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就上瘾的明朝史(套装共3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8章 郭桓案

洪武十八年(1385年),郭桓案爆发。据史书记载,户部侍郎郭桓等人利用职务之便,不仅私吞太平府和镇江府等地的赋税,还私吞浙西的秋粮,贪污的粮食数量超过了两千万石。这个数字相当恐怖,几乎等同于明朝一年田税的八成以上。朱元璋得知这一结果后勃然大怒,立刻命锦衣卫彻查,这一查可了不得,六部的大多数官员都成了郭桓的同党。

从表面上看,这一结果是符合逻辑的,因为郭桓贪污的金额巨大,约为大明一年的总收入。这么大一笔赃款,要说只是以郭桓为首的小集团所为,实在是难以服众。郭桓虽然不是小苍蝇,但也绝不是什么大老虎,他根本不可能有如此惊天手笔。

在我看来,“郭桓案”其实可以算是“空印案”的延续,虽然起因不同,但性质是一样的。朱元璋的眼里揉不得沙子。

在讲到“郭桓案”的涉案金额时,史料给出的数字并不是多少两白银或黄金,而是用粮食来计算的,这就是具有“朱元璋特色的纳税制度”——不需要你交钱,而是直接交粮食。朱元璋之所以要这样做,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官员的贪污成本。他们不可能把大量的粮食堆积在自己家中,因为他们毕竟不是商人。如果将粮食转换为银两则增加了一步手续,这就会为他们的贪腐行径增加难度,同时也增加了一个可能存在的漏洞,将来政府在侦破相关案件时就会相对容易些。

可最终结果却出乎朱元璋的预料,他道高一尺,官员们还真能魔高一丈。有了如此苛刻的条件,郭桓居然还敢顶风作案。下面的官僚集团已经强大到了什么地步,朱元璋闭着眼睛都能想象得到。他越想越害怕。

郭桓是怎么贪的?是依托于税务系统贪的。税务系统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如果连这一块都没办法保证廉洁,大明真的会有光明未来吗?很多人认为,当贪腐大行其道时,往往是一个王朝没落的标志。实际上,腐败无时无刻都存在,只不过当王朝处于强盛期时,可以把腐败管控在一定范围内,而到了王朝末期,统治者已经无法进行强力管控了。接下来自然就是“墙倒众人推”,大家看你已经无力管控,这个政权也该黄了,于是抓紧时间在改朝换代前捞一票大的。

至于朱元璋,他强力打击贪腐的这种行为,如果事不关己,那么放在明面上讲,大家自然都是拍手称快:“那群贪官污吏,就是全部杀光也不会有冤死鬼,万岁爷干得漂亮!”可如果他们在办事的时候想继续插队,却又发现自己认识的“本事人”也因为被朱元璋打击而无法继续帮忙时,自然又会在嘴里唠叨个不停:“万岁爷那么大的牌面,干吗老跟我们这些小老百姓过不去呢……”

对于这里面的弯弯绕,换作其他皇二代或皇N代,他们可能不甚了解,但朱元璋则不然,因为老朱就曾是底层民众的一分子,他非常清楚士绅集团和官僚集团是怎么勾结的,也非常清楚要干掉这些既得利益者有多困难。但朱元璋就是这样刚强的汉子,他处理“空印案”时不信邪,准备处理“郭桓案”时同样不会信邪:不就是利益集团吗?来来来,咱们好好过几招!

朱元璋是打天下的一代皇帝,又是从腥风血雨中闯过来的,他只用了一个照面,就把既得利益集团给打趴下了。老朱并没有去追查谁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而是用了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全部杀光!

在“郭桓案”之前,发生过“胡惟庸案”和“空印案”,大家对朱元璋的嗜杀已经有了大致了解,但此次杀戮却显然有些过火,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据统计,除了三四万官员被杀,还有许多士绅受到牵连,史书称之为“核赃所寄借遍天下,民中人之家大抵皆破”,也就是说整个大明的中产阶级几乎都因“郭桓案”而家破人亡。

这个结果再次证明了一点:朱元璋大肆杀戮绝不是一时头脑发热,他的目标就是针对士绅集团。在打天下时,士绅集团对朱元璋有大用,因为老朱需要他们来帮忙维持各地区的统治秩序,但此时的大明立足已稳,士绅集团的存在就变成了弊大于利。再加上他们几乎都是元廷的既得利益者,积累的身家也颇为丰富,老朱迫切地需要找一个借口把他们抄家灭门,然后用他们的家产充实国库。

