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朝天路:明末朝鲜使臣海路使行研究(莱州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新河、马堂店、朱果寺

莱州,在《禹贡》“青州域”,而危之分野,古莱夷地。春秋为莱子国,汉置东莱郡,唐为莱州,大明洪武升为府。土疏水阔,山高海深,性刚俗嚣,好经矜名。自黄县西二百四十里也,两封间水曰:界河。……其西有新河,河之西有朱果寺,寺在马堂店纷华中。万岁河在府东北,上有万岁桥,两岸皆沙,秦皇、汉武祷于此。[8]

——金德承《天槎大观》

据金德承的记述,自黄县西,即黄山馆驿至莱州,前后里程合计两百四十里。如前所述,登州府蓬莱县至黄县六十里,黄县城至黄县黄山馆驿六十里,黄山馆驿至莱州府朱桥驿六十里。由此可推测,“(莱州)自黄县西二百四十里”应为误记,实为一百八十里。“两封间水”,即指位于黄招二县接壤的“界河”,这与明泰昌《登州府志》的“界河,在(黄)县西六十里,乃招、黄地界也”[9]的记述一致,今为龙口市与招远市交界处的界河。据相关方志记载,[10]西汉初期,因该河下游位于曲城县和县的交界处,故名界河。明代至民国,称东良河、界河。该河发源于今招远市的尖山南麓,流经招城、张星、辛庄等地注入渤海。主流全长44.5千米。河床宽约100米,径流面积为572.5平方千米。属季节性河流,每年七八月为丰水期,四五月为枯水期。

依金德承所记,在界河以西有名为“新河”的河流。此“新河”应为今莱州市马塘村西侧的朱桥河(支流)。“新河”曾名辛庄河。[11]推断的依据主要有二。其一,据《大明一统志》记载:“胶水,源发铁橛山,北过密州五弩山,卤水入焉,又北过高密县注潴泽,与张奴水合,由泽北入新河,经平度州昌邑县界入海。”[12]新河为昌邑县与平度州之间的界河属莱州府,且位于界河以西。结合“万岁河在府东北”的记载,可知此部分应是金德承按照途经地的顺序进行的记录。明代掖县万岁河为今莱州王河,相关内容将在后文详述。故金德承所说的“新河”应不是平度和昌邑的界河——新河。

其二,依金德承的记述,新河迤西有位于繁华闹市中的马堂店之朱果寺。关于掖县急递铺,乾隆《掖县志》记载:“(掖县)东北路通登州府铺八:淇水,县东北十二里;苏郭,县东北二十里;平里店,县东北三十里;贾邓,县东北四十里;琅琊,县东北五十里;朱桥,县东北六十里;朱郭,县东北七十里;金坑,县北三山六十里。”[13]可知朝鲜使臣一行经掖县东界到达朱桥驿所经过的掖县急递铺自东北向西南依次为金坑铺、朱郭铺、朱桥铺。乾隆《掖县志》虽记载了金坑铺的方位,但并没有明确金坑铺距掖县治所的具体里数。按正常的行文范式,此处记载应为“金坑,县东北八十里”。新城位于掖县东北八十里,即掖县与招远县交界处。三山岛,在莱州府城“北六十里,为海之南岸。《史记·封禅书》云:‘八祀三山为阴主’,即此”[14]。据万历《莱州府志》卷首《掖县境图》所示,[15]三山,即三山岛(今莱州市三山岛街道三山岛村)位于莱州府城正北方向,而金坑铺位于莱州府城西北方向,与王徐寨(即新城,今莱州市新城镇新城村)分处两地,与朱郭铺(明代称诸郭铺[16],后文详述)相距较近。

图1-1 今处于丰水期,但水量较少的界河[17]

