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译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5 施仁政于民,才能仁者无敌

【原文】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译文】

梁惠王说:“晋国,天下没有比它更强大的,老先生是知道的。等到了我这时候,东边败给齐国,长子死于此役;西边割让七百里土地给秦国;南边被楚国所羞辱。我为此深感屈辱,希望为死难者报仇雪恨,要怎样办才好呢?”

孟子说:“百里之地就可以称王。您如果对老百姓施仁政,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他们能够深翻土,勤除草;青壮年在闲暇时加强孝悌忠信的修养,在家里侍奉父兄,在朝廷尊敬上级,这样,就是举着木棒也足以抗击披坚执锐的秦楚大军了。”

“敌国侵占农时,使老百姓不能耕种来养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离子散。敌国让他们的百姓陷在痛苦的深渊里,您去讨伐他们,那还有谁来与您为敌呢?所以说:‘仁人无敌于天下。’请您不要疑虑了吧!”

【评析】

晋国在历史上曾经非常强大,成为多年的霸主。三家分晋以后,魏国在梁惠王时代先后败于齐国、秦国和楚国,所以梁惠王耿耿于怀,希望能够报仇雪恨,但苦于没有计策,于是向孟子请教。杨伯峻先生在中华书局2012年出版的《孟子译注》第12页的页下注释①对“晋国”的解释中引用了刘宝楠愈愚录卷四云:“孟子,梁惠王自称‘晋国’,魏人周霄亦自称‘晋国’。此晋国即指魏国也。”刘氏此说甚确,1957年在安徽寿县出土的鄂君启金节铭文“大司马邵阳败晋师于襄陵”,楚国也称“魏国”为“晋”,尤为确证。所以这里的“晋国”就是“魏国”。和“三晋”之“晋”义微有别。笔者赞同杨伯峻先生这里的引证。与此同时,笔者还认为,晋国(前1033—前376年),而梁惠王在位时间是(前369—前319年),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从三家分晋的角度来看,梁惠王为了表示自己的正统地位,称魏国为“晋”,也许符合内在的逻辑性。

《论语·子路》载孔子曰“近者悦,远者来”,体现了孔子治理国家的理想图景,即通过建立仁政的和谐社会,自然而然就能吸引他国的人民投奔到自己的国家,即不战而胜,或者说“战胜于朝廷”。孟子深受孔子思想的影响,希望梁惠王能够施仁政,“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这样百姓安定,内部团结,国家具有凝聚力。相反,那些敌国不尊农时,让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生活无法保障,甚至“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这样的国家没有凝聚力,就会分崩离析,根本没有战斗力。

孟子通过比较来启发梁惠王:施仁政,无敌于天下;施暴政,就导致失败。《论语·子罕》中孔子说:“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值得欣慰的是,孟子这里的“仁者无敌”思想来源于孔子“仁者不忧”,并且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刻影响了历史,也影响了当代的思想发展,电视连续剧《仁者无敌》的拍摄就是受到了孟子这一思想的影响。

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仁是一种非常好的德性,虽然仁者无敌,但有时也很脆弱,甚至难以自我保护。“德性力量的脆弱由四位伟大哲人、高山大德一个个被无辜地处死足以见证:苏格拉底被古希腊民主‘文明地’处死;西塞罗在逃亡途中被政敌追杀身亡;塞涅卡被暴君尼禄赐以自尽;波爱修被以背叛东哥特政权罪处死。毫无疑问,仅从这四位美德化身的死中就可以发现一个未曾被深思的极其吊诡的现象:德性在理论上被思想为充满力量,是足以教化社会,成就卓越自我,活出人生风华与繁盛,把自身的野性、俗性乃至兽性牢牢地关在笼子里的无比强大的意志力与趋善力,但是,有德性者在实际的政治生态中却显然是个连自家性命也难自保的弱者。”[8]诚然,德性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但自身有时也会“弱不禁风”,德性客观上也需要社会的理解和统治者的支持,否则,就容易成为一种“形上”的虚无缥缈之物,但是,尽管如此,“无论这世界多么强暴,我还是相信德性的力量”[9]

本章涉及的成语有:“仁者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