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社会学评论(第1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国“城乡社会”的历史转型与地方差异[1]

熊万胜[2]

摘要 在中国,每一个完整的地方都是有城有乡的,因此,每一个完整的地方都是一个“城乡社会”,整个中国就是一个“城乡社会”的体系。从这种视角看问题,就会注意到中国城乡关系的一体化内含两个机制:普适性的一体化机制和本土性的粘连性机制。前者如基础设施、市场体系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等;后者如土地公有制及集体土地征用制度、单一制的央地关系及市管县体制、身份制度和家庭制度。城乡社会的历史转型核心内涵就是这两个一体化机制的转型,城乡社会的地方差异主要出自区域性一体化的辩证后果,在一体化网络的不同位置上呈现不同的城乡关系特征。

关键词 城乡社会 城乡关系 粘连性机制

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上,历史悠久的小农经济传统造就了广博深厚的乡村社会。随着全球竞争的不断加剧,乡村社会对于整个中国的独特价值也愈加凸显,国家适时地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有理由认为,中国城乡关系的未来图景应该是城市与乡村和谐共存的。已经有不少人努力为这种城乡共存做出理论说明,但仍有言不尽意之处。在这里,我们提出“城乡社会”的概念,把它看成对中国社会特征的一种基本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