据《莱州市志》记载,[18]莱州曾是中国古代黄金主要产地之一。宋元丰元年(1078),全国收获黄金10710两,其中莱州4872两,居全国之冠。明代天启年间,焦家、新城、红布、龙埠等村居民,多以“打请”(开坑采金)和“拉溜”(淘砂金)为业。1975年,在焦家、新城一带发现“打碚老栏”(矿坑)30余处。栏内留有的铁镢、坑木、编篓、陶罐、碗筷等,经考证均系明代采金遗物。莱州市地方史志办公室杨曰明主任告诉笔者,“金坑”一词,在莱州境内常常指代的是金矿。在杨主任的引荐下,我们有幸采访到前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杨宏俊老先生(男,78岁)。杨老先生曾作为主编,参与了1996年版《莱州市志》的编纂工作,对莱州市地方史志有着较为全面了解。杨老先生告诉笔者,20世纪90年代他下乡考察时,在今金城镇马塘村,了解到马塘村曾名“金坑”。马塘村的位置符合位于王徐寨与朱桥驿之间,与朱郭铺相距较近的条件,应为明代掖县急递铺之一“金坑铺”所在地。民国《四续掖县志》记载:“朱桥河以掖县赴招远之县道为界……以县道为界,北至李店乡马塘店子村,绕东村沿至村北,仍归县道。查马塘店子村被县道穿村而过,故分东、西二村均属掖境,东村外县道东属招远。”[19]在民国时期,今马塘之村名依旧为马塘店子。换言之,金德承所说的“马堂店”应为“马塘”(金坑铺)的通假记述,而“朱果寺”的“朱果”应为“诸郭”或“朱郭”的通假记述。这样的推断得到了杨曰明主任和杨宏俊老先生的肯定。

关于马塘村,莱州市民政局地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戴锡金介绍如下:马塘村位于莱州市金城镇政府驻地东南3.2千米。明洪武年间,朱、冷二姓由四川成都府大槐树下铁碓臼张家迁此立村取名,朱冷庄。后因村附近有一水塘,明末曾在此设驿站,故改名马塘甸子(村)。1958年,简称马塘(村)。1984年,设马塘村民委员会,辖马塘(村)、盖甸(村)两个自然村,村委员会驻马塘。最早记载金坑铺的方志应是万历《莱州府志》,莱州府在今马塘村设“金坑”急递铺之事,最晚应在明代中期。此外,戴主任关于马塘村的介绍从侧面说明,明代在今马塘村所在地附近,采金业应十分的发达,故以金坑命名。依前推论,乾隆《掖县志》中关于“金坑铺”的记载应为“金坑,县东北七十五里”。

金德承的记载说明马堂店,即今马塘村在明末就早已因金矿的开采和毗邻登莱孔道的交通便利而十分繁华。且其发展的历史要长于朱郭铺。此外,戴锡金主任介绍,明清时期的朱郭铺,即今莱州市朱桥镇的朱郭李家村,明初李姓从四川迁此立村。朱郭寺始建于何时,现已无从考证。金德承所言的朱果寺,应为朱郭寺的通假记述。杨曰明主任、杨宏俊老先生及戴锡金主任对这样的推断也持肯定的意见。比对古今地图,[20]金德承所说的“新河”应是流经今莱州市朱桥镇朱郭李家村和马塘村之间的朱桥河支流,今称朱桥河(金城镇马塘村段),曾名辛庄河,该河在今莱州市朱桥镇小官庄村注入朱桥河。

图1-2 本书作者(左一)与杨宏俊老先生(右一)、戴锡金主任(左二)、杨曰明主任(左三)在莱州市民政局地名办公室内合影留念

图1-3 今马塘村西侧的朱桥河(金城镇马塘村段)河长公示牌

图1-4 莱州市朱桥河马塘村段

据相关方志记载,[21]位于莱州府东北七十里的急递铺——金坑铺,即今马塘村。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属莱州府掖县进士乡,民国二十年(1931),属掖县第五区李店乡。1943—1948年,属后坡区。1956年,属朱桥区。1958—1968年,属掖县腾家公社。1984年至今,属莱州市金城镇。综前所述,具体的地名变化为(明初)朱冷庄→(明万历年间)金坑铺、马塘甸子、马堂店→(清)金坑铺、马塘店子→(民国时期)马塘店子→(今)马塘村。

图1-5 今位于莱州市朱桥镇马塘东北侧的村碑

如前所述,金德承所言的朱果寺,即朱郭寺,而朱郭铺亦因寺而得名。朱郭铺位于莱州府东北七十里,亦称为诸郭铺。[22]据相关方志记载,[23]朱郭铺,清乾隆二十三年,属莱州府进士乡。清宣统二年(1910),属朱桥区朱郭社。1931年,属掖县第五区。1943—1948年,属午城区。1956年,属朱桥区。1958年,属朱桥乡。1968年,属朱桥公社。1992年至今,属莱州市朱桥镇。简言之,具体的地名变化为(明万历年间)诸郭铺→(清乾隆年间)朱郭铺、诸郭铺→(清宣统年间)朱郭铺→(民国时期)朱郭→(今)朱郭李家村。

