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外景人像摄影看起来并不是件多难的事,不过就是对准要拍的人物,再加上一点周围的环境,对焦(其实也就是半按快门,照相机自己就会调焦),按快门,“咔嚓”一声,画面就记录下来了。尤其到了现在这摄影数码化时代,照相机的功能越来越智能,越来越“傻瓜”,摄影仿佛变得更容易了。
以前用胶卷拍照,无法马上看到效果。照片有没有虚?构图对不对?模特有没有眨眼睛?曝光准不准……这一个个问题还真让人揪心。有时候劳民伤财跑大老远去拍片,回来充满期待地把胶卷拿到彩扩店冲洗,得到的却是黑乎乎或白花花的一格格底片,让人欲哭无泪。现在呢,按完快门,把照相机翻个角度,再按按钮,一秒钟前拍的东西已经清清楚楚地显示在眼前。有问题?没事,再来,反正也不用再花费胶卷钱,既然花了那么多钱买相机,不按白不按。
可是,问题依然存在。
照片是清楚了,看起来却像白开水那样淡然无味。自己看着不顺眼,和高手拍的一比,更是不堪入目。发表在摄影网站,就像搁在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很少有人理,偶然有人“路过”,顺手甩下的还是一块打击人的“板砖”。
看来,摄影器材的升级只是解决了硬件方面的问题,让操作变简单了,可是,要得到一张好照片,光是清晰,似乎远远不够。
什么叫做好照片?不同的摄影题材有不同的要求。按我的看法,对于外景女性艺术人像摄影来说,一张好照片至少应该包含两个方面:
一,照片得有个主题。有主题的作品才有内涵,有内涵的照片才能打动人心,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报道摄影要求“一张照片讲述一个故事”,这句话对于外景女性艺术人像同样适用。外景女性艺术人像摄影不是单纯的“美女照”,它已经将人像从肖像的范畴延伸出去,在表现人物的同时,重视摄影师个人情怀的释放和意境的营造,在形式方面则讲求人景交融,人景互动。
二,照片需具备独有的表现方式。摄影有属于自己的语言,照片上的故事应该用摄影语言来讲述。摄影语言,概括起来就是对模特画面中的安排调动、道具的使用、场景的选择、景深、透视、用光、构图方面的控制与运用。这一切让照片在忠实地反映生活的同时,又高于生活。当我们看着一张照片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上面的人和物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却又更突出、更唯美,看着它们,我们能感受到其中的意韵悠长,在我们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
当摄影作品有了一个让读者产生共鸣的主题,又有精湛的摄影语言将其表达出来的时候,这张照片自然就是一张出色的艺术人像作品。
由此看来,拍照还真不只是简单按下快门了事。为了这一“按”,摄影师必须具备两个能力:一是对主题的发掘能力,我们可称之为“创意”,二是对摄影语言的把握,我们可称之为“技术”。
这两者之间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用比喻的方式说,它们就像一个人的头脑和双手。创意是头脑,负责思考,想出抽象的主题;技术是双手,负责实施,把抽象的主题变成具体的画面。哪个更重要?我会说二者都重要。头与手是一个人的组成部分,不可分,只是分工不同而已。要强调的是,在不同阶段,这二者的重要性又是不同的,对于一个手艺精湛的人来说,他需要的是创意;而对于一个手艺还不熟练的人来说,他的当务之急是掌握技术,否则再好的创意也无法表现出来。
本书两者都会涉及,但是主要篇幅会放在技术方面。相对于技术而言,创意比较抽象,比较“虚幻”。它是摄影师自身素养和审美情趣的综合体现;它很个性化,不同的性别、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格,甚至不同的血型,都会导致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的差异,也就会产生不同的创意。它是主观的东西,不可能,也无必要形成一个标准。而摄影技术,它是作为二维空间的照片的表现方式,对此,前人总结了诸多的经验,确立了一些标准,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去获取它们。同时,关于技术方面的问题也是大家更感兴趣的,大家都渴望尽快让自己的“双手”变得巧起来,更好地通过摄影语言去实现自己那丰富的创意。
因此,技术问题的分享和探讨是这本书的重点。
当然,创意也是个离不开的话题:
一,它是创作的出发点,没有它,也就无所谓艺术创作。
