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打击贪腐的“空印案”
自洪武十三年正月处理胡惟庸案,一直到洪武十四年九月出兵南征,在这段时间里,大明朝廷还算比较太平。洪武十五年(1382年),朝堂上爆出了一个大新闻,那就是后世所熟知的“空印案”。
“空印案”的始末大致是这样的:朱元璋在不经意中发现,地方官员到南京报账时,都会随身携带盖有印信的空白书册。地方官员进京报账是有一套流程的,带着盖有印信的空白书册上京,这是严重的渎职行为。于是朱元璋就责问相关涉事官员,得到的解释是,因为钱粮在运输过程中会有损耗,而户部在审核各地财政报表时又非常严格,一定要精确到小数点后好几位,稍有不合便作废重报。由于那个年代没有电报、电话和网络,一来一回非常麻烦,所以官员们都习惯携带盖有印信的空白书册,等户部核查过详细数额之后,再填报具体数字。
朱元璋一听到这种说辞,顿时就火冒三丈,立刻指示相关部门严查此案。两年前他刚处理了胡惟庸案,手上的血迹还没干透,立刻又有一批携带空印的官员送到眼前,那还有什么客气的?数百涉案官员因此被杀,数万涉案人员因此被流放或判刑。官员的那番说辞,粗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可实际上,这是地方士绅和官员联手,想方设法地糊弄朱元璋,与中央政府争夺税收的隐秘博弈。
官员们带着盖有印信的空白书册来到京城,你说你是为了防止钱粮因押运受到损耗,可谁知道你不是为了从中贪墨(贪图利益)呢?你如何自证清白?就算你自证清白了,可你敢保证所有官员都不会从中贪墨吗?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禁止使用空印,不管你是不是清官,一旦查明使用空印便立刻严惩不贷。如果某位官员敢大声抗议:“空印可以大幅度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禁止空印就是浪费我们的生命!”那肯定也要被抓起来的,谁给你的胆量这样无法无天?
无论官员们怎么强调客观困难,都必须承认一点:使用空印本身就是违法行为,因为任何书册都必须先写内容再盖章,这是谁也无法反驳的。至于有人说,只要出现些微差错就要回去重新盖章,这种说辞一望可知是假的。朱元璋并不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二代,而是白手起家打天下的一代,在一定范围内出现误差是可以理解的,朱元璋甚至还会默认淮泗功臣集团豢养白手套,比如被刘伯温斩首的李彬就是长期为李善长等人捞钱的,朱元璋最初也没怎么管,“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他也懂。
我们在生活中总会听到一个词——潜规则。什么是潜规则呢?就是那些端不上台面,但大家都默认的规则。违反潜规则不会受到法律的惩罚,却很容易受到身边人的孤立和排挤,“空印案”其实就是一个经典的潜规则案例。潜规则不好查更不好抓,违法行为之所以会演变成潜规则,主要原因是卷入的人越来越多,大家争相捞好处,受损的是国家,而非某一个具体的人。在这种背景下,潜规则就可以半公开地存在于社会之中。
再看“空印案”,官员们真的侵害了具体某个人的利益吗?好像没有。可这种行为会导致国家利益受损,朱元璋发火也在情理之中。在大多数情况下,领导面对潜规则案件也只能命令相关部门出台一套解决方案,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因为有关部门的官员都卷入了相关事件中,你让嫌疑人出台一套嫌疑人管理办法,这和让狼看羊圈有什么区别呢?
“法不责众”是所有领导都要考虑的现实状况。可朱元璋偏偏不信这个邪,在他的人生信条里,就没有“法不责众”这一说。或者说,朱元璋所认为的“众”和我们所理解的“众”不是一个概念。
“空印案”的具体爆发时间有争议,涉案人数同样有争议,但有一点是没争议的,那就是在处理整个“空印案”期间,当初随朱元璋打天下的那批功臣都没有涉案,被杀被流放的大多是元廷投降过来的,以及大明立国以后通过各项机制选拔出来的官员。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得后世学者在谈及“空印案”时都会抛出一个观点:但凡被“空印案”波及的,都是那些陋俗难改的旧体制官员,以及被他们所影响的部分官员,朱元璋对他们下手,就是为了肃清旧元陋习,还大明一个海晏河清。
可在当时,整个社会的主流论调不是这样的。朱元璋乱刀剁下,大明帝国人头滚滚,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全部被杀光。很多人不敢当面说,但总会从犄角旮旯传出一些不太好听的言辞:这个皇帝怕是野兽转世吧?太没人性了。翻开史书看看,哪有这样做事的皇帝呢?官员又不是你养的牲畜,哪能成批地杀呢?
