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交易:从入门到精通(原书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人民币的崛起

中国经济在2010年有两个重要的里程碑。当年的第一季度,中国超过德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第三季度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按美元计算,中国经济规模达到美国的40%。按照购买力平衡(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计算,中国经济规模达到美国的68.60%,高于2008年的57.25%。

中国加速融入全球经济,也引起外汇市场的重大变化。中国政府一直试图国际化其货币,也就是人民币,国际标准代码为CNY。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直到1978年,在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民币汇率都是相对稳定的。中国人民银行当时实行严格的汇率政策,抬升币值,减少国际贸易、外债和投资。然而,从1978年开始,所有的一切都开始改变。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中国外汇交易的国内管理部门,即国家外汇管理局成立,并得到授权管理国家外汇储备。美元/人民币官方汇率当时为1.5左右,不利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因此建立了一个与官方汇率平行的贸易相关汇率也就是贸易内部结算价。——译者注,1美元合2.8人民币(利于中国出口商)。这种“汇率双轨制”于1984年被终结,公开牌价与贸易内部结算价统一为2.8,不过1988年双轨制再次被引入此时为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译者注,到1993年年底,美元/人民币市场汇率升至8.72。

1994年,也就是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前,两种汇率再次被统一,同时人民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人民币汇率为8.26。这一汇率水平一直维持到2005年7月,中国政府在这个时间宣布人民币一次性升值2%,而且人民币将实行有管理的浮动制度,盯住一篮子货币,该制度促使人民币名义汇率在进入2008年时已升值20%。

随后,在2008年下半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短暂实施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政策,美元/人民币汇率稳步运行,直到2010年。人民币汇率在这段时间的稳定性招致指责,被认为人民币在基本面上被低估,使得中国的汇率政策成为当时一个重要的政治和市场讨论话题。

那些认为人民币被低估的人强调,中国的前述举措实为补贴中国出口商,有损于其他国家的出口商,而且他们的国内市场份额被挤走。无疑,中国的整体贸易盈余从2004年占GDP的1.7%跳升至8%。也就是说,中国的出口实际上较为复杂。中国对欧盟和美国表现为较明显的贸易顺差,但对澳亚(Australasia澳亚(Australasia)为澳大利亚(Australia)和亚洲(Asia)的合成词。——译者注)地区较大的经济体比如日本、中国台湾、韩国和澳大利亚表现为较大的贸易赤字。中国的成功是表面的,依赖于其加工贸易部门,即进口并仿制半成品,之后再出口。

从2010年年中开始,中国人民银行改变金融危机后持续了23个月的盯住美元机制,建立了围绕贸易伙伴相关货币篮子0.5%的交易区间制度。

与此同时,放宽货币管制,极大地扩大了中外企业和个人在中国大陆以外地区结算人民币贸易交易。中国人民银行还增强与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的紧密合作,将其作为离岸人民币交易的优先地区,离岸人民币代码为CNH,也就是在香港银行账户结算的人民币(CNY)。

此举正在加速在国际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的趋势,而且截至2010年年底,中国大陆地区以外的人民币存款量达到了480亿美元,相当于3150亿元人民币。尽管与全球货币市场目前超过3万亿美元的日均交易量相比,数额还很小,但它属于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货币持续国际化的一部分,而且一定程度上它正在缩小和美国在经济规模上的差距。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表现出长期的重要性,以及与此同时快速进行的货币自由化、在未来贸易和投资中的货币流通等问题,都需要更进一步的分析。关注亚洲和更多全球性货币交易战略问题将是很有必要的。中国经济增长不可以被忽视,而且中国的经济规模越来越大,甚至越来越重要,可能成为环太平洋地区外汇市场的重头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