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言
为伟大的时代精神而讴歌
在很长的时间里,我被一群特殊的人和一种不灭的精神所吸引,他们就是为共和国解放事业而经历枪林弹雨的老战士,也是响应国家号召回乡务农,参加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复员和伤残军人。
我的家乡佳木斯,当年被称作“东北小延安”,这里是东北的革命根据地,这里有很多参加过战争的老兵。当年,这里曾是东北抗日联军奋战的白山黑水腹地。抗日战争初期在这里举旗抗日的就有三个民主联军,他们大部分都是不甘被欺压的当地农民。这里也曾是中国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场和大后方,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中的很多战士,都是在这里应征入伍的;当年辽沈战役时,这里每天向前线输送一个连的兵力。就是这些生长于此的热血男儿,为了解放全中国,为了让人民当家做主,血拼辽沈,威震平津,打遍了全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时,由于这里临近前线,几乎每个村子都有几十人上了战场。这些热血青年,率先挺进战场杀敌,拼杀出了令敌人闻风丧胆的“万岁军”的美名,为保家卫国,血染了三千里江山。这里也是百万官兵开发北大荒粮仓的三江平原,这里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英雄豪杰,他们像星星之火,在这片古老富庶的土地上迅速燎原。
我爱他们,因为他们是当年魏巍笔下“最可爱的人”;我爱他们,因为他们是为我们打下江山,用他们的鲜血和骨气教育激励我辈不断奋进的英雄先烈;我爱他们,因为我的父亲就是和他们一样热血的老战士。这些昔日青春飞扬的战士,大多已经变成八九十岁的老人,在经历了五六十年的人生风雨和沧桑变迁后,他们身上的军人气质仍然不减当年。最让人钦佩的是,他们依然有着坚定的信仰、高昂的斗志、高尚的气节,有着那个时代的人的铮铮铁骨,也有慷慨激昂地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激情。我被他们的精神深深地打动,心中激情澎湃,头脑中不断萦绕着那些身影,他们那种不熄的精神震撼着我,促使我不断地去思索寻觅,因此我开始了长时间的、大面积的专题采访。
我的采访完全抛弃了摄影家以摄影图片为主的框架,我觉得生动的战斗故事更为重要,于是计划出版这本以讲参战军人战斗生活纪实故事为主的图书,并且以图文结合的内容形式展现,试图用文字叙述战斗故事,用图片展示主人公的形象和现实生活。我所采访的人,只有一部分人能够比较完整地讲述他们的战斗经历;而这些人,也都是在战场上经历了残酷的战争洗礼。其中大多数人已经因年迈和疾病丧失了思维,更痛心的是,我不断听到昔人已故的消息,其中不乏战功卓绝的英雄,那些珍贵的关于战争和英雄的历史记忆随着他们的离去,被永远尘封了。我强烈地感到了时间的紧迫和责任的重大,开始了夜以继日的采访、编写。
给我讲故事的人,大多是不识字的农民,参军打仗时也大多是普通士兵,最高的级别,也仅是曾经当过连排长,后按一般战士复员。他们一辈子在农村生活,也再没有见过什么大的世面。但是,他们朴实真诚,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更没想如作秀表演般去张扬地展现自己。他们用他们的思维去思考表述战争,他们用他们的眼光看待历史和现在。他们讲的都是自己在战场上亲历的生死厮杀的真实感受,也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战争史实,更为可贵的是他们那种默默奉献一生的宝贵精神。他们的战斗故事平常且琐碎,境界和觉悟也都有限。但是,他们都是英勇悲壮的,他们每个人都有那么一两点英雄的壮举。这里有很多的幽默诙谐,在引人发笑中,我体会到了他们在面对艰难困苦和生死考验时的乐观与豁达。他们中有的人是从一个爱贪小便宜且胆小的农民,在生死考验的瞬间而变成坚强勇士的;有的人因受了一些感召,想要为国家和人民尽一点责任,从而挺身报国杀敌的;有的人是讲情感大义,为了保护战友而舍生忘死,做出仁义之举的;有的人是以服从命令为军人天职,从而舍生忘死冲上战场的。这其中有很多人虽然受过很多委屈却默默忍受,但他们的信念永远坚定不倒。他们时刻不忘自己身为军人的天职,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卸下戎装,忘记荣誉,回到家乡建设农村,在清贫艰苦中无怨无悔地奉献自己的一生。
从每个人的经历中,你都会感觉到,他们是从一群普通的农民逐渐成长起来的革命军人,是一群有血有肉有感情的,爱亲人、爱战友、爱家乡、爱祖国的人,是一个鲜活的英雄群体。他们比那些经过影视加工的勇士更鲜活,更有生活气息。在他们那里,我才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战争,知道了什么是残酷,什么是亲情,这是用文字都不能够尽情描述和企及的话题。我想,我应该尊重历史,尊重给我讲故事的人,尽量客观地去描述。我想,我也没有很高的文学水平,我不应该用随意的修辞和议论妄加评论。
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每个历史时期都会生成一种特有的精神。这种精神,历经千百年的发展,最后汇聚凝练在一起,就会形成立于世界之林且高尚不朽的民族精神。
老战士这一特殊群体所展现的精神,是革命战争时期前赴后继打江山时不怕牺牲的先烈精神;是反抗法西斯侵略时不屈不挠的抗日精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振奋、教育国人的“最可爱的人”的光荣精神;是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的民族精神;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文明中的忠孝节义、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这些精神融入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尽管他们都并不是完美的,可我觉得他们更亲切、更伟大,是一种平凡的伟大。他们是一个个闪光的个体,而由他们组成的这个英雄群体有着高大的形象和崇高的精神。同时,我在他们身上也感受到了一种时代的精神,是一种民族振兴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这些被我称为英雄的人,他们在战场上的英勇壮举自然是值得歌颂的,但更加深深打动我的是他们那种默默无闻、甘愿被埋没的精神,这是吹去黄沙才能见到的真金精神,应被后人铭记。当初,他们在战场上刚刚揩洗去血迹,刚刚掩埋完战友的尸体,就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回乡务农。他们无怨无悔,热情、积极地建设农村,贡献了自己的一生,而他们的子孙后代亦扎根于此,继续为建设家乡做出贡献。尽管他们当中有的人面临着很多困难,但他们依然不悔今生,始终不忘自己是名战士和共产党员。他们面对困难时信仰依然坚定,不屈于现实社会中出现的软骨邪风;他们即便是卧床不起时,还谆谆告诫子女,不要给党和政府添麻烦;他们在快走到生命的尽头时,依旧不改共产党人高尚的气节和坚定的信念。他们有骨气、有信仰,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他们是共和国的功臣。默默奉献,倾尽所有,无怨无悔,世代扎根于这片土地,这就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经过一年多的采访,我的足迹踏遍了全市郊区和5个县60多个乡150多个村,采访了200多人。在农村老战士这个特殊群体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发人奋进的时代精神,那就是为了让祖国的红旗飘扬,不怕牺牲、艰苦奋战的精神,是被人们称为“最可爱的人”的那一代人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是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的骄傲并能激励新一代人奋进的精神。这种精神的实质,就是他们始终坚定的信仰,还有那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追求。他们感谢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给了他们新生,他们向往一个属于人民的新世界,他们为了感恩报答,为了解放劳苦大众,不惜征战沙场,不畏流血牺牲。为此,我们应该讴歌和传承这种精神。
肖殿昌2016年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