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无效陪写正在毁掉孩子学习的内驱力
家长陪写作业的六大误区
《小学生写作业压力报告》显示,我国91.2%的家长有过陪写作业的经历,其中78%的家长坚持每天陪娃写作业。然而,在这样庞大的陪写家长人群中,有很多人却会陷入以下陪写误区。
误区一:陪写等于看着写作业
很多父母会说,“我不看着,根本别指望他会主动写作业”。
事实上,看着是一种监视行为,是家长不相信孩子自己会主动写作业的一种制约手段,反映出来的底层情感是不信任。
当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不信任,他首先会被沮丧和紧张的情绪占据,真正分摊到写作业的心思很少,那么你就会发现这个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小动作不断,磨蹭,一问三不知,刚讲过的题转头就忘。
真正的陪写一定不是指监视,而是帮助孩子做好规划,引导他们自主完成作业。
误区二:唠叨对孩子写作业有帮助
有些家长在陪伴孩子写作业的过程中,总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断地对孩子无休止地唠叨。一会儿提醒孩子坐姿要端正,一会儿又强调要认真写字,一会儿又批评孩子粗心大意,总是有说不完的话。无休止地唠叨不仅会让孩子感到非常烦躁,还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
家长应该学会适时地闭嘴,让孩子在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中学习,这样才能真正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
误区三:不停地数落孩子
一个九岁孩子的妈妈说,最近跟儿子的关系因为写作业已经恶化到了冰点,她只是问一句“作业写完了吗”,儿子就摔东西、砸门,面对这种情况,她已经不知道如何正常跟儿子交流,因为她甚至不能提“写作业”这三个字,一提就会接收到儿子爆发式的反馈。
在这位妈妈的描述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脾气暴躁的问题少年。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少年还是那个少年,辛苦上了一天班的妈妈回到家,看到正在看电视的孩子,问他:“作业写完了吗?”
“还……还没有,妈妈。”
“没写完还有心思看电视,你就是这么读书的?”
又是一天回到家,不等妈妈问,孩子高兴地说:“妈妈,我作业写完了,所以才看电视的。”
“天天就知道看电视,写完了不会多检查几遍吗?明天的功课预习了吗?成天就知道玩,将来能有什么出息!”
要是妈妈回家的时候孩子还在写作业,妈妈就数落孩子磨蹭,作业这么晚还没写完。
于是某一天,当妈妈再问作业有没有写完的时候,孩子砸了手机,转身进房间,一脚踢上了门。
妈妈或许还在疑惑孩子怎么突然这样了。
其实,孩子每一个呈现的表象,都是沉淀在内心世界的心理反馈,长时间的言语打击,让他得不到积极情绪注入,心里就会憋屈苦闷,久而久之,他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向外界表达他的不满。
这个妈妈其实也不是天生爱数落别人,只是工作了一天又忙又累又受气,回到家就会不自觉地言辞不善。
家长切忌把工作情绪带到家里,否则可能无意间就会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
误区四:暴躁发火、情绪崩溃
家长群里一句话广为流传:“不写作业,父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真不是家长天生暴躁,实在是和孩子的思维不在一个频道,就像鸡同鸭讲、对牛弹琴。
一道题讲一遍不会,家长还能笑着说:“宝贝,那妈妈再给你讲一遍。”讲两遍、三遍还不会,家长就会火气上蹿。当十几遍讲下来,孩子依旧不会做时,家长就会控制不住自己,手拍桌子,指着题目吼道:“说了多少遍,小明先走半小时,小强的出发时间要减去三十分钟!”
“可是,妈妈,小明为什么不等小强一起走呢?”
已经掌握某种技能的人,总会觉得这是常识,那也是常识,无法体会未知者要理解这个技能的痛苦。对于成年人来说,“1+1=2”毋庸置疑,但对于孩子来说,需要不断理解才能明白。
越是辅导低龄的孩子写作业,家长暴躁发火的概率越高,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学习的内容比较基础,带回家的作业相对简单,这时以家长的知识储备量应对孩子的作业,简直是小儿科,家长从而产生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认为孩子“怎么这么简单就是不会”“教了这么多遍怎么还学不会”。
家长陪写作业,控制不住暴躁发火、情绪崩溃,真的是因为孩子太笨吗?
有没有可能是家长教得不好?没有告诉孩子“1”是什么,上来就讲“1+1=2”。
暴躁发火的家长或许需要反思是否自我优越感太强。试着站在孩子的知识层面看待问题,能平息大部分怒火。
误区五:以培养独立性为名放手不管
培养孩子独立写作业并不意味着对孩子的学习完全放手不管,独立性之所以需要培养,就是因为孩子还不能独立自主地去做这件事。英国哲学家亚当·斯密认为人的本性是懒惰的,努力学习完成作业是违反人性的。克服懒惰的过程,需要动力和毅力才能完成。
没有一个孩子是天生爱写作业、不爱娱乐的,在他还没有找到学习和写作业的兴趣,没有养成独立自主完成作业的习惯的时候,家长如果对孩子写作业放手不管,孩子会更加放飞自我,只想玩乐,然后导致学习困难、成绩下滑,找不到学习的乐趣,形成恶性循环。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不意味着完全放手不管,从“管”到“不管”需要方法和时间来过渡。
误区六:帮孩子检查作业
月月是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每次完成作业,妈妈都会帮她检查并纠正她所有的错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月月的成绩却下滑了,因为考试时没有人帮她检查试卷上的错漏。
家长帮孩子检查作业会让孩子失去自我检查、反思的机会,让孩子不能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有所了解,时间长了,还会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
孩子未来的路很长,陪写作业只是其人生中短暂的一段旅途,家长不要陷入陪写误区。了解陪伴的真正目的,让孩子健康成长,助力他成为更好的自己,才是为人父母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