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群体与民国的社会发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关于留学生课题研究的缘起、目的和意义

(一)关于留学生课题研究的缘起

本书所从事的课题研究实际上始于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在1989年夏秋那个非常时期,本课题主持人坚信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方针一个字都不能改”的讲话,开始思考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国的前途、命运等问题,并首先在1990年发表的《留学生与近代以来的中国文学》一文的题注里,提出了“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的课题,其核心是“留学生与中国的现代化”,想不到产生了意外的较大反响。著名东方学家季羡林、哲学史家张岱年、经济学家陈岱孙、史学家茅家琦、法学家谢邦宇;中科院院士苏步青、魏荣爵、马大猷、业治铮、陈荣悌、陈茹玉等都曾书面热情肯定。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新研究员认为,此课题“开辟了研究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发展和各个学科发展的新角度”,“不仅是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新的总结,而且对正在深入的改革开放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30]。从此,在学校及多方面的支持下,笔者开始全身心地投入了研究,并影响了一些朋友和学生。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笔者越来越感到明显的不足:对清末—民国时期留学生群体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是,系统性不够,历史的纵深感不强,成果水平高度还有较大的空间。于是,笔者通过竞标的方式获得了2006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重大项目“中国留学生与民国社会发展”,试图对以往关于民国时期留学生的研究作一次认真的清理和总结,站在现代化的高度,以历史学的文献分析与实证分析为基础,运用社会学、政治学和现代化理论,进行大型的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多角度、多层次地探讨留学生与民国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辨析和探究民国时期留学生群体演变的诸多动因,论证留学生群体在民国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的角色、作用、影响和局限。于是,开始了整整十年的探索。

(二)关于本书的研究目的、意义

鸦片战争以后诞生的中国留学生群体,是中国最早、最直接地走向世界的先行者和推动中国现代化的特殊群体,从辛亥革命开始登陆20世纪中国社会政治历史的大舞台,对晚清以来中国的社会发展特别是民国的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除了一小撮臭名昭著的民族罪人和卖国贼外,留学生群体的主流都力图把中国引向现代化(方向不同)。本书的出发点就在于从留学生的视角,辨析留学群体与民国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考证和论述留学生群体在民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肯定留学生群体推动民国社会发展的功绩和爱国主义的主流,并指出其在民国复杂的进程中的局限。特别是国民党和南京国民政府在1949年的惨败和退踞孤岛,给人们留下了一串巨大的问号。留学生与民国社会发展的多种关系,更需要作综合的、历史的追索。而从现实而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留学大潮持续汹涌澎拜,回首沉思一百多年来中国艰难地与世界趋于接轨的历程,更应明确留学生群体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之关系,客观地评析留学生群体在民国时期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环境里,试图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尝试和努力,以为现实之借鉴。因此,这不仅是历史的总结,也是现实的需要,也是本课题和本书研究之目的。

第一,研究留学生群体与民国时期的社会发展,可以从新的视角考察和诠释晚清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民国时期(1912—1949)是中国社会发展和文化转型的重要阶段,不仅封建专制的上层建筑被变革中的新的政治体制所代替,而且由于近代工业特别是近代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面貌逐步摆脱了两千多年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的影响而开始艰难的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这个过程虽然充满了曲折,但社会仍在前进,留学事业亦在曲折中发展,留学生群体也在不断壮大发展。留学生群体是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士大夫阶层的新型知识分子群体,学贯中西,兼有东西方文明,既是清末民初以来社会变革的产物,又是推动民国社会发展的新兴力量。在民国时期社会变革和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他们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如倡导辛亥革命和创立中华民国,发动五四新文化运动,创建中国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和自然科学学科等,应从整体上给以历史的、科学的分析和充分的肯定。对这些重要问题以往学界虽有探讨,但缺少深入、系统、全面、综合的考辨与论述。本书从留学生的视角,考察和探讨留学生群体对民国时期社会发展的推动、引领作用和多方面影响,肯定其贡献和作用,指出其局限,从而对民国时期社会发展的原因和动力作出新的思考和揭示,并力图从新的视角诠释20世纪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第二,考察民国时期的政治体制转型、政权更迭、社会变迁及知识分子政策变化对留学生群体的影响,有利于厘清和阐释留学生群体演变和曲折发展的原因,从而进一步认识民国时期社会对留学生群体的影响。

留学生与民国社会发展还是一种互动的关系。民国时期中国留学运动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期间经历了几次大的政权更迭以及抗战和内战等重大事件,社会变迁剧烈,历届政府的知识分子政策颇多变化。这些复杂的环境、因素对留学生群体的演变和社会参与、政治参与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如民国的建立、国民党与北洋政府的对抗、五四运动、国共两党之分合、抗日战争等重大政治、历史事件,都有力推动了留学生群体的分化和重组,进而影响他们的社会作用。本书通过对民国时期政治、社会环境的综合分析及各社会阶层、政治力量的动向考察,分析留学生群体在民国时期历次重大政治转折关头的不同选择,分析民国不同阶段的政治、社会环境对留学生社团、报刊、思潮、所在领域和代表人物的具体影响等,进而从国家、社会等多方面、多角度分析和阐释留学生群体演变的动因,加深对近现代知识分子研究的学理思考。

