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吏到疆臣:魏光焘评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家世与早期经历

魏光焘,原名光邴,字迁善,一字尊善,号芝香,自号石龙山人,晚年号老庄,别署湖山老人。道光十七年十月三十日(1837年11月27日)生于湖南邵阳隆回县金潭乡。

隆回的魏氏家族,最早可以推及至元代。开基祖为魏万一,居住于江西吉安泰和县。[1]元朝末年,农民起义军和元军在江西泰和一带展开激战。为了躲避战乱,魏万一的母亲携带子女向湖南善化一带迁移。在迁移过程中,历尽了艰辛,饱受了战争带来的巨大创伤。据魏氏后裔魏斌在《魏家煅的小铁匠》一文中描述:

元朝末年,元军和反元起义军在江西泰和一带激战。由于当地百姓参加起义军者众多,元军见汉人便杀。一个元军头目看到一个妇人带着一群孩子逃跑,孩子们大的十来岁,小的连走路都还摇摇晃晃,逃跑的速度之慢可想而知。让这个元军头目惊讶的是:这个手无寸铁的妇人一点都不惊慌,她不向元兵下跪,也不夺路而逃,而是面不改色地、坚定地带着孩子们向前走着。元兵堵住他们的去路,举起手中的大刀,妇人和孩子们也都是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毫无惧色。元军头目动了恻隐之心,制止了一场在他们看来是微不足道的杀戮。如果放他们走,他们也会被其他的元兵所杀,因为元军在当地接到的命令就是屠杀汉人。不远处有个像鹅颈一样的土丘,土丘后面是稻田,元军头目叫妇人带着孩子们躲在那里,并插标加以保护。元兵没有再进插了标记的稻田去杀妇人和小孩,一些别的逃难者见状,也逃入田中,一起躲过一劫。这位临危不惧的妇人就是万一公的母亲。[2]

魏万一举家迁至湖南善化后,迫于生计,学会了铁匠和炉匠的手艺。

明朝永乐年间,魏万一与其弟魏万二又携眷西迁。“兄弟两人轮流挑着炉匠的家当:化铁用的火炉、风箱、装着煤炭的口袋、铁片、锤子、钳子、锉刀等工具和两张小板凳……一路补锅打铁,向西而去。”[3]先到邵阳的魏家桥,继续前行,到达今天的隆回县。

隆回位居湘中偏西南,清时属邵阳县辖境。据《嘉庆一统志》的记载,明洪武五年(1372)曾在此设立隆回巡检司,管理该地方事务。清朝建立后,沿袭了明代的制度。魏万一行至隆回金潭镇,始定居于此,世代生息繁衍。此即为隆回魏氏家族之大略来源。

魏光焘是魏氏家族中的第17代后裔,近代著名思想家魏源族孙。家境贫寒,少年丧父,兄弟6人,以光焘居长,在母亲李氏的辛勤抚育下艰难成长。少年时代的魏光焘很早就肩负起了养家的重担。为了生计,或入山砍柴,或下河淘沙金,也曾做过厨工。[4]过着食不果腹的艰辛生活。尽管如此,魏光焘依然没有放弃读书上进的梦想,平时勤于学习,每至废寝忘餐。[5]据说魏光焘12岁的时候,有次邻家大叔请客,乡中私塾先生在座,魏光焘也被请去帮忙。席间,先生为了助兴,曾随口吟诵一联:“手捧米筛团团转。”让其他人对出下联,在场的客人都未能对出下联。魏光焘一旁稍加思索,即吟出了下联:“脚踩楼梯步步升。”私塾先生和在座的客人无不叹服魏光焘的才思敏捷。关于其下河淘金的事迹,曾有人神话般地叙述道:

金潭的金水河,盛产沙金,人们天天去河里淘金。每当午庄公去淘金时,大伙儿就收获不少。如果午庄公哪天没去,大伙儿就淘不到多少沙金,甚至一点儿也淘不到。大伙儿正不得其解,如是有人提醒大家说:“为什么午庄伢子在时,大伙儿就能淘得很多沙金,他不在,金子也没有了,真怪!真怪!”

从此,同村人都喜欢和午庄公一起去淘金,哪怕午庄公坐在河边,沙金产量也是收获可观。[6]

咸丰元年(1851),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东南各省烽火遍地,清政府派往镇压的诸多将领丧师失地,难以遏制蓬勃发展的农民起义。于是曾国藩的湘军应运而生,担负起了拯救风雨飘摇中的大清王朝的使命。咸丰六年(1856),19岁的魏光焘奉母命弃学从戎,开始了军旅生涯。魏光焘有一堂兄魏瀛[7],在江西吉安府天华山湘军将领曾国荃幕府中参赞军务,魏光焘遂赶赴曾国荃军营。曾国荃见魏光焘徒步千里投效,极为钦敬。委派他管理钱粮、军装等事务。[8]追随曾国荃转战各地,与太平军作战。

