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黑暗体验与书写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鲁迅黑暗体验的生成语境

“五四”一代知识分子及其前辈究竟是以什么样的命名实践与话语方式来界定他们与过去之间的差别、来发现并表达他们的生存体验并对历史产生着持续影响,对这一问题可以分别从思想史、文学史、语言学等不同学科角度寻求解答。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那些人物如严复、章太炎、康有为、梁启超、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周作人等的研究也不断在以上领域获得突破。对于鲁迅来说,其丰富的话语实践更是为研究者提供了不同的法门,“政治革命”、“思想革命”、“启蒙”、“痛苦”、“绝望”、“精神界战士”、“现代”、“后现代”等概念与体系都曾经是鲁迅阐释这片领域里带有时代投影的关键词。在这些关键词之外,我们还能否找到与鲁迅发生过“纠缠如毒蛇,执着如怨鬼”般深度联系的概念来阐释鲁迅的精神世界与文学世界?

在今天但凡是受过中学以上语文教育的人在提到鲁迅时几乎都会将他当作最善于批判黑暗的作家之代表。“批判黑暗”成为大部分国民识别鲁迅其人其文最显著的标记。可是,无论普通读者还是一般研究者,对于“黑暗”这一看似耳熟能详的词语却又觉得知之甚少。英国文化思想家雷蒙·威廉斯在《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一书的导言中曾经描述过“文化”这个词的含义与用法带给他的困惑与顿悟:“那简直就像是一种惊觉。我明白了我一直尝试想要了解的概念:‘文化’这个词在英文中意义的转变似乎是开始于十九世纪初期;其与‘阶级’、‘艺术’、‘工业’、‘民主’所产生的关联性蕴含了一种不仅是思想的而且是历史的结构。”[1]他意识到词义的延续、断裂及其体现出的价值、信仰方面的激烈冲突等过程实际上都与“文化”与“社会”息息相关。在对“文学”、“文化”、“意识形态”等一百多个“关键词”的注释中,他不仅追溯了这些词语意义的历史流变,而且致力于厘清这些流变背后的文化政治:当其所在的历史语境发生变化时,它们的意义是如何被逐渐改变、被重新定义乃至被突出强调的。在雷蒙·威廉斯的启发下,我们的问题是:“黑暗”作为一个有着特定批判指向的双音词是如何形成的?它是怎样成为新文化运动前后流行的关键词之一的?它与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现代性想象”有何关系?鲁迅频频使用的“黑暗”在与时代共名的基础上又存在着哪些龃龉之处?这些龃龉之处又折射出鲁迅哪些独特的感受与思考?鉴于这些问题暂且没有人追问过也并无现成答案,因此对“黑暗”做一番追本溯源式的“发现”之研究还是有其价值与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