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中坚社会势力研究:以士大夫阶层为中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张继刚博士的专著《两汉中坚社会势力研究——以士大夫阶层为中心》即将付梓刊印,这无论是对其个人还是对学术界来说都是可喜之事,我作为继刚的博士生导师更是为他感到高兴,虽然我不善于为他人书稿写序,但也欣然应允为他的大作写个小序,并以此向他表示祝贺。

继刚的《两汉中坚社会势力研究——以士大夫阶层为中心》一书,是在他部分博士论文的基础上,经过增删修订打磨而最终完成的。该书主要包括绪论和四章内容。其中绪论部分对相关学术史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研究,并提出可以进一步深入研讨的问题和空间,对该书重点研讨的“中坚社会势力”问题做了概括性阐述。第一章以秦汉之际为坐标,以秦亡汉兴为例证,讨论中坚社会势力在政权兴亡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第二章重点讨论了西汉前期包括旧贵族、豪强、文吏、士人,甚至一些贫窭者等各种社会势力,是如何通过多种渠道融入汉政权和向士大夫阶层转化的。第三章研讨的时间是从西汉后期到东汉时期,作者通过翔实的史料证明这是士大夫阶层明朗化,即完全形成时期,而士大夫阶层的群体认同是非常重要的标志和表现。第四章是该书研究的落脚点和最重要结论,那就是“士大夫阶层构成汉政权的中坚社会势力”,并通过士大夫阶层经济力量之雄厚、宗族势力及血缘关系(门生故吏)之强大、极高的社会威望和影响、对上不但忠君也分权、对下“携持民心”控制社会等诸多方面,论证士大夫阶层构成汉代国家政权的中坚社会势力,也揭示了一个又一个小皇帝君临天下、一场又一场外戚宦官走马灯式的争斗擅权,但东汉王朝却能存续二百年不亡的谜底。

该书稿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是继刚自来南开大学读博开始一直到工作之后长期思考的问题,其中不乏一些独到且有价值的思想观点和见解。继刚在2013年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中提出的“中坚社会势力”一说,当时就受到了博士论文外审专家和答辩委员会成员的充分肯定,得到了学术界一些同仁的认可,如后来就有学者在《中国史研究》刊文,讨论“社会中坚与古史分期”,并指出“贵族社会和豪族社会阶段,国家中存在一个稳定的中坚力量”,我认为这正是对继刚提出的“中坚社会势力”之说的肯定、吸纳、借鉴和扩展。

“中坚社会势力”之说既是继刚研究汉代士大夫阶层的一个新的视角,同时也是他通过对汉代政治史和社会史研究而凝练出的重要理论,致使其在众多有关士大夫问题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独树一帜,不但具有创新性,而且具有理论价值。由于有这种理论观点指引,并且从这一视角深入,使本书稿对秦汉历史中的一些传统问题有了新的认识,我认为本书稿中的一些观点和结论具有很好的学术价值,值得学术界重视。如其研究认为:

历史上每个政权都不可能凭空构架于其社会之上,都有维系其存在的凭借;其制度的推行、权力的运作和意识形态的推广都要依靠一定的社会势力。这种作为政权统治凭借的社会势力就是这个政权的中坚社会势力。所谓的中坚社会势力,是指相对于一般民众而言支持某个王朝政权存在的拥有强大的经济势力和社会势力的中间势力阶层或势力集团。这种势力阶层不仅是王朝统治的支持力量,而且在意识形态上与统治者也保持高度的一致。中坚社会势力是一个社会中社会势力的一部分,是对政权存在起最主要影响的社会势力,它是构成一个政权最基本的统治势力或支持力量,是一种根植于社会基层的统治势力。

这种势力是根植于社会的,在政府与社会的互动中逐渐形成……在这种国家与社会的互动中,政府与社会势力之间就会形成共同的利益,在这两种方向上发展的社会势力就会逐渐演变为中坚社会势力。简言之,社会势力如地方豪强大族向政府渗透,成为汉政权的官僚;同时官僚与士大夫掌握权力之后,又会向社会渗透,成为新的社会势力。两种方向的渗透以士大夫为融合点,形成士大夫阶层。这种与权力关系紧密的、掌握有一定土地的、拥有强大社会关系的且在意识形态上与统治政权保持一致的社会势力,就是这个政权的中坚社会势力。