很多人怀疑两千多万石这个数字的真实性,其实大可不必。“郭桓案”的涉案金额到底是多少,那得看朱元璋打算从士绅集团那里抢多少,以及他实际抢到了多少,这肯定是一笔糊涂账,我们永远也算不出具体数字,所以只能以史书给的数字为参考。在办理“郭桓案”时,魏国公徐达恰好在这个时候病逝,于是就有一种观点认为:徐达不是病逝,而是被朱元璋整死的,因为徐达在“郭桓案”中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

为了增加可信度,还有人绘声绘色地编了一个故事:徐达年纪大了,背上长了一个毒疮,这个病是不能吃任何发物的,否则会有性命之忧。朱元璋在处理“郭桓案”时,得知了徐达的种种不法行为,当时就想直接把徐达收监,但后来念及多年的交情,于是决定赐一只蒸鹅给徐达,蒸鹅是发物,徐达吃完就死了。

背上长一个毒疮的病叫背疽,这个病的确会致命,像曹休、孟浩然、李克用和宗泽等名人都因此病而亡,可我认为徐达吃蒸鹅病发而亡的记载不可信,他应该是正常病逝。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蒸鹅绝没有使背疽恶化的可能,这是通过现代大量临床医学实验得出的结论。如果徐达真是吃了朱元璋赏赐的蒸鹅而亡,那只能说明朱元璋在蒸鹅里下了毒,可如果朱元璋真要下毒,又干吗要弄什么蒸鹅呢?锦衣卫有一万种方法让徐达悄无声息地死去。

从权力博弈的角度来看,徐达被朱元璋整死的可能性更低到几乎不可能发生。“郭桓案”肯定不是凭空出现的,更不可能是某一年突然出现的,它必然有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个时间少说三五年,多则十数年。郭桓或许是该案件的终点,但却未必是该案件的起点,换言之,这是一个系列案件。

在郭桓之前,便已经有官僚集团联合淮泗功臣集团侵吞国有资产的行径,并借此培养出一个相当规模的复合型利益集团。经过层层传递,郭桓从该利益集团中的一分子,逐渐成长为重要角色,后又在大佬退居二线之后顺利接过权杖,成为该利益集团在江南的台面人物。尽管这个利益集团的内部关系是罗圈套罗圈,但朱元璋玩了个“一力降十会”,不管你多复杂的关系,我直接抬起石头用力往下砸就是了。

也亏得朱元璋是开国皇帝,他有足够的资本玩这种狠招,如果换一个皇帝,恐怕根本不敢考虑这种方法,因为这是标准的没事找事,更是典型的自寻死路啊!除了开国皇帝,其他皇帝并不是“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存在,而只是众多利益的交汇点。当国家的大多数利益集团点头认可,这个人能够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时,他才能成为皇帝。如果新君不被大多数利益集团认可,他本人却想着强行上位该怎么办呢?大家可以看看那些被废、被杀或突然死亡的皇帝,历史总是似曾相识的。

在朱元璋通过“空印案”收拾官僚集团时,为他打天下的功臣有一个算一个全部安然无恙;在朱元璋通过“郭桓案”收拾士绅集团时,为他打天下的功臣依旧安然无恙。所以朱元璋通过“郭桓案”收拾了徐达,这怎么可能呢?朱元璋在处理这两个案子时,那范围划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怎么可能把徐达卷进来呢?徐达被卷进来了,淮泗功臣集团的那一大票文臣武将为什么全都没事呢?他们就眼睁睁地看着徐达被朱元璋整死?这于情于理都说不通啊。

即使是开国皇帝,在他打天下和坐天下的过程中,同样也需要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他才有可能诸事顺遂,只不过由于他威望太高,所以利益集团的容忍度也相对要高一些,允许他在一定范围内扩大打击面。只有支持他打天下的枪杆子认可,只有这批人代表军队支持他,朱元璋的皇位才能稳如泰山。徐达是枪杆子的代表人物,朱元璋是有多想不开,才会用这种不着调的方法去收拾他呢?

在“蓝玉案”之前,我们根本看不到朱元璋大规模收拾军队将领的记录,更看不到朱元璋处死重要将领的记录,怎么徐达就这么特殊呢?显然不可能。哪怕是朱元璋在处理“胡惟庸案”时,也没有军队重要将领涉案啊。

徐达之死只是朱元璋收拾官僚集团和士绅集团中的一个巧合,老朱此时的攻略重点并不在军队,而是要想办法澄清吏治和充实国库。至于这些人被杀之后由谁来顶替,其实朱元璋心里早就有了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