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牍学与丝路文明研究丛书》总序
简牍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实用性书写材料,其书写制度在中国书籍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大规模使用简牍的时代一直延续至晋代,西北地区甚至还发现了唐代的木牍。可以说,竹木简牍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字载体之一,承载着华夏文明蕴含的无尽智慧。
西北简牍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丝绸之路文化、长城文化、敦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70年代以前发现的简牍,几乎全部出自西北,尤以甘肃为多。因此之故,前后出土了近7万枚秦汉晋简牍的甘肃,在学界享有“简牍之乡”的美誉。西北简牍是了解汉晋王朝开发河西、经略西北的最直接资料,展现了张骞“凿空”之后丝绸之路辉煌发展的历史,展现了中原与中亚、西亚等地民族之间友好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展现了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共同推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历史。简牍文献资料、简牍考古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有助于阐发中华文明厚重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简牍学随着对丝绸之路的考察和研究的兴起而肇始。1914年,罗振玉、王国维依据西方探险家在敦煌等地发现的简牍材料,整理出版了《流沙坠简》,被视为简牍学的开山之作。1925年,王国维在《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中提出近代学术资料的五项重大发现,其中一项就是“敦煌塞上及西域各地之汉晋木简”。可以说,中国简牍学的诞生直接得益于甘肃简牍的发现,而对甘肃简牍不断深入研究一直是国际简牍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西北师范大学是国内外最早开展简牍学研究的高等院校之一,具有悠久的学术传统,弦歌不辍。1939年,考古学家黄文弼受聘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史地系教授,从教之余,着手整理新疆考察报告,完成了《罗布淖尔考古记》,其中第四篇就是《木简考释》。武威汉简出土之后,甘肃师范大学教授何士骥(乐夫)随即展开初步研究,并于1962年协助陈梦家先生完成《武威汉简》一书。改革开放以来,西北师范大学一直高度重视简牍学发展,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创办简牍学研究所(1995年),同年开始编辑出版学术辑刊《简牍学研究》;最早开展简牍学方向硕士研究生(1995年)和博士研究生培养(2005年),编写出版国内第一部面向本科生的教材《简牍学教程》(2011年)。40多年来所取得的进步,学界有目共睹。
2021年底,甘肃省实施省属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突破工程,简牍学作为“绝学”冷门学科名列其中,西北师范大学简牍学科发展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机遇。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西北师范大学不断拓展学术空间,凝聚国内外多方面的研究力量,全面致力于以简牍学为核心的交叉学科建设。
首先,广泛开展与国内外文博系统及科研机构的合作。与甘肃省文物局签约共建简牍研究院,与甘肃简牍博物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额济纳博物馆等单位联合开展简牍文献整理与研究;与瑞典皇家科学院“斯文·赫定基金会”、雅典大学等单位联合开展海外藏简牍资料整理研究与人才培养;与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及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等科研院所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合作。目前,各类合作项目稳步推进,已经取得了良好效果。
其次,坚持基础研究,注重交叉发展,提升文化服务能力。从“简牍文化资源”的角度定位“简牍学”的学术覆盖范围,凝练出简牍语言文字研究、西北简牍文献研究、简牍与丝绸之路文明研究、简牍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研究四个方向。坚持以传统的文字、文献研究为核心,注重简牍与语言文字研究、简牍与秦汉史研究、简牍与丝绸之路史研究、简牍与书法艺术研究。着眼于以“数字简牍”网站为重点的学术资源数据库整合和网络平台建设,主动服务于全国简牍学科建设与发展。并引领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简牍文化推广活动,主动服务地方文旅事业发展。
最后,着力于简牍文本整理,注重内涵式发展,及时推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开展简牍研究,最基础的工作就是对简牍内容的整理。西北简牍所系残章断句,文本不完整、内容缺少系统性。为适应简牍学学科内涵式发展的需求,在开展悬泉汉简、肩水金关汉简等整理研究的基础上,西北师范大学简牍研究院正在组织实施西北简牍再整理、二十世纪简牍考古资料汇编等系列工作。目前,已经编辑出版了《简牍学与丝路文明研究丛书》第一辑。本次编辑出版《简牍学与丝路文明研究丛书》第二辑,将更进一步发挥简牍“新史料催生新问题”的学术功能,开拓丝绸之路文明史研究的新领域。
田澍 刘再聪
2024年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