也正是运用这一理论,本书研究认为,秦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使两部分人成为中坚社会势力阶层:一是在东方有着强大的政治、经济、社会基础和影响力的六国贵族及士人,秦始皇没有让他们尽早“融入秦帝国的社会结构中”,更遑论把他们变成统治东方可利用的社会力量了,而是暴力逼迫他们坚定地成为帝国的主要敌人;二是王朝官僚集权统治须臾离不开的秦吏,这一群体的生存境况也非常不好,传统文献和简牍史料均显示,严苛而繁密的秦朝律法使秦吏群体普遍处于紧张和恐惧之中,他们的国家归属感不强,在亡秦战争中要么参与反秦、要么投降,这无疑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本书进而得出结论:“关于秦亡之因,暴政不是关键问题,而维持统治的社会势力的缺失才是关键问题,即秦缺乏中坚社会势力以支持其对全国的统治。”与之相反,刘邦建立的汉朝也正是吸取了秦朝的教训,有意识地与功臣“共天下”,“与天下人同利”,包括“六国旧贵、秦吏、普通平民、士等社会势力,经过秦汉之际的社会大变动,纷纷进入新政权之中,结束了先秦之贵族制和秦之集权专制……汉政权利用各种社会势力实现对全国的统治”。

本书还详细考辩了从先秦作为贵族等级的“大夫、士”到汉代作为阶层的“士大夫”的演变和二者之间的差异,认为在汉代不论是实力雄厚的豪强大族,还是胸怀儒家道义的士人,或者是研习儒学的文吏及普通平民,都可以在“独尊儒术”的大背景下,有可能通过学儒通经、察举征辟,甚至是通过买官买爵等多种途径,进入国家官僚机构,融入汉政权之中,进而实现向士大夫的转化。

有学者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统治阶层既不能由多数人参与,则如何能得到多数人的支持?”本书通过研究给出的答案是:统治阶层不能由多数人参与,但却能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并维持其长久的统治,是因为作为中坚社会势力的士大夫阶层的存在,他们向上忠于王朝的统治并与之共命运,向下则利用其社会势力和社会威望控制地方,汉王朝正是通过少数人——士大夫阶层实现其对全国多数人的有效统治。

近些年来,秦汉史研究会的多次会议、很多秦汉史学者都在呼吁,要避免过于碎片化的历史研究,倡导多进行一些宏观性的研究。我认为,继刚的这本专著就是以新的理论观点和新的研究视角,对汉代士大夫作为一个阶层的系统研究,其既有较为宏观的叙述和思考,又不乏一些细节上的严谨考证,是一部具有宏观视角的有价值的学术著作。

继刚博士为人正直热情,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工作学习中,既踏实勤奋,兢兢业业,又思想活跃,充满朝气。我读继刚这本书到最后结尾部分,短短的“结语”着实令我惊喜,因为对于“中坚社会势力”问题,继刚又提出了更进一步的新思考,其跳出汉代,着眼于更长的历史时段。他说:“在中国古代史上,社会的中坚势力有一个由高到低的发展演化过程……从先秦的贵族到秦汉魏晋的士大夫阶层、士族,再到隋唐时期逐渐向民众化发展……即中坚势力的民众化。”又说:“这一民众化的过程,隋唐以后便放缓了,甚至停止了”,认为“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的存在,阻碍了中坚势力的民众化进程和下层民众参政意识的形成”。这些问题意识,让我似乎看到了继刚下一本书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我认为,不论是中国古代的士大夫阶层,还是中坚社会势力问题,一定还有值得深耕细耘的空间,希望继刚博士以此书出版为契机,再接再厉,取得更多更优秀的学术成果。我期待!

刘敏

2024年4月于南开大学西南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