咸丰九年(1859)七月,曾国荃率湘军攻破江西吉安府城。魏光焘因功受到保举,以从九品选用。[9]收复吉安后,湘军将领蒋益澧函招魏光焘赴广西镇压太平军,魏光焘又赶至蒋益澧军营效用。蒋益澧见魏光焘虽然年轻,但治政、理事皆有章法,遂命其管理营中军装支应,遇有军事方面的困惑,经常征询魏光焘的意见。可见,蒋益澧对其十分信任。不久,蒋益澧委任魏光焘办理营务,兼管督兵和太平军作战,这进一步拉近了他与蒋益澧的关系,从此其职位一步步得以提升。

咸丰十年(1860)五月,魏光焘因援剿平乐府出力,奉旨以县丞补拔,并赏戴蓝翎。咸丰十一年(1861)正月,攻克贺县有功,解广西省城石达开大股之围,以知县补用,并赏加知州衔。同治二年(1863),攻克浔州府城得力,以知州尽先补缺。[10]

浔州府城收复后,清兵的进军目标指向了贵县。当时贵县有一巨酋黄鼎凤,排行老三,人称黄三,拥兵数万强悍势力盘踞平天山。平天山位居覃塘北面,分大平天和小平天,东为大平天,西为小平天。两山峭绝,壁立千仞,仅一路可通,险要地势,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黄三在天平寨营建防御工事,挖壕沟,立重栅,设巨炮,储备粮草弹药,扼守覃塘以为犄角,凭借险要地势,负隅顽抗,清军屡攻不克。[11]此时左宗棠在浙江作战,急需增援,请求将魏光焘调赴浙江援应。军情紧迫之时,魏光焘毅然向蒋益澧请命,愿意只身赴黄三营寨说其来降。蒋益澧对魏光焘的这种舍身赴难的精神愈加钦佩,故派魏光焘、四川前布政使陈僪和一名姓蔡的镇标同赴黄三营帐劝降。魏光焘经通禀后,黄三已知其来意。魏光焘等人面见黄三时,其部属“怒目环视,刀皆出鞘,声隆隆然”。[12]对此情景,他极为镇静,坦然向黄三示以诚信,并对其陈述利害得失。黄三此时亦虑及孤巢难守,心有所动。为了坚定其归诚的决心,魏光焘在黄三营寨中独宿三日,以示不疑。黄三终于被魏光焘的诚意所折服,决定率部归降。魏光焘晚年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曾描述道:

犹记归营时,黄部数万皆跪送。马队万余,左右排列。从军在马上有立者,卧者,倒坐横陈者,亦可见其骑术精锐。[13]

这是魏光焘早年崭露头角时较为得意的一笔。此次事件,也反映出魏光焘过人的胆略和应变之才。

黄三归降后,蒋益澧率魏光焘由湖南行兵,进入浙江境内。蒋益澧入浙增援之时,左宗棠正与太平军在衢州府龙游县相持,因连续数月围攻县城不下,心中极为焦虑。蒋益澧建议暂时放弃龙游,攻打太平军精悍部队萃聚的汤溪,以孤立太平军的势力,切断其后援力量。左宗棠采纳了蒋益澧的意见,集中兵力奋力攻破汤溪,太平军的精英部队严重受挫,士气大为低落。左宗棠乘胜一鼓围攻龙游,很快收复。就在左宗棠收复龙游的同时,魏光焘随从蒋益澧趁势攻克金华、兰溪、义乌以及富阳等郡县,进逼省城杭州。

据守杭州的太平军将领钱桂仁在城外筑石垒、竖立木栅,连营数十里,用以抵抗清军,皆被蒋益澧的部队夷为平地。仅剩武村门外的二十余座石垒尚未攻克。此时,蒋益澧命令部队攻城,但因垒中太平军部队兵多且悍,担心其抄击攻城的清军。遂命魏光焘率士兵在距离西湖岳王庙山布阵排列,以牵制太平军,按照预定计划执行。

中午时分,突然有一黄鹿从草丛中跑出,士兵很快用枪歼灭。不久,又有一野猪跳出,也被士兵击毙。魏光焘对部下说:“神示我矣!垒贼必多趋城,急击之,必怯而走。”[14]士兵皆为之振奋。于是,魏光焘会合分统徐文秀等人,督率士兵攻破太平军前垒,用火攻乘势分路猛击。太平军在魏光焘部的猛烈攻击下,惊慌失措,纷纷弃垒奔逃,自相践踏,被清军追击,阵亡1万多人。魏光焘部在攻破石垒的当晚驻扎在于垒中,以合长围。城中的太平军因失去屏障,连夜准备突围。魏光焘率部连续攻打三昼夜,钱桂仁看到大势已去,只好出降,杭州城被清军占领。

