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译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16 要预防臧仓小人

【原文】

鲁平公将出,嬖人臧仓者请曰:“他日君出,则必命有司所之。今乘舆已驾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请。”

公曰:“将见孟子。”

曰:“何哉,君所为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礼义由贤者出;而孟子之后丧逾前丧。君无见焉!”

公曰:“诺。”

乐正子入见,曰:“君奚为不见孟轲也?”

曰:“或告寡人曰:‘孟子之后丧逾前丧。’是以不往见也。”

曰:“何哉,君所谓逾者?前以士,后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与?”

曰:“否。谓棺椁衣衾之美也。”

曰:“非所谓逾也,贫富不同也。”

乐正子见孟子,曰:“克告于君,君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来也。”

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译文】

鲁平公准备外出,他的宠臣臧仓来请示说:“平日您外出,一定要告诉管事的人您到哪儿去。现在车马都预备好了,管事的人还不知道您要到哪儿去,因此我才冒昧来请示。”

鲁平公说:“我要去拜访孟子。”

臧仓说:“您降低身份先去拜访一个普通人,您以为他是贤德之人吗?礼义是由贤者制定的,而孟子办他母亲丧事的花销超过他从前办父亲丧事的花销。您不要去见他了吧!”

鲁平公说:“好吧。”

乐正子入宫见鲁平公,问道:“您为什么不去看孟轲呀?”鲁平公说:“有人告诉我:‘孟子办他母亲丧事的开销超过他以前办父亲丧事的开销。’所以不去看他了。”

乐正子说:“您所说的‘超过’是什么意思呢?是指父丧用士礼,母丧用大夫礼吗?是指父丧用三只鼎摆放祭品,而母丧用五只鼎摆放祭品吗?”

鲁平公说:“不,我指的是棺椁衣衾的精美。”

乐正子说:“那就不能叫‘超过’,只是前后贫富不同罢了。”

乐正子去见孟子,说:“我跟鲁君说了您,鲁君刚要来看您,可是有一个宠臣臧仓阻止了他,所以他没有来成。”

孟子说:“要干件事情,会有种力量在推动他;要想不干,也有种力量在阻止他。干与不干,不是单凭人力所能做到的。我不能和鲁侯见面,是由于天命。臧家那小子,怎能使我和鲁侯见不上面呢?”

【评析】

鲁平公:战国诸侯国鲁国君主之一,是鲁国第三十二任君主。据司马迁《史记》卷三十三记载的鲁周公世家,“平公十二年,秦惠王卒。二十年,平公卒,子贾立,是为文公。文公元年,楚怀王死于秦。二十三年,文公卒,子雠立,是为顷公。……鲁起周公至顷公,凡三十四世”。由此可见,鲁平公应该是鲁国第三十二任君主。乐正子:孟轲弟子,战国时鲁国人,鲁平公时执政。

这段对话介绍了鲁平公本来想拜访孟子,因为宠臣臧仓谗言,失去一次拜见孟子的机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是历代明君都应该做的事情。刘备三顾茅庐赢得了诸葛亮的辅佐,而鲁平公却因为臧仓所谓“君所为轻身以先于匹夫”的小人之见,竟然不再拜访孟子,这是非常愚蠢的。

这个故事也说明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道理。《管子·君臣上》:“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上(唐太宗)问魏徵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东汉思想家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鲁平公片面听信臧仓之言,对孟子就不可能得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后来,人们就将拨弄是非、挑拨离间、造谣中伤、进谗害贤的人称为“臧仓小人”。

孟子这里“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一段话,也在一定程度上蕴含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思想。“这样理解别人的障碍、拆台,有利于避开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把问题的根本归之于天,归之于命。”[20]孟子这段话启发我们:一个人做事情是因为有动力,不做事情是因为有阻力,但无论是动力还是阻力,都不仅仅是个人主观意志和愿望所能够决定的,还有一些个人无法掌控的客观因素或偶然因素在影响着事情的发展。

本章涉及的成语有:“臧仓小人”。


[1]先王之乐:《乐记》曾经多处提及先王制乐,所言“先王”应该是指古代贤明的君王;乐,主要是指雅颂之乐。

[2]张定浩:《孟子读法》,译林出版社2020年版,第79页。

[3]王炳瑶:《孟子民本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汉字文化》2021年第19期。

[4]汤事葛:汤,指商汤;葛,是商汤时的一个小侯国。

[5]昆夷:周文王时北方的部族。

[6]獯鬻:周文王祖父周太王时北方的部族。

[7]勾践事吴:指越王勾践失败后侍奉吴王夫差,为其牵马坠镫。

[8]杨伯峻先生认为这段话是《尚书》逸文,伪《古文尚书》采入《泰誓》上篇。

[9]王晶:《“大勇”与“小勇”:孟子“勇”观念的哲学分析》,《孔子研究》2021年第2期。

[10]明堂:即“明政教之堂”,是古代帝王用于布政、祭祀的重要礼制建筑。

[11]太王:这里指古公亶父。公亶父,姬姓,名亶(dǎn),又称周太王,上古周氏族的领袖,西伯君主,周文王祖父,周王朝的奠基人,在周人发展史上是一个上承后稷、公刘之伟业,下启文王、武王之盛世的关键人物,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历史上的著名贤王。

[12]冯兵:《孟子论选才与用才》,《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1月17日。

[13]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编:《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63页。

[1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卷,中国画报出版社2020年版,第371页。

[15]马士远:《〈孟子〉校释译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97页。

[16]崔华滨、贝淡宁:《墨子和孟子的战争伦理思想比较》,《文史哲》2021年第1期。

[17]邓梦军:《政治哲学视域下孟子王道思想研究》,《孔子学刊》第十二辑。

[18]郭庆祥:《浩然正道:孟子详解》,东方出版社2014年版,第93页。

[19]程志华:《中国儒学史》上册,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1页。

[20]刘兆伟:《孟子译评》,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