二,它与技术有着密不可分的互动关系,创意需要技术去实现,推动我们努力去掌握技术,而当我们的摄影技术不断提高,表达能力不断加强的时候,它又拓宽了我们的创作之路,增强了我们对主题的发掘能力。比如说,当一个摄影师能够熟练地掌握用光技巧时,他就有可能更深刻地领悟出光线与摄影作品之间的纽带关系,从而用微妙的光影效果去营造意境、渲染气氛、表达情感。到了这个阶段,创意与技术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谈创意,更谈技术,这就是本书的内容。
摄影是一门技术活,这是毫无疑问的。掌握一门技术其实就是掌握它的规律。本书告诉你拍摄外景女性艺术人像的一些规律,掌握这些规律,加上适当练习,先不讲创意,至少可以让你的作品变得比较有形式美,变得更加“好看”。
我也听过一些论调,说创意最重要,技术是次要的东西。我对此话表示怀疑。也许说这句话的人是天才,至少他觉得自己是天才,可是你觉得自己是天才吗?我一直觉得,敢于说这种话的“天才”很有可能对摄影的接触还不久,了解并不深,因此才敢发出这种属于“无知者无畏也”的论调。
记得看过一部日本电影《恋爱写真》,那是一个很动人、很浪漫的爱情故事。
女主角静流是一个率性而纯真的女孩子,喜欢上了摄影发烧友诚人,平常给他做做模特,陪他“扫扫街”,爱屋及乌,渐渐也对摄影产生了浓郁的兴趣。有一次,她陪诚人去扫街,拍着拍着,她拿过相机,跑起来,边跑边拍,不用测光不用对焦,只管对准目标按快门,结果拍出来的照片却是张张精彩,幅幅神奇。她摸相机后不久,便和诚人一起投稿参加摄影比赛,荣获“新人奖”,而她的师父兼男朋友却榜上无名,倍感挫折。没多久,她只身赴美,在纽约的大街小巷捕光捉影,成绩斐然,居然要办摄影个展了……
电影很感人,但是我觉得把它当做一部爱情电影看看就好了。一切艺术作品都有其夸张的一面,有夸张,作品才能高潮迭起,直击人心。如果我们把夸张当做真实,将自己幻想成静流,以为自己有她那样的天赋,凭着感觉拍摄就行,那可真要悠着点。摄影要按快门,可是按快门之前还有很多东西要弄明白的。小一点的对焦、测光;大一点的焦距、透视、景深;再大一点的用光、构图等,都需要练习才能弄懂理论,都需要实践才能积累经验。不信,你可以学学静流,拿着相机对准目标按快门,然后把照片发在网上。发图之前,我建议你最好戴上钢盔,这样比较安全点。基本上,我可以保证你收获一堆板砖,多到可以盖座大房子;我还可以保证你的摄影生涯变得很清静,不会有影友来骚扰你,向你请教摄影问题,更不会有出版社请你发表作品。
拍片也算有些年头了,其间,遇到过不少从胶片时代就开始拍照的人,十几二十年过去了,他们的片子还是很一般。很一般的意思,就是前面说的片子老让人感觉像喝白开水。是他们的器材不够好?非也,他们拿着的都是价值数万甚至十数万元的器材;是他们无暇练习?也不是,他们周末、假期都在拍。那么是他们的智商比别人差?那更不可能。一个人不偷不抢买得起昂贵的器材,还开着不偷不抢属于自己的汽车到处旅行拍照,你说这种人会笨?问题就出在他们不重视摄影技术的学习,有静流的做派却无静流的天才,只凭感觉在拍,所以一直在原地兜圈子。
当然,其中也有意识到技术重要的人,无奈学习不得要领,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学得不够深入、系统,看起来,他们一直都在拍,在某些摄影网站已经成为“骨灰级”的注册用户,实际上还是一个摄影门外汉,并没有抓住摄影技术的规律。
我曾经在某本摄影杂志上看过一篇文章,说摄影路上有许多“岔道”,走着走着,一个不小心就会走到岔道去了。有人变成了器材收藏家、有人变成了摄影理论家、有人变成了后期处理专家,还有人加入什么协会,整天吃吃喝喝,搞活动做评委,这句话很有意思。摄影这条路上的确“岔道”繁多,大岔道中还套着小岔道,单说拿相机拍照,就分风光、人像、人文等类别,所以走“岔道”是必然的。我的观点是:如果你想在某一个题材上拍出点成绩,那么最好认准一条道,以“我的眼里只有她”的专一态度,一条路上走到底,数年磨一剑,必定会有所收获。有的影友,条条“岔道”上都有他矫健的身影,今天风光,明天人像,后天人文,博客内容丰富,却从来没有真正拿得出手的作品。当然,如果纯粹把摄影当做随兴的玩乐,这也无可厚非,如果想在某一个摄影题材方面走得远一点,在各个岔道上来回奔波,是很浪费时间的,最后的结果就是哪条“道”都走不远。
除了潜心钻研理论,勤于参与实践之外,保持清醒的头脑也是非常重要的。
摄影,尤其是网络摄影,总的来说是比较容易满足虚荣心的,可能没玩多久就开始有人叫你“大师”了。原因无非有几个:一,真正的高手多半已经搞职业摄影去了,每天被生活的鞭子驱赶着按快门,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在网络上厮混。二,真正的大师遇到的事儿多了,总是比较内敛、沉稳,就像现实生活中的大人。我们什么时候看过大人对孩子们的话题感兴趣的?三,“莫笑菜鸟菜,更有后来人”,不管你多菜,总有人比你更菜。数码时代,摄影人口呈爆炸式增长,每天都涌出许多新的摄影发烧友。新人对前辈总是心怀钦佩之心,你比他早玩摄影,一般来说总比他内行点,加上他又想得到你那一票,混个“精华贴”,叫你一声大师是很自然的事,反正又不用付费。久而久之,摄影网络就变成一个“大师”遍地的地方,那情形真有点像上世纪全民经商年代大街上掉块招牌都会砸到个总经理一样,摄影网络上随便扔块板砖击中“大师”的几率也是相当大的。还是想想爱因斯坦那句话吧:“用一个大圆圈代表我所学到的知识,但是圆圈之外是那么多的空白,对我来说就意味着无知。由此可见,我感到不懂的地方还大得很呢。”,谁敢说自己是拍得最好的,这人不是生性主观就是过于自恋了。摄影路上永远都只有更好,哪有什么“最好”的?常常抱着敬畏之心,放开胸怀,多看看国内外真正大师的片子,多吸收同行精彩作品的营养,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摄影技术不断提高。
