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怎样才能自然地接近对方
在与人交往的同时,人们都愿意和喜欢的人多多亲近,并且也希望能够得到对方的欣赏和喜欢。要想自然地接近对方,不但要靠机缘,还要靠方法。
与人交往的最佳境界是自然
每个人都不可能独自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他必须与周围的人进行社会交往,并建立起多种多样的关系。在与人交往的同时,人们都愿意和喜欢的人多多亲近,并且也希望能够得到对方的欣赏和喜欢。
在与人的交往中,首先要达到的境界是自然,否则这种交往就无法深入。自然交往时,双方彼此交流才不显得突兀、突然或特别,他们将对方视同为自己生活中必然接触的对象,平等地交谈和处理问题。但是,这一境界也是很多人在交往中最难达到的。交往无法达到自然境界的原因有很多,例如,由于对交往者太敬畏,不自主地用仰视的目光看对方,将自己放在不平等的地位上就无法平等地与对方交流,当然就无法实现自然了;又如,心有所图,太在乎交往对象,生怕自己的交往行为被对方耻笑或不能取悦对方,重视对方的感觉而委屈了自己的感受,自然交往也就显得困难了;再如,对交往者一无所知。交往需要交流,如果对对方的背景、兴趣爱好均不了解,交流缺乏一个共同的话题,只好寒暄,寒暄之后便无法继续,尴尬是不可避免的;还有,就是缺乏自信,总担心自己说错话,担心自己表现拙劣,结果越紧张表现就越糟,让自己更不自信;等等。因此,要学会自然地与他人交往,首先应将自己放在与交往者平等的位置,即使对方再出色,也只是你交往的对象而已;其次,要抛开太多的想法,即使心有所图也别希望一次交往就达到目的,不妨先坦荡地与对方无所企图地交往试试,不要急功近利;再者应学会尽快找到与对方共同了解或感兴趣的话题;最后,要自信地交往,心里别总担心交往失败,其实失败不可怕,大不了不交往了,下回另找交往对象。如此这般,你就可以做到与人自然地交往了。
投其所好轻松达到目的
有的人认为,人际关系应该是纯粹的、自然形成的,越自然越好,如果加上人为的努力,就显得虚伪了。当然,彼此吸引,相互产生共鸣,是相互喜欢的要素,但生活中这种两相情愿的机缘毕竟太少了。要想使别人衷心地接受自己,可以把先获得别人的好感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有效手段。
郑板桥的诗文书画,天下闻名。尤其在他中了进士之后,人们更以得到他的书画为荣,很多达官贵人也常常向他求字求画,但郑板桥轻易不肯答应。
有个商人曾经许诺送给郑板桥两淮盐政,以此作为他作画的酬劳。郑板桥虽然没见过其人,但早已听说他为人奸诈险恶,所以不管来人怎么请求,始终不肯应允。
一天,郑板桥带着书童,背着行囊,到城东郊游。他远远望见乱坟野草之中有一座茅屋,就信步走过去。走近一看,茅屋门首贴着一幅字:“富儿绝迹”。
郑板桥推门而入,只见室内笔砚纸墨,琴棋书剑,排列有序。郑板桥很喜欢这超脱凡尘的风韵,也不问主人是谁,就坐下欣赏。
这时,有一个仆人从里面出来,见到郑板桥,就冲着内室说:“有客到。”
不料主人听了,厉声说:“不见客!”命仆人把客人赶走。
郑板桥让仆人报了自己的姓名后,不一会儿,只见一位头戴东坡巾,足着香山履,手执拂尘的老者翩然而至,客气地对他说道:“怠慢贵客,请多多见谅!”
郑板桥连忙作揖还礼,顺便问道:“门首‘富儿绝迹’是什么意思?”
主人答道:“扬州地方的富儿爱附庸风雅,见我这地方幽静,总来打扰。凡是富人,我都一概拒绝接待。几次后,他们就不再来了,故称‘富儿绝迹’。”
郑板桥听了,感叹道:“我平生也是最讨厌这种人的,今天见到老先生,真是三生有幸。”
两人品茗清谈,像是知己一样,相见恨晚。最后,主人请郑板桥入席。郑板桥最爱吃狗肉,而主人好像预知他的嗜好似的,席上大多都是以狗肉为主的菜品。郑板桥大为高兴,大饮大嚼,乐而忘返,在相处中对主人更加喜欢。天色已晚,郑板桥要告辞回家,主人送到桥边,说道:“咱俩都是不合时宜的人,今天能得以相会,真是万幸,希望先生今后能常来。”郑板桥欣然答应。
从此,郑板桥一有空闲就去老者那里,两人品茗饮酒,很是投机。奇怪的是,老者却从不谈论书画。有一天,郑板桥问道:“先生知道我比较擅长书画吗?”
老者答道:“知道。”
郑板桥说道:“先生室内空空,我为你画几张画,来报答先生的盛情,怎么样?”
老者非常高兴,立即命仆人备好纸墨。郑板桥看那纸都是世上少有的好纸,兴致更高,便挥笔作画,一会儿就画好十几幅。要落款的时候,问道:“先生尊号?”
老者回答:“小泉。”
郑板桥听了,大为惊诧,搁笔问道:“先生是个高雅的人,怎么能与某奸商同名呢?”
老者道:“偶然相同,不值得奇怪。”
郑板桥信以为真,就写上“小泉”二字,赠给老者。老者接过画,大加赞赏:“这墨宝天下无双,千万不可落到那些唯利是图的商人手里,以防有损清誉。”
郑板桥听了,连连点头。于是,两人又畅饮起来,过了很久,郑板桥才回去。
他的朋友见他归来,问他干什么去了,郑板桥就说了自己的奇遇,最后说:“老者的清德,使我难舍难离,因此多坐了一会儿。”
大家听了,感到很惊奇,有人说:“扬州并无此人,先生不会是遇见鬼了吧?”郑板桥却不以为然。
第二天一早,大家一起到老者的住处一看,茅屋已拆毁,只有流水如故。郑板桥大为惊奇,以为真的遇上鬼了。想了一想,忽然有些醒悟,忙派人到那个也叫小泉的奸商那儿打探。去的人回来后,向郑板桥禀报说:“那奸商家里果然有十几幅先生的画,墨迹还没干呢!”
郑板桥听了恍然大悟,长叹道:“人再精明,也要慎防受骗啊!特别是人家投你所好,随你喜怒的时候。”
虽然事例中的商人用了一种不光明的手段骗到了郑板桥的画,但是这种投其所好的方法还是很有效的。当你想与对方接触并深入交往时,不妨打听一下对方的好恶,会让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