第三,研究留学生群体在民国时期不同阶段、不同社会环境下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作用,有助于深化对近现代留学生及知识分子群体的研究,有助于拓宽民国史的研究领域。

留学生是中国知识分子阶层中的精英群体,他们的思想主张、理论学说和价值观念,并不相同,差异很大,在民国的不同阶段还有变化发展,并因此结成了不同的政治党派和学术团体,从不同方面影响和作用于民国。同时,他们的自身也在演变发展。因此,民国时期留学生群体的演变史是近代知识分子演变史的核心部分,也是民国史研究的重要领域。从留学生与民国时期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切入,分析民国时期留学生群体的演变和社会作用,不仅可以为近代知识分子研究提供新的途径,也有助于深化对近现代留学生及整个知识分子群体的研究,拓宽民国史研究的新领域。

第四,研究留学生群体与民国时期现代化的关系,可以为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近代中国的留学生,在清末民初开始形成一个特殊的阶层和群体,并登陆中国社会政治历史的大舞台。在近百年来中国争取民族独立,艰难地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留学生群体“可以比作报春鸟,可以比作普罗米修斯”。[31] 他们是披荆斩棘的“先行者”,是推动民国现代化的特殊群体。同时,留学生群体自身也在发展,也在随着民国时期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而变化。因此,考察和研究留学生群体在民国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和贡献,明晰其历史局限和时代局限,不但可以对民国时期中国的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作出新的概括和总结,还可以为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历史的借鉴和启示。

第五,研究民国时期留学生群体的爱国精神和报国实践,激发当代广大海归的报国热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民国时期留学生群体的主流,在民国时期复杂的历史条件下,留学生群体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贡献和报国的视角,值得认真研究,从而为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留学生的派出、管理和任用,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同时,揭示民国时期中国留学生及先进知识分子群体世代传承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实践,可以激发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发挥他们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三)关于本书课题的研究现状

总体而言,从20 世纪20年代开始,关于留学生的研究基本呈上升趋势,但每个阶段的研究情况并不均衡,中国大陆、港台以及日本和美国对民国史的研究成果相当多,但从宏观上把留学生与民国时期的社会发展进行专门研究的还很鲜见。

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国内已有人注意留学生问题的评介和研究,如舒新城编《近代中国留学史》、梅贻琦等对中国留美学生的调查、袁同礼对中国留美生博士论文的搜集等。1949年以后,台湾地区学者和外国学者也开始涉足这个领域,如黄福庆《清末留日学生》、林子勋《中国留学教育史》等;日本的实藤惠秀及其《中国人留学日本史》等。但总的看来,成果并不是很多。在新时期之前若干长的时间内,大陆的留学生问题研究甚至近于空白。

近4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随之而来的留学大潮,海峡两岸以及国外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兴趣渐浓,研究的范围、规模也较之以往有所扩大,已有相当数量的论文和著作问世,如茅家琦《詹天佑传》,汪一驹《中国知识分子与西方》,刘真主编《留学教育:中国留学教育史料》,高宗鲁译注《中国幼童留美史》,小島淑男《留日学生の辛亥革命》,黄新宪《中国留学教育的历史反思》,陈学恂、田正平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林清芬编《抗战时期我国留学教育史料·各省考选留学生》,王奇生《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田正平《留学生与中国教育现代化》,李又宁主编《留美八十年》,大里浩秋、孙安石编《中国人日本留学史研究の現段階》,李喜所《留学生与中外文化》、李喜所主编、元青等著《中国留学通史》,周棉主编《中国留学生大辞典》,尚小明《留日学生与清末新政》等,标志着留学生的研究逐渐升温。

但是,相对于留学生对民国时期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而言,其研究还缺少系统性,特别是从宏观的角度去探讨留学生与民国社会发展这样重大问题的成果还比较少见,对留学生群体与民国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留学生与民国的现代化以及民国时期留学生群体演变的研究则更少关注。因此,本书研究的课题是民国史研究比较薄弱的领域,也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中国现代化史研究比较薄弱的领域,当然,难度也比较大。

(四)关于本书的研究框架

本书的总体框架由导论、上编、下编、综论和征引文献等部分构成。

导论主要概述留学运动和留学生群体的形成、主流和本质,概述本书的缘起、目的、意义与方法,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基本框架和基本内容。

