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网络文学评价的主体身份
近年来,网络文学创作局面繁盛,发展势头迅猛。据统计,目前网络文学拥有作者达2130万人,作品总量超2905.9万部,读者规模超4.6亿。[1]网络文学在不断制造“数字神话”刷新战绩的同时,也以其文化感染力与情感共鸣实现“跨界破圈”与“全球吸粉”,成为新时代文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越来越多的人由网络文学的“观望者”转为“评价者”,网络文学的话题热度持续高涨。不过,在数字化技术赋能的网络文学评价盛景之下,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悖论性问题。为何参与网络文学评价的人数众多、主体构成广泛,其发挥的评价效力却并不高?为何有关网络文学评价的事件与现象火热,而其中涉及的批评文本遇冷?为何网络文学评价占据了数量、流量、活跃度、传播渠道等优势,但真正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优秀评论之作凤毛麟角?长期以来,学界都将网络文学批评研究的焦点投注在文本层、现象层、理论层、行为层、制度层等方面,少有人深入研究网络文学评价的主体。实际上,网络文学评价主体才是这一系列问题论域背后的“执牛耳者”。评价主体的身份关系到网络文学批评生态的格局与层级,评价主体之间的博弈导致了批评话语权的争夺及其效应,评价主体的观念认知则决定了批评的旨归与殊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