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章 中国与东南亚:战略依存关系正在形成?
Kai He[6]
原文标题:China and Southeast Asia:Strategic Interdependence in the Making?
文章框架:中国继续发挥其“魅力攻势”,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吸引东盟国家;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形成了战略依存关系;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不对称关系给国际关系理论带来了一些有趣的难题;中国的战略目标;东盟国家的战略利益;任何相互依赖的关系都有两个主要特征,即脆弱性和敏感性。
观点摘要:
1.如果我们不得不选择一个词来描述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关系,那么这个词应该是“不对称”。中国的人口是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以下简称东盟)十个国家总人口的2.2倍。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是这些国家的4.3倍。2017年,中国的军费开支几乎是东盟国家总体军费开支的6倍。一些学者喜欢用“格列佛”和“小人国”来比较中国和东盟国家的政治关系;希望“小人国”能够共同以某种方式与“格列佛”合作。
2.在后冷战时代,东盟国家成功地通过多边机构,特别是东盟地区论坛(ARF)来限制中国的行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在南海问题上表现出的外交自信确实在该地区引起一些担忧和怀疑。但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整体关系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自2013年以来,中国继续发挥其“魅力攻势”,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吸引东盟国家。一方面,中国的投资,特别是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受到东南亚国家的广泛欢迎;另一方面,东盟国家对美国与中国的竞争保持谨慎和中立的态度。
3.笔者认为,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形成了战略依存关系。每一方都认为对方是追求自身战略利益所不可或缺的角色。尽管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权力不对称使后者比前者更加脆弱,但美国的参与提高了中国对东盟战略依赖的敏感性。多边机构在塑造中国与东盟关系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更加制度化的关系将使双方在未来的新生战略依存关系中降低脆弱性和敏感度水平。
4.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不对称关系给国际关系理论带来了一些有趣的难题。根据“权力平衡”或“威胁平衡”理论的逻辑,作为较弱的一方,东盟国家应该寻求与强大的中国保持平衡。尽管有些东盟国家选择加强与美国的安全合作,但没有任何一个东盟国家在军事方面挑战中国。中国对东南亚邻国的政策主要是创造经济吸引力,而不是以安全为导向的强制措施。经济自由主义者认为,中国与东南亚之间日益加深的经济相互依存有助于它们建立良好关系。机构自由主义者认为,东盟地区论坛和东亚峰会(EAS)等多边平台促进了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合作。
5.尽管这些现有论点揭示了事实的某些方面,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许多研究证明,经济相互依赖与和平之间的因果关系难以令人信服,甚至存在误导性。欧洲各国在贸易和投资方面相对较高的相互依赖性并不能阻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样,夸大中国与东盟国家在维护地区和平方面的经济联系也是危险的。其次,多边机构确实可以把降低交易成本确定为合作的重点。然而,东盟主导的制度似乎只是“强调过程,而不是进步”,因为这些制度在限制国家行为方面是无效的。
6.笔者提出了一个新的“战略依存”论点,以阐明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异常良好的关系。笔者认为双方在追求各自战略利益时需要彼此。一方面,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和平的外部环境,东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另一方面,东盟国家需要中国的帮助来刺激经济,维护它们在世界政治中的自治权。
7.中国的战略目标很简单:民族复兴。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领导下,中国正在朝着“两个一百年”目标奋斗,这就需要营造一个和平的环境。中国著名学者阎学通提出,中国应把外交重点放在周边。与东盟国家保持健康的关系是维持和平外部环境的关键,这种环境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民族复兴。
8.中国最终是否会改变对东盟的魅力攻势?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确定的。东盟国家的支持对于中国在该地区乃至世界具有领导地位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如果东盟各国与中国站在同一战线,那么“中国梦”的实现就会加快。
9.东盟国家的战略目标也很简单:经济发展和民族自治。中国可以帮助它们实现这两个战略目标。第一,中国是东盟各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巨大的市场和大规模投资,特别是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对于这些国家实现经济现代化和加速增长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与西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投资和援助没有附加政治条件。第二,中国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原则,这也是东盟国家所珍视的原则。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人权问题上始终坚定不移。因此,在这些国家眼中,中国是实现该地区发展和政治自治战略目标的关键支持者。
10.任何相互依赖的关系都有两个主要特征:脆弱性和敏感性。脆弱性被定义为一方需要承担另一方所带来的影响和损害。敏感性涉及一方在处理外部影响时的反应程度。虽然中国和东盟需要相互支持彼此的战略目标,但它们具有不同的脆弱性和敏感性。脆弱性主要取决于物质力量,因为权力是一方在国际政治中强加影响并对其他国家造成损害的主要手段。如前所述,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巨大的权力差距决定了后者比前者更脆弱。
在敏感性方面,由于外部行动者,特别是美国在该地区的参与,情况变得更加复杂。由于权力差异,东盟国家在应对外部影响方面应该比中国更敏感。然而,它们已经成为塑造中国和美国未来权力平衡的关键角色,每个国家都试图吸引和拉拢东盟国家。这种战略意愿增强了东盟的政治影响力。
11.有趣的是,东盟国家和中国都依赖多边主义来应对脆弱性和敏感性问题。由于东盟国家在战略上比中国更脆弱,因此中国采用分而治之的策略来处理与之关系是合理的。由于巨大的权力差距,任何东盟国家都很难单独挑战中国。以东盟为导向的多边机构,如东盟地区论坛和东亚峰会,为东盟国家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可以会集有限的权力,并集体应对相关问题。很显然,东盟各国的协同性越来越强,其在该地区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12.对中国而言,多边主义也有助于克服敏感性,尤其是在面临来自美国的压力时。自冷战结束以来,中国一直支持东盟在区域多边安全和经济体系中的核心地位。通过支持东盟在多边主义中的主导作用,中国可以阻止其他大国,如日本和美国,操控区域多边机构的议事日程。反过来,这也可以防止它们对中国施加更多压力。当美国挑战中国时,这些以东盟为导向的多边机构成为抵制外部压力的制度平衡工具。例如,在奥巴马政府期间,美国发起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给中国造成压力,中国成功地与东盟国家保持一致,促进区域全面伙伴关系协定的发展以制衡“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然而,这一政策的一个意想不到的后果是将中国的利益与东盟国家的利益联系起来。
13.正如谢尔登·西蒙(Sheldon Simon)10年前提出的那样,东盟成为一个真正的多边社区将走一条“漫长而坎坷的道路”。东盟无法确保东南亚的和平与稳定。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国家之间深刻的战略依存关系将在塑造亚太地区秩序时发挥重要作用。处理与东盟国家的关系将成为中国和平崛起的试金石。将中国和其他大国(特别是美国)社会化,以使它们融入以东盟为重点的多边机构中,将是东盟在未来区域秩序中保持领导地位的关键。东南亚地区国家与中国之间的制度化战略依存关系可能促使中国比预期中更为和平地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