之所以会有人持这种观点,完全是因为他们站队站歪了,习惯从官员的角度来看问题。没有哪个官员是省油的灯,他们这样大张旗鼓地玩潜规则,目的就是构建利益共同体,一旦被他们得手,整个大明就要被蛀空。他们的做法,就是把整个大明变成一个人情社会,用各种裙带关系维系感情。长此以往,这个国家还是朱家的天下吗?
严格来说,“空印案”算不上什么大案,但后世史书依然把“空印案”放在了“洪武四大案”之中,与“胡惟庸案”“郭桓案”和“蓝玉案”相提并论,这里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空印案”挑战了皇权的威严,惹得朱元璋大发雷霆。这一点比较好理解,像朱元璋这样的强势帝王,根本容不得手下人跟他耍心眼。二是“空印案”定性为冤案,就是要把舆论造起来,必须让后世读者知道,曾几何时,出现了一位屠夫皇帝朱元璋,他狂性大发杀死了千百位为国尽忠的清官和好官。
在“空印案”的审理过程中,有一位名字叫郑士利的小人物高光出镜。他写信给朱元璋,认为官员携带空印是有客观原因的,皇帝的想法不错,但在处理此案时的一些手法恐怕值得商榷。我为什么说郑士利是小人物呢?因为这位老兄并没有干过什么露脸的事,他之所以能被堂而皇之地写进《明史》,完全是沾了“空印案”的光。
通过郑士利这个人,令我想起了东汉末年的司马直,这位老兄同样是个小人物,他也没干过什么露脸的事。司马直之所以能被堂而皇之地写进《后汉书》,完全是因为他写信痛斥汉灵帝卖官。郑士利和司马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的所作所为符合文人士大夫集团的利益,所以后世的文人士大夫在写史书时,自然会破例给出一个优待,把这两个小人物写进史书。
谁会喜欢司马直呢?自然是反对汉灵帝卖官的人,也就是那帮世家大族。汉灵帝卖官并不是为了自己奢侈享受,而是希望能从世家大族手里抠出一笔钱,缓解中央的财政危机。也就是说,汉灵帝的卖官是在选出官员以后逼捐,这自然会惹得既得利益集团不满。谁喜欢郑士利呢?自然是官僚集团,他们努力把“空印案”中受打击的官员洗白,然后再抬出郑士利这么个小人物,用以展示所谓的“民意”。
当然了,我也不是号召大家从朱元璋的角度来看问题,因为朱元璋也不代表百姓的根本利益。他是皇帝,他所思所想的不过是如何将自己的江山从一世二世传到千世万世。我只是强调,“空印案”并不是简单的谁有理谁没理,而是官员和皇权都试图压服对方,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官员们选择以沉默抗争,朱元璋选择大开杀戒,都是出于捍卫自己利益的目的,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是因为他们的核心利益点不一致。
比如说,大家都说汉武帝刘彻雄才伟略,打得匈奴远遁漠北,是大有为之君。但对刘彻治下的官员和百姓而言,刘彻是个什么人呢?整天就知道死要钱,打仗打得国内户口减半,世家大族看到刘彻就像老鼠看到猫一样,这种皇帝怎么可能不遭他们的嫉恨呢?
再比如说,大家都说荆州牧刘表是个暗弱无能的家伙,曹操瞧不起他,刘备随时准备干掉他,孙权也对他恨得牙痒。但对荆州百姓和当地的世家大族而言,又有哪个领导能比刘表更完美呢?刘表从不折腾百姓,而且尊重世家大族。刘表主政荆州十八年,大部分地区都能保持和平稳定,简直就是汉末乱世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如果坐在电脑前大发议论,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喜欢