清军各部进城后,争先抢掠财物和妇女。唯有魏光焘一军,将太平军所遗10余处军械和100万石粮谷封存,作为军用。其余所剩物资,全部用来接济难民。杭州收复后,蒋益澧分军攻克余杭县,进围湖州府城。命魏光焘招募土勇一营,驻防安吉县,阻止太平军向安徽流窜的通道。湖州城失守后,太平军余部奔溃,一部经过安吉县,魏光焘率队渡河截击,击毙逃窜的太平军首领,其余尽皆归降。其他逃窜的太平军余众,也在刘典的截击下,全部被剿灭。至此,浙江全境被清军收复。

浙江平定后,魏光焘留于湖州,办理善后事务。同治四年(1865)十月二十八日,左宗棠奉命入闽援刘,本日自杭启行,取道衢州、浦城。将援闽部队分为三路:中路提督黄少春、副将刘明珍出仙霞岭赴建宁;西路帮办福建军务刘典、记名按察使王德榜由江西建昌赴汀州;东路提督高连陞、知府魏光焘由宁波乘轮船赴福州,总计2万多人。[15]占据漳州的太平军将领侍王李世贤率兵进犯,与高连陞、魏光焘的部队在乡水桥一带展开激战,太平军屡次失利。高连陞派魏光焘分队夜袭长泰县城,已得复失。三天后,高连陞再次约同魏光焘攻打,由于太平军兵力众多,众寡悬殊,又为太平军所败,并被其层层围困。魏光焘情急之中,“冲马突围而出,敌军跟追至山埠,相隔丈许,前山阻,岩高数十丈,马忽腾空跃下,敌惊愕不敢穷亿,合队而返。”[16]之后,魏光焘约会楚皖军合力围攻,切断太平军饷道,侍王李世贤阵亡,收复了长泰县城和漳州府城。率部先行进入府城,严禁各军烧杀抢掠,城中百姓尽皆感戴。经左宗棠等保奏,以道员留闽浙,遇缺即补。十月,因攻克浙江武康等城池多处,赏给“扬勇巴图鲁”名号。

同治五年(1866)正月,魏光焘率部由上杭县星驰追剿太平军,驻扎于永定一带。刘典的部队也从龙岩州横截而来,一起会同进攻太平军,移军于武平县的崖前地方。这时,驻守嘉应州的太平军将领汪海洋率大股部队前来进犯,魏光焘和提督黄少春的楚军并力夹击,双方血战一昼夜,太平军战败而退。清军进扎分水岭,屡战得胜。之后乘胜收复广东镇平县,进兵嘉应州。果军五营和太平军相遇,因仓促应战,清军溃败。清军将领朱克敏临战畏缩而逃,致使太平军长驱直扑。当时魏光焘疾病初愈,仅领一营断后,尽力遏制太平军的攻击。清军且战且退,双方相持约数时之久,始将太平军击退,收兵回营。不久,清军各路援兵汇集,合围嘉应城。在塔子坳、分水乡等地大败太平军汪海洋部。汪海洋作战失利,在战斗中阵亡。接着,魏光焘会同各路清军,昼夜环攻,破其城而俘获谭体仁及数万太平军,福建、广东的太平军得以镇压。

汪海洋残部的覆灭,标志着这场持续十余年之久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运动彻底失败。


[1]吴兴勇:《魏氏家族研究》,《邵阳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2]魏斌:《魏家煅的小铁匠》,载欧阳文邦主编《网住那缕缕乡情》,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页。

[3]魏斌:《魏家煅的小铁匠》,载欧阳文邦主编《网住那缕缕乡情》,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页。

[4]沃丘仲子:《近代名人小传》,崇文书局1923年版,第23页。

[5]魏联石:《记先父魏光焘二三事》,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邵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邵阳文史资料》第3辑,1984年版,第82页。

[6]魏先槐:《下河淘金》,载魏治寰《辉煌人生——魏光焘生平纪事》,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7]魏瀛,邵阳人,生员。随往江西镇压太平军,叙教谕。寻保知县,加同知衔。主管江西吴城厘局事,署上高知县。旋办粮台事务。攻陷江宁后,授建昌知府,年余调赣州。任内疏浚福、寿二沟,纂修府志,立义学,厘定书院章程,建牛痘局、保安局、育婴堂。尝监鲍超霆字军转运,以鲍军攻陷嘉应州,加道员衔。又以助潜饷加三品衔。卒于官。

[8]魏光焘遗著:《湖山老人述略》,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邵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邵阳文史资料》第7辑,1987年版,第102页。

[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3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88页。

[10]《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3册,第688页。

[11]广西民族学院民族研究室:《壮族历史人物传》,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92页。

[12]《湖山老人述略》,第102页。

[13]《湖山老人述略》,第102页。

[14]《湖山老人述略》,第102页。

[15]浙江省通志馆编,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重修浙江通志稿》第12册,方志出版社2010年版,第7826页。

[16]《湖山老人述略》,第1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