上编以民国时期政治和社会变迁进程为主要论述线索,按照清末—民国史的阶段性进程,建构大的纵向论述框架,以体现本书历史学的学科本位;在各时段则以留学生群体的演变、角色和作用为基本考察内容,探讨本时段留学生和民国社会进程之间的关系,建构小的横向论述框架。为此,上编将清末新政—民国时期分为6个时段6章,形成6个纵向的子课题,分段分章进行考察和研究。这样,通过考察留学生群体与清末新政—民国时期国家、社会发展的关系,分析和厘清留学生群体演变和影响的历史脉络,强调留学生群体对不同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同时揭示清末新政—民国时期中国的社会现实对留学生群体的影响。

下编以专题为线索考察留学生群体对民国社会发展的多方面作用和贡献,以突出留学生群体在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和留学生研究的特色,并与上编形成结构和内容上的互补。这样,透过民国史与留学生群体演变的双向视角,不仅可以厘清二者互动的形态及基本历史脉络,而且还可以深化对留学生群体的研究,更进一步认识留学生群体对民国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但为避开以往已出版的内容,下编仅选取留学生群体对清末新政—民国时期社会发展的4个方面,旨在上编的基础上强化总体研究,突出留学生群体对民国时期社会发展的贡献。每个子课题即为一章,该章各节则为子课题的主要内容。各章各有专论,又相互承接,以构建本书的结构体系。

综论根据本书上述已展开的内容,对留学生群体介入民国社会的动机和方式、留学生群体与民国社会的互动关系、留学生群体与非留学生群体的区别及其优势,特别是对留学生与民国的现代化这个中心论题,进行强化论述,以总结全书。

(五)关于本书的研究方法

本书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导向,运用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和现代化理论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指导分析和研究。具体而言,坚守历史学的学科本位,按照民国史和留学生群体演变的主要时段构建本书研究的主体论述框架,以文献分析和实证分析为基本研究方法,打造比较坚实的史实基础。之后,从客观史实出发,运用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对各时段留学生群体演变和国家、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展开专题性的分析和研究,体现多学科综合研究的特色。

留学生与民国社会发展、留学生与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跨学科的大课题,所涉及的问题极其广泛。作为论述留学生群体与民国社会发展关系的专著,本书没有也不可能把这个课题所涉及的全部问题囊括其中,特别是难以详述众多具体人的事功与其留学的渊源关系;况且,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其中也不乏碌碌无为的平庸者而可以忽略不计。还需强调的是,由于民国时期留学生的海外史料,分布于世界上许多国家,目前大多还藏于深闺人未识,故本书只能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其主流,通过留学生在某个领域、某个团体、某个时期的所占比例,说明他们的作用和影响。更多的时候,是通过对留学生典型人物或有关人物在某个领域、某个时期、某个事件中的作用,进行分析论证,借一斑以窥全豹。而且,由于学者们可以理解的非学术的原因,有的看法和观点目前还不宜张扬。因此,留学生与民国社会发展关系的研究,留学生与中国现代化的研究,作为一个容量巨大的跨学科的课题,不但研究远远没有终结,而且还可延续和深入。

(六)关于本书的形成过程

本书是教育部2006年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的成果,2013年4月在教育部结项,获得“优秀”等级。

作为项目申报人和项目主持人,周棉负责项目课题和本书大纲的设计,主持了本书的研究和撰写。在项目设计的最初阶段,南京大学的崔之清教授、南开大学的李喜所教授曾有积极的指导和建议。书稿的具体撰写情况如下:

导论:周棉教授

第一章:周棉教授

第二章:周棉教授

第三章:周棉教授、刘晓琴副教授

第四章:周棉教授、魏善玲副教授(第一、三节);印少云教授(第二节)

第五章:周棉教授(第二、三节);赵可教授(第一、四节)

第六章:安宇教授、王延强副教授

第七章:周棉教授

第八章:安宇教授、周棉教授(第一节);彭小舟教授(第二节);姜新教授(第三节)

第九章:姜新教授、王建明编审;赵可教授(第三节“三”)

第十章:印少云教授、岑红教授

综论:周棉教授

英文目录:周碧文教授

征引文献:李亚兰、李超、卓欣欣、高原、刘璐研究生

索引:张卫杰、申晚营、张银凤、徐云静、王蕊研究生

全书的绝大部分多次修改和全部统稿由周棉完成。在修改过程中,张海鹏学部委员、陈红民教授等提出过一些重要的建设性意见,崔之清教授、岑红教授、李玉教授、陈先松副教授、陈健博士帮助主持人审阅了部分初稿,周棉的研究生参加了本书稿的资料查核和校对工作。本书的完成不仅吸收和借鉴了学术界有关的研究成果优点,还荟萃了有关师友、专家学者和学生的智慧。倘有可取之处,那是师友们的指导、帮助之功;不足和缺失,则应该由主持人独立承担。

