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交易:从入门到精通(原书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及货币市场

2008年下半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根源在美国抵押贷款市场。21世纪头十年,美国抵押贷款市场受当时低利率的支撑而迅速发展,导致泡沫出现,但风险被低估,这在许多经历了长期而持续的单边趋势的市场中经常发生。美国抵押贷款市场的泡沫最终在2007年破灭,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美国抵押放贷机构破产,之后是与这类金融机构有关联的银行陷入困境。

对美国和全球金融系统来说,不幸的是,世界上的投资者和银行开始囤积现金以备不测,而且对借贷方和其他银行紧缩借贷,导致2007年年中出现所谓的“信用恐慌”。缺乏借贷迅速导致证券市场崩溃,因为恐惧感胜过谨慎,对现金的追逐导致其他资产(主要是证券)被大肆抛售。2008年9~10月全球范围内各证券市场的跌幅高达25%~90%。

具体到货币市场,因为银行间借贷美元,澳大利亚储备银行、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和其他主要中央银行建立所谓的信贷互换,美国的中央银行借出大量美元,与其他中央银行交换其货币,向全球市场提供流动性,这是为稳定市场的临时举措。

2008年10月11日,危机肆虐极盛,G20国家的首脑大力发声,抛出计划对抗金融危机。该计划涉及成百上千亿美元的新支出,以避免全球经济萧条,而且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官方利率同步大幅下调。

尽管有世界各地中央银行和政府的齐心支持,但因为市场弥漫普遍性的风险规避情绪,导致非主要货币贬值严重,资金从边缘货币回流至主要金融中心。比如,澳元/美元汇率未能免于金融市场动荡的冲击,在3个月的时间里因普遍的风险规避情绪,和其他次级和第三级货币一起下跌了40%。

2008年下半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全球外汇市场交易量10年来的快速增长趋势暂时反转,澳储行估算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年初的交易量下降了25%。外汇交易量的下降与2008年的跨境投资急剧下降同时发生,因为从国际层面说,银行相互间对交易另一方的风险担忧增强,也就是说担忧对方的破产风险以至于不能履约。同时进行的对冲基金持续去杠杆化,在当时次债问题困扰美国银行系统的背景下,导致非美银行难以获得美元融资。

杠杆头寸的拆仓潮和国际性风险催生单边市场走势,这些资金流要高于以往,国内和国际证券市场的下跌幅度就体现了这一点,市场价格出现“缺口”,这在大型交易被银行间市场消化时往往如此。

外汇市场交易量下降,汇率走势也越发动荡,但不能将这种现象与市场功能出现问题联系起来。事实上,在整个金融危机期间,相比大多数其他市场,外汇市场功能发挥得更好。不过有一点很明显——大型银行和金融机构的风险规避情绪导致流动性减少,银行间买卖价差增加了2~3倍,市场受到流动性匮乏的冲击,促使中央银行(如澳储行)干预数次以测试并平复各自的外汇市场。

承认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发挥的角色很重要。尽管一些参与者认为中央银行通常颇具侵入性,但在金融危机这种情况下,市场成为单边趋势,中央银行扮演着确认市场价格和使流动性稳定的角色。

要补充的很重要的一点是,从21世纪头十年里的金融危机发生以来,进入2011年,外汇交易量已经回到并超过危机前的水平,这一迹象表明所有市场以后可能表现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