摄影技术是不是很复杂?要掌握它是不是很麻烦?应该这样说,要熟练地掌握一门手艺,花费一定的时间和金钱是必要条件。但是也别把它看得过于玄乎,学习摄影技术不会比学习其他技能更难。至于事半功倍,还是事倍功半,那要看你是否抓住了它的规律。只要抓住了规律,许多事情其实远远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复杂。
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让我有机会将自己的作品和心得结集成书。这既是对自己摄影经历的一个总结,也是一个与同行分享摄影乐趣的机会。如果朋友们阅读本书能够得到启发,从而缩短自己摸索的时间,节省走弯路而浪费的金钱,那就是摄影带给我的额外成就感了。我知道,学习一门技能最难的就是探索阶段,它常常让人摸不到门路,有劲使不出。它还隐藏着风险,一旦走错了方向,就意味着时间和金钱的损失。女性人像摄影是一门与美打交道的艺术,如果我们把它作为爱好,它可以延续一辈子。等到我们白发苍苍的时候,打开电脑或者翻开相册,看着那一张张照片,回忆起当时拍照的情景,我们会感谢摄影给自己、给照片上的人留下了美丽的印记;如果我们将它作为职业,在创造美的同时,我们还可以获得安身立命的物质资料。摄影是如此的有意思,甚至可以说如此的有意义,因此,我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它。
关于本书的定位,我宁愿把它当做心得分享而不敢把它当做教科书。虽然喜欢外景女性人像摄影已经有些年头了,但是由于自己资质尚浅,所学有限,实在不敢好为人师。此外,我希望本书阅读起来更有乐趣,避免一般工具书的抽象与乏味,因而字里行间谈得更多的是自己的感受。这些感受都是按快门“按”出来的,有很多是感性的东西,也难免主观。既然是主观的感受,就不能把它们当做金科玉律,如果你觉得正确,对自己有用,那最好,如果不以为然,请一笑了之。每一个摄影师对影像的表达方式都带着自己的个性与风格,这也是摄影的魅力之一。正因为这些个性与风格,摄影才会百花齐放,精彩纷呈。
本书所使用的照片全部都是作者原创,它们拍自不同的时间、地点。从作者的角度来说,它们印证了作者的摄影成长之路;从读者的角度来说,它们是一张张外景女性艺术人像摄影作品。我请求出版社排版时尽量将它们排得大一点,这样,当您捧着此书的时候,先不讲学到什么,悟到什么,光是看看美女,看看春夏秋冬美丽的景致,至少心情是愉悦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最后,关于本书常常提到的“外景女性艺术人像摄影”一词,我做个简单的定义。我觉得似乎没有必要非要知道,到底在摄影上有没有这个分类。很多时候,越严谨的定义往往意味着越多的限制。如果人像摄影算是一门艺术,那么艺术本来就是感性的东西,又何必给它设置那么多的条条框框?当然明确一下这个词的含义是有必要的,它可以避免产生一些不必要的歧义,毕竟摄影的范围很广,不同的摄影题材往往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这个词在本书的含义是:摄影师以艺术化的女性形象为载体,表达自己的情感、审美观和价值观,追求唯美的意境。它在重点表现人物的同时,追求人景交融,人景互动。它所说的“外景”是相对于“影棚”这类纯人工光源场所而言的,因此,包含了一些开放式的建筑物,如咖啡馆、酒店、建筑尾楼、旧工厂、古建筑等。
呵呵,记住哦,这是“本书的定义”,其实也就是我对该摄影题材的认识。前文讲过,我不愿意抄别人的理论,那会浪费各位的时间,读起来也会感觉很无趣。我宁愿把自己想的、做的告诉大家,即使这些东西也许不够“科学”,不够“严谨”,但是我可以保证,它们是一个摄影师摸爬滚打的心得体会,是绝对真实的实践成果。
最后,我要感谢本书责任编辑姜伟先生,没有您专业的意见和热情的鼓励,本书不可能诞生。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摄影同行,你们的支持、你们的鼓励,是我在人像摄影之路坚持跋涉的重要动力。更要感谢书中出现过的女子,你们的美丽,定格了一个个精彩的瞬间。虽然无法在此列出你们的名字,但是我会永远记住那些一起外拍的美好时光,并借此衷心祝福你们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