图1-6 今莱州市朱桥镇朱郭李家村村碑

说明:即金德承所记述的朱果寺所在地——朱郭铺。

(九月)十四日……午到新城堡,不为中火。霎然秣马,驰往朱轿铺,则日已高舂(傍),不得已止宿,是日行六十里。新城十余里许,有绀宇净土,花龛点在烟树间,穹石刻字磨灭,不可读,仅记其唐乾符年所立也。居僧未满二十人,一老衲丫手惊问曰:“奚自?”老爷俱道其所以,则即设茶迎慰。因进香,厨所供品极精洁,以紫金丹两笏、霜花纸十幅回谢。

——洪翼汉《花浦先生朝天航海录》

绀宇,即绀园,佛寺之别称。穹石,巨大的岩石。天启四年九月十四日,谢恩兼奏请使臣团正使李德泂,副使吴,书状官洪翼汉自登州府黄县之黄山馆驿出发,沿海边驿道西行四十里到达招掖两县交界的新城,再向西南行二十里到达莱州府掖县之朱桥驿。[24]在此过程中,李德泂等朝鲜使臣在经新城十余里的地方,发现一处佛寺。在入寺路旁的树林中,有供奉神佛的石室或小阁子。佛寺前立有巨石,其上的石刻字迹因年代久远,仅有唐乾符年(874—879)所立等几字可辨。寺内主持对于李德泂等朝使臣的到来十分诧异,在得知原委后,盛情地款待了异域之客。对于主持的好意,朝鲜使臣十分感动,以朝鲜特产紫金丹和霜花纸作为答谢之礼。如前所述,因自新城西行二十里即到朱桥驿,故李德泂一行所经过的佛寺应十分接近朱桥驿。

位于莱州市金城镇新城村(明代新城)与莱州市朱桥镇朱桥村(明代朱桥驿,后文详述)之间,且与洪翼汉记载相近的寺庙有三。一为北觉寺,城北七十里,多古碑。[25]北觉寺原址位于今莱州市金城镇北觉于家村。二为广福院,俗名朱郭寺,在城东北六十五里。寺内古柏、碑碣甚多,清末绅董募捐重修。[26]朱郭寺原址位于莱州市金城镇朱郭李家村。三为寺庄之“大寺”。据戴锡金主任介绍,今莱州市朱桥镇寺庄村是王姓于明洪武二年由四川迁此立村,因当时村中有一座大寺而得村名寺庄村。另据招远市辛庄镇官道村村民苏振刚(男,65岁)讲述,从登州府通往莱州府的老官道(驿道)从招远市辛庄镇官道村村北经过,从其记事时起一直未曾改道,即今村旁的G206国道。该老官道在经过今莱州市金城镇新城村城后,会经过朱郭铺、寺庄村,到达朱桥驿。虽然北觉寺位于莱州府城北七十里,且曾古碑众多,但距驿道尚有一定距离。寺庄之大寺虽处于驿道的途经之处,但现存的各官修和私修的志书对此皆无记载,可以推断寺庄村内未名寺庙规模应不是很大。“大寺”一说应为以讹传讹。简言之,李德泂一行所经过的佛寺应为朱郭寺,而此朱郭寺亦是金德承所说的朱果寺。

如前所述,明清时期的朱郭铺因村内的朱郭寺而得名,虽未能确定朱郭寺的具体修建年代,但据戴锡金主任的介绍,可以确定朱郭寺存在的历史要比朱郭铺和朱郭李家村的历史更久。这与据洪翼汉“唐乾符年”的记载相佐证。朱郭寺所在的朱郭铺位于莱州府城东北七十里,距新城十里,这也与洪翼汉的“新城十余里许”的记载相近。朱郭寺李家村村民李希军(男,60岁)告诉笔者,旧时官道(驿道)位于村子的东侧;以村西侧的小路为界,朱郭李家村分为大村和小村;在大村的西北方向曾有一座寺庙(距东侧旧时驿道,即今G206国道的直线距离约为0.5千米),寺庙的规模较大,在寺庙的原址上建有一座新宅子,此宅主人的爷爷曾是寺庙中最后一位和尚。遗憾的是前往探查时,虽在村民的引导下找到了朱郭寺原址所在地,但是由于宅子的主人外出未能进行更详细的采访。综合来看,天启四年谢恩兼奏请朝鲜使臣团一行所经过的“绀宇净土”抑或“佛寺”应是位于朱郭铺(今朱郭李家村)西北的朱郭寺;朱郭李家村内的大村应为明清时期朱郭铺所在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官方急递铺的西侧渐渐出现小聚落,最终发展成为大村和小村。

图1-7 位于今莱州市朱桥镇朱郭李家村西北的朱郭寺原址

图1-8 朱郭寺原址附近的建筑残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