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辛创作与江西文化形象建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二 胡辛:一个追梦的人

夏汉宁

曾记得,江西省文艺学会老会长周榕芳对胡辛教授有一个评价:“这位年近古稀的南昌大学女教授,30多年来始终是一个追梦人。她追寻过文学梦,追寻过影视梦,如今又开始追寻丹青梦……我一直关注着她的追梦和圆梦。我敬佩她追梦的执着和激情,我为她的每一个圆梦感到高兴。”[1]

我以为,这不仅是中肯的评价,更是中的的言语。

周榕芳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是著名出版家、散文家。1983年胡辛的处女作《四个四十岁的女人》在《百花洲》上发表,他就是责任编辑。俗话说:千里马常有,伯乐难寻。周榕芳就是一位勤恳负责的伯乐。这篇近2万字的不短的短篇,经文坛泰斗王蒙先生的鼎力推荐,一举夺得国家级文学奖——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让胡辛一飞冲天。1990年,周榕芳作为责任编辑,又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推出了胡辛的40万字的长篇小说《蔷薇雨》,这部以南昌为地域文化背景,追寻当代女性命运的长篇小说,好评如潮,并被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看中,改编成30集同名电视剧,虽然中间有点曲折,但仍于1997年由上海求索制作社和江西电视台联合摄制成28集同名电视剧,热播大江南北。在这部沉甸甸的长篇小说即将出版前,周榕芳嘱胡辛诚请王蒙作序。王蒙其时正在北戴河度假,硬是将书稿认真阅读后,写下了评价颇高的评论。如是,更坚实地奠定了胡辛在江西这方水土上耕耘收获的地位。

胡辛却仍然耕耘在讲坛,她是一个教学工作量满满的、名副其实的教授。如她自己所说:教书是她的本职工作,文学创作只是她的业余爱好。但是这“业余爱好”,其重量其质量,真是丰富优质呵!

为了获得比较全面的信息,笔者尽可能全面地搜集了胡辛的作品信息,其文学创作(至今已出版书42本)主要作品有:

《胡辛自选集》4卷本(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

《胡辛自选集》6卷本(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5年版)

《胡辛自选集》6卷本(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1996年就在作家出版社出版四卷本的自选集,而且作家出版社是将王安忆、张炜与她同时间推出的,江西老表嫂还真的是一点也不怯场。这套平台高、起点高的自选集取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和江西教育出版社前后推出的六卷本自选集亦如是,皆多次印刷,屡屡脱销,深受广大读者欢迎。

胡辛常表白,她钟爱的是小说。的确,她已出版的中短篇小说集有《这里有泉水》(作家出版社)、《地上有个黑太阳》(江西人民出版社)、《四个四十岁的女人》(河北教育出版社)、《〈四个四十岁的女人〉与景德镇》(江西教育出版社)等,长篇小说有《蔷薇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作家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陶瓷物语》(花城出版社),《怀念瓷香》(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聚沙》(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等。

纵览这些长中短篇小说,一言以蔽之,其地域背景皆有鲜明的江西地域特色和特质,再具体到省城南昌、千年瓷都景德镇和赣南这三地。这方水土这方人成了胡辛笔下所描摹的对象,历史与现实在她的笔墨中交融。对她的这些作品的探研,其主题应该是“胡辛创作与江西文化形象建构”的大命题。

但是,胡辛还有一副笔墨,那就是她“一不小心”写了五部传记,也就凭这五部传记,夺得了2005年当代中国十佳优秀传记作家之一的称号。这五部传记是《蒋经国与章亚若之恋》(时代文艺出版社、台湾新潮社、作家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最后的贵族·张爱玲》(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台湾国际村文库书店、作家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陈香梅传》(作家出版社、台湾国际村文库书店、花山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彭友善传》(作家出版社)和《网络妈妈》(江西教育出版社)。其中,《最后的贵族·张爱玲》获得华东地区优秀畅销书奖,2019年还被中国教师报推荐为九年级学生必读经典书目之一;《网络妈妈》获得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一等奖。这五部传记,《彭友善传》和《网络妈妈》,其传主还是江西这方水土这方人,另三部传记则视野更开阔,传主的人生历程遍布天南海北,但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假丑恶的鞭挞始终不变。

胡辛的文学作品可读性强,其缘由之一是文笔甚佳,清丽不俗,用女人的眼睛来看世界,便为这世界多开了一扇窗口,从这扇窗口所看到的世界,与以往是有所不同的。这在她的散文集《女人的眼睛》(百花洲文艺出版社)中,可感受可体悟。不过,她并不是一味婉约型风格,读她的文字,更多的是激情和坚忍不拔。

