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0-05-13 18:25:29
封面
版权信息
前言
我的比较文学之路 (代序)
第一编 面向跨文化、跨学科的新时代
迎接文化多元共存的新世纪[1]
多元文化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前景
文化转型与新人文精神
互动认知:比较文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文化相对主义与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的国际性与民族性
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
文化冲突及其未来 ——参加突尼斯国际会议的随想
以特色和独创主动进入世界文化对话
中西诗学对话中的话语问题
朝向诗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一次汇通古今中外诗学术语概念的尝试
欧洲中心主义与诗学 ——重读杨周翰先生的《欧洲中心主义论评》
中西跨文化文学研究五十年
第三世界文化的提出及其前景
古今中西的百年讨论 ——西湖之滨的一次学术聚会
文学与自然科学
文学与哲学、社会科学
诗歌·绘画·音乐
跨学科研究的新成果 ——评乔山的《文艺伦理学初探》
中国文化人类学的重要成果
第二编 传统,在现代诠释中
继承传统,重在创新
中国文化遗产的传递 ——在西班牙“文化遗产传递”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
世界文化对话中的中国现代保守主义 ——重估《学衡》
“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汤用彤与《学衡》杂志
文化更新的探索者 ——陈寅恪
中西诗学中的镜子隐喻
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一些特点
叙述模式:中国小说从传统到现代
封建末世知识分子的一个侧面 ——漫谈沈复和他的《浮生六记》
无名、失语中的女性梦幻 ——18世纪中国女作家陈端生和她对女性的看法
作为《红楼梦》叙述契机的石头
文化对话与世界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不同文化中关于月亮的传说和欣赏
第三编 重新解读现当代文学与文化
关于现实主义的两场论战 ——卢卡契对布莱希特与胡风对周扬
研究“现实”与研究“存在”
解构心态与当代创作
在理论的十字路口 ——西方文学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
自由的精魂与文化之关切 ——《北大校长与中国文化》序
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 ——20世纪30年代和80年代中国小说的一个侧面
传统文学和当代文学中的中国妇女
牺牲·殉道·叛逆 ——现实和文学中的中国女性
鲁迅研究:一种世界文化现象
鲁迅的《破恶声论》及其现代性
重读鲁迅的《孤独者》
20世纪20年代知识分子心态的探索 ——论茅盾的《虹》和《蚀》
茅盾在北大
真情·真思·真美 ——读季羡林先生的散文
中国的世纪末颓废 ——最后一个唯美派诗人邵洵美
我与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