总之,留学生与中国的社会发展或者说留学生与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富有前景、值得深入探索的跨学科的大课题。如果说,未来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离不开日益壮大的留学生群体,那么,留学生研究也就仍然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课题,有赖于群贤新秀们的加入、推动和超越。


[1]周棉:《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形成、发展、影响之分析与今后趋势之展望》,《河北学刊》1996年第5期,第78页。“导论”部分的相关内容,也借鉴、引用了此文,特此说明。

[2]李新:《中国留学生大辞典·序》,见周棉主编《中国留学生大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3]另两人是黄胜、黄宽。抵美次年秋,黄胜(1827—1902)因病退学回国,后参与创办《华字日报》《循环日报》等。1883年获委为香港高等法院通事及太平绅士。1884年又被委为香港立法局非官守议员。黄宽(1829—1878),在孟松学校学习两年后毕业,1850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1857年获医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最早毕业于英国大学的留学生。归国后从事临床与教学,医术精湛,尤擅外科,曾成功进行中国首例胚胎截开术,也是中国最早担任西医教学的教师之一。

[4]容闳:《西学东渐记》,恽铁樵、徐凤石译,珠海出版社2006年版,第24 页。其原文为英文: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是中国现代留学运动的奠基人容闳的自传性回忆录,是研究中国最早官派留美运动的第一手史料。目前国内共有6个版本:1.1915年,由徐凤石、恽铁樵合译(节译)的《西学东渐记——容纯甫先生自叙》,并参以英文原著,即1909年11月由纽约亨利·霍尔特出版社出版的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重新作了编订,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此版本最早,传播也最广。2.1981年,由钟叔河等人根据1915年版和英文原本修订重版,并补上自序及附录,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5年,湖南岳麓书社根据各种已刊本加以校订,并新编人名索引和译名简释后重订再版,仍用《西学东渐记》为书名,并收入《走向世界丛书》第1辑。3.1991年,由王蓁根据英文版用白话文译成中文,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取名《我在美国和在中国生活的追忆》。4.1998年,由沈潜、杨增麟根据1915年版,附上译注重新出版,取名《中国留学生之父的足迹与心迹——西学东渐记》,由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5.2003年,由石霓博士根据英文版,重新用白话文翻译此书,并取名《容闳自传——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由百家出版社出版。6.2006年由珠海出版社版的容闳《西学东渐记》,用的仍然是恽铁樵、徐凤石所译的1915年版本,只是在正文前增加了容闳的一些照片。国外另有英文版和日文版。

[5]容闳:《西学东渐记》,恽铁樵、徐凤石译,珠海出版社2006年版,第28页。

[6][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42页。

[7]详见本书第二章。

[8]陈启天:《近代中国教育史》,(台北)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23页。

[9]陈启天:《近代中国教育史》,(台北)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23页。

[10]周恩来致表兄陈式周的信(1921年2月25日),见张允侯等编《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二),上海出版社1986年版,第245页。

[11]此数字见《留英学报·发刊词》,1927年第1期。

[12]周一良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34页。

[13]《中国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重要决议案》,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政治》(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29页。

[14]《中国留美留加学生概况》,见《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月刊》1935年第1 卷第8 期,第43—44页。

[15]冯至:《海德贝格纪事》,见冯至《立斜阳集》,工人出版社1989年版,第203页。

[16]蔡廷锴:《蔡廷锴自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34页。

[17]《我国留德学生之状况》,《兴介日报》1937年3月5日。

[18]此数字见《教育杂志》1935年10月第25卷10期。

[19][日]高桥君平编:《留日学生名簿》第七版,太平印刷所昭和八年八月印刷发行,第1页。

[20][日]高桥君平编:《留日学生名簿·例言》第十版,太平印刷所昭和十一年十二月印刷发行,第1页。

[21][日]高桥君平编:《留日学生名簿·例言》第十版,太平印刷所昭和十一年十二月印刷发行,第1页。

[22]中华年鉴编委会:《中华年鉴》下册,中华年鉴社1948年版,第1747页。

[23]黄新宪:《中国留学教育的历史反思》,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28页。

[24]Chinese Stud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1948-55—A Study in Government Policy,Committee on Educational Interchange Policy,1956,pp.1-14.

[25]以上关于留学生群体的论述,参阅了周棉:《近代留学生群体的形成、发展、影响之分析与今后趋势之展望》,《河北学刊》1996年第5期。

[26]毛泽东:《反对党八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31页。

[27]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第一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5页。

[28]此为张海鹏先生2015年5月提醒周棉的观点,借此机会,谨向张先生致以敬礼。

[29]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2日。

[30]李新:《中国留学生大辞典·序》,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1]季羡林:《中国留学生大辞典·题词》,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