如果说小说和散文不分家,一个好的小说家必定是合格的散文家,一个优秀的散文家未必能成为小说家,因为这里边有“纪实”与“虚构”的把握。从小说到传记文学,应该说仅仅是小小的“邻里间”的跨界,这里边同样有“纪实”与“虚构”的把握。是纪实在虚构中穿行,抑或虚构在纪实中穿行?这里边不仅是量的考量,更是从量到质的变化,是文艺创作中不可回避的实践与理论的探讨。

作为南昌大学的教授,进行理论研究是本职。她已出版了论著《电视艺术十二讲》(江西教育出版社)《百年回眸:名导名片管窥》(江西教育出版社)《我爱她们:以另一种方式论女性》(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长河荒凉却温暖的灯光:中国女性文学焦点透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凭栏观海岁月留声——胡辛30年论说纵览》。从书名就可看出,她的研究方向主要是中国女性文学热点透视,还有影视艺术研究。也就是说,她的跨界不仅仅是文学层面,而是从文学跨界到影视,而且,还不仅仅是影视文学!

在我的脑海中,胡辛是一个在文艺领域“不安分”的、“爱折腾”的人,而且,愈老愈爱“折腾”,愈老愈不“安分”,乃至一发不可收拾。已经有这么一长串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著作目录,但她并没有就此故步自封,停止探索的脚步。

是的,“不安分”的胡辛又大跨界了,她把自己的兴趣转向了影视剧创作上了,甚至自编自导起来,实现了一个作家向影视界的华丽转身:胡辛“触电”了!而这一转身,又使得她在影视界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花谢花会再开——30集电视续剧〈蔷薇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赣地·赣味·赣风——在流变与永恒中的地域文学艺术创作》(江西教育出版社)、《惊艳陶瓷》(《电影文学》)。还有,电视剧《四个四十岁的女人》获1984年中国飞天奖,电视剧《这里有泉水》获省优秀单本剧奖,电影《同龄女友》在全国播放,9集电视系列片《瓷都景德镇》获得1991年度全国优秀电视节目二等奖、江西省政府一等奖、江西省优秀电视专题片一等奖,28集长篇电视连续剧《蔷薇雨》热播大江南北,电视专题片《千里踏访颂师魂》获2001年中国教育专题片二等奖,《瓷都名流》(9集系列片)获2009年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评选最佳导演提名奖、江西省“翠竹奖”最佳导演奖,电视专题片《红绿辉映领袖峰》入围2009年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评选,江西省“翠竹奖”最佳摄影奖。还有,24集电视连续剧《聚沙》为国内第一部由高校师生自编自导自演自摄制的反映研究生生活的长篇校园青春剧,2008年获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颁发的中国高校优秀影视创作奖,入围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大赛剧情片奖评选。《沙之舞》是继《聚沙》后又一部关注当今校园师生灵魂深处的8集电视连续剧,于2011年在江西五套播出,2010年获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颁发的中国高校优秀影视创作奖。

她就这样“义无反顾”地一次次“触电”了!

原以为胡辛教授就此应该“消停”了,没想到她在古稀之年又跨界了,这一次她迷上了绘画,而且在纸上画还不过瘾,她还要把画画到瓷器上去。她的绘画作品,特别是瓷画作品,与专业画家相比,似乎也不逊色。像她的文学创作一样,她对江西山水情有独钟,而且注重“让陶瓷留驻文学,愿文学耀亮陶瓷”[2],将“四个四十岁的女人”“蔷薇雨”“怀念瓷香”一一绘于瓷瓶瓷板画中。始终不忘建构江西文化形象的使命。

看着胡辛如此丰厚的文学艺术成果,看着她一次又一次成功地跨界,我常常感到惊奇而疑惑:为什么胡辛可以屡屡超越自我?可以屡获成功?天分固然重要,但是再仔细思考,又觉得仅用天分还是不足以解读胡辛。因为在胡辛的身上,似乎有一个超强的磁场,这个磁场不仅对我等读者产生吸引力,同时也对胡辛自身创作产生吸引力。冥思苦想之后,好像灵光一现,有四个字闪现在我的脑海,这个磁场就是:探索创新。

这就是胡辛,一个对文学艺术不断探索创新的胡辛,一个对文学艺术充满激情的胡辛!

(夏汉宁,江西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江西省文艺学会会长)


[1] 周榕芳:《点墨染青——胡辛学画习瓷集·序》,江西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2] 这句话是蔡超为景德镇胡辛文学艺术馆作的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