是高校教育中初步培养。21世纪中国体育事业在产业化和市场化等方面必将有更大更高的发展,需要大批各种有知识懂管理同时通晓体育的人才。通才体育(教育)将使这种需要由可能转为现实。
3.通才体育的功能
个人方面,通才体育是实现终生体育的基础。学校教育终归不能包办终生教育,因为一切都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只有使学生能够永远独立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锻炼,才能达成本质意义上的终生教育。正如赫钦斯所言:“通才教育对青年的目的,是培养其继续自我教育所需要的习惯、观念及技术。因此正式制度化的通才教育,是使青年做终生教育的准备。”【16】
社会方面,通才体育能促进全体社会成员的合作与交流。“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的永恒主题,体育在这一主题中一直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大学普遍的相对高深宽广的体育素养培育,必然拓宽未来的有知识人们的沟通渠道,促进他们共同情趣的发展,从而更有效地促进人类的携手合作。
通才体育还是走向体育科学研究的基础。体育科学研究需要众多门类学科及各门类学术人才的支撑。通才体育教育可以为各种专业技术教育提供一种共同的学术基础。如果高校毕业人才大都有一定的体育学术基础,又有研究探讨的情趣,我们的科研队伍肯定会成倍地扩大,成果水平也必然有质的飞跃。
中国高校体育落实通才教育是历史的必然。赫钦斯指出:“将来的医生、牧师、律师、教师等专业人员,都需要接受通才教育,否则,不能算作合格的专业人员。”【17】同样,将来的各类专业人员,没有接受通才体育教育,也不算作健全的专业人员。中国高校体育以通才教育思想作指导,一定会率先迎来21世纪的新曙光。
注释:
【1】刘绍曾,学校体育四十年的回顾与启迪[J],学校体育,1989,(5)。
【2】毛泽东论教育革命[M],人民出版社,1967。
【3】光明日报[N],1958,8:9。
【4】红旗[J],1958,(7)。
【5】人民日报[N],1966,8:1。
【6】人民日报[N],1968,7:22。
【7】特约评论员,补好真理标准理论这一课,教育问题要来一次大讨论[J],教育研究,1979,(4)。
【8】夏峰,勿走极端[J],中国学校体育,1995,(6)。
【9】姜书良,提前兴奋:我国教育思想的一个误区[J],争鸣,1992,(2)。
【10】张岱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分析.理论月刊,1986;7
【11】中国古代体育史,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6;4~5。
【12】《陈确集·文集卷五·学者以治生为本论》。
【13】张怀承,略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近代转型的实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5)。
【14】崔录《现代教育思想精粹》,光明日报社,1987年版,第88页。
【15】赫钦斯,《教育中的冲突》,第84页。
【16】赫钦斯,《教育中的冲突》,第74页
【17】赫钦斯:《美国的高等教育》,第1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