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集刊(第6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区域文化与抗战文学研究

主持人:周晓风

主持人语:

“区域文化与抗战文学”一直是本刊的重要特色栏目,先后刊发过多篇有影响的论文。这主要是因为抗战[1]文学本身正是典型的区域文学研究对象。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还有外国租界,日本侵略者的占领和中国人的抵抗把一个完整的中国人为地切成了几大块,没法形成统一的中国现代文学,也没法用统一的理论去解释这不同区域的文学。所以我对目前整齐划一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颇有疑虑。抗日战争对中国现代文化和文学的深刻影响仅在区域的分割这一点上,就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刻复杂得多。这或许也正是许多研究者在这一领域耕耘不辍的原因之一。

本期刊发的几篇论文均保持了本栏目的学术水准且富有新意。首先值得提到的是杨姿教授的《抗战建国中的科学问题》,所讨论的其实是当年大后方知识界发生的一件值得关注的事,也是抗战文化研究者忽略已久的一件事。当年在抗战陪都重庆出版的《读书月报》曾经用了不少篇幅讨论此话题。该话题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科学对于抗战建国具有一般意义上的重要性,而且上承五四“赛先生”的启蒙精神,是在新的历史语境下五四新文化运动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杨姿教授此文可以说发掘了被忽略的问题,从而拓展了抗战文化研究的空间。已故的方敬教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诗人,也是重庆诗歌界的前辈。此前已有不少有关方敬诗歌创作的研究。熊辉教授的《论方敬抗战时期的诗歌创作》对方敬抗战时期在大后方的诗歌创作做了集中梳理和论析,填补了方敬抗战时期诗歌创作研究的空缺。付雪丽、徐纪阳两位青年学者的《抗战时期永安文坛研究》一文所提及的抗战时期福建永安文坛一直受到抗战文学研究界的重视,但相关史料的收集整理研究仍然有待进一步深入推进。此文对抗战时期永安文坛创作和翻译情况的论述,以及对永安文坛的内部斗争和外部交流等的梳理,都有一些新的材料和评论,值得我们关注。马晶博士的《城市空间体验与战时陪都剧作中的文学地理景观》则在战时陪都重庆这个特定的区域文学空间讨论文学地理话题,不仅丰富了抗战文学的研究,而且可以引起我们对区域文学与文学地理学之间关系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