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吏到疆臣:魏光焘评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赵维玺在新著《从边吏到疆臣:魏光焘评传》即将出版之际,嘱我写个序。而我关注赵维玺的湘军研究,已经有十好几年了。他的专著《湘军集团与西北回民大起义之善后研究》《左宗棠与近代甘肃社会》相继问世,还发表了二十几篇相当不错的论文。显示了作者孜孜不倦、开拓奋进的足迹。读完刚杀青的《从边吏到疆臣:魏光焘评传》,感慨万分。终于有一部建立在确凿史实基础上的学术专著,公允评述魏光焘的历史功绩了。

在光绪朝的封疆大吏中,魏光焘可谓声名显赫。他曾护理新疆巡抚,一任陕西巡抚,继而陕甘总督、云贵总督兼云南巡抚、两江总督、闽浙总督。四个总督辖区,按现在的省区面积计算,达413万平方公里。陕甘总督的辖区相当于现在的陕甘宁青新五省区,面积296.6万平方公里,是全国最大的总督辖区。两江总督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位高权重,向为南国疆臣之首。奇怪的是,这样一个生前功勋卓著的大人物,死后却寂寂无闻,似乎被历史雪藏了。更有甚者,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魏光焘被掘坟开棺,陵墓随葬品被掠夺一空。而今只剩下断垣残碑,荒草芜蔓的墓园。其故居亦成了大杂院,凋敝破败,令参观者黯然伤神。

原因何在?是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发生了问题。曾国藩创建湘军,将国家从血流成河的大动乱中拖出来,继而推动洋务运动,引导国家走上近代化的道路。这样一个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人物,尚且被无情地判为“汉奸刽子手”,遭万千国人唾骂。他的追随者,如左宗棠、魏光焘等,又何能幸免?

直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大潮,涤荡着传统的历史观念,评价历史人物的尺度随之发生变化。2002年,魏光焘故居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魏光焘陵墓被邵阳市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魏光焘研究开始起步。窃以为,在现今研究魏光焘的学者中,赵维玺是成绩最好的一个。从2006年搜集魏光焘传记资料开始,中间发表过《魏光焘与新疆建省》《魏光焘与清末云南新政》《魏光焘与云南中外交涉》等论文。《从边吏到疆臣:魏光焘评传》,应是维玺十多年辛勤耕耘的结晶。

该书全景式地再现了魏光焘波澜壮阔的一生,为我们认识魏光焘和他所处的时代,提供了可信的最基本的史实。

其一,魏光焘是一位有强烈的国家民族观念的英雄,他一生的最大贡献,就是为国家守卫边疆。在西北,他依据条约,强力抗争,收回了被俄国侵占的帕米尔部分领土。甲午战争,魏光焘率旧部三千奔赴辽东,在雪天冰地中坚守牛庄,与大股来扑之日寇激战竞日。牛庄虽败,但将军敢与外敌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却令朝野上下为之动容。英、法殖民者觊觎西南边疆的路矿权益和领土,魏光焘与之反复交涉,坚定维护了国家利益。东南海疆更是各国列强激烈争夺的地区。魏光焘主政两江、闽浙期间,与各国谈判,争回上海黄浦江口岸之特权及疏通河道之自主权。在处理金法郎案时,力争使国家少受损失。处理苏报案时,能极力维护国家之司法主权。

其二,魏光焘是一位勤于治事、精于理财、政绩卓异的行政长官。他在西北为官三十年,为使烽火连天的陕甘新恢复和平,走上有序治理的轨道,倾注了全部心血。

1868年,魏光焘率武威军五营,随左宗棠赴西北征战。1871年起,任平庆泾固兵备道10年。平凉地区战乱甫息,百废待举。魏光焘修筑道府衙署、城楼坛庙,创盐厘各局,招屯垦,行牧政,使回、汉人民渐复和平生活。又动员驻军劈山凿石架桥,平治至兰州驿路千里,夹道植柳百万余株。大批军需物资通过陕甘大道源源运往前方,有力支援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事。

1884年新疆建省,魏光焘为首任布政使,又护理巡抚三年。他不辞劳苦,尽心竭力,落实由左宗棠提出的建省方案。设郡县,定官制,修城廓,建衙署,举军政,订饷章,整顿邮传,兴立学校,开矿铸钱,屯田畜牧,绘图勘界,缔约通商各政,皆有条不紊,次第举办。龚自珍、左宗棠的建省夙愿得以实现,也奠定了新疆永为中国领土的坚实基础。

1896年,魏光焘任陕西巡抚,筹兴关中水利,建格致文武各学堂,仿照西法训练新军,整修官道,种柳修桥。总督陕甘时,恰逢庚子事变。魏光焘妥善应对,幽燕炮火连天,关中风平浪静,为两宫西狩提供了安全的落脚处。

魏光焘主政云贵、两江、闽浙的时间虽很短,却能雷厉风行推广新政,整饬吏治、财政,兴办实业,兴修水利,设警察局,编练新军,充实武备,加强海防,留下实实在在的政绩,使地方气象为之一新。

其三,魏光焘维系社会稳定,不是单靠武力与行政强制力,同时还深信教育教化在社会治理中的功能。重修庆阳府文庙大成殿,重修多处关帝庙,即是期望借助文武两圣的神威安定地方。平凉柳湖书院、新疆博达书院、江宁三江师范学堂等,经他倾注心血培植,均成长为人才辈出的名校。他还创办过许多新式中小学堂、武备学堂,派遣过很多留学生。

魏源是魏光焘的叔祖,他的《海国图志》,是鸦片战争后一部划时代的巨著。此书很快传入日本,辗转翻印,成了日本维新运动的催化剂,但在中国却很少有人问津。许多守旧官僚和文人认为《海国图志》离经叛道,主张将其销毁。为使该书孤本不致久而失传,也为弘扬魏源的爱国主义思想,魏光焘于1876年重刊了《海国图志》100卷本。就是有名的平庆泾固道署刊本,有左宗棠的序,成了流行最广且最具权威的版本。

传记的生命在于真实可信,传记的灵魂在于能充分发掘传主的思想,展示其精神世界。这两点,赵维玺大体上都做到了。相信他的书能为晚清边疆治理史研究及政治外交史、思想文化史研究提供有用的材料与观点。

是为序。

徐万民

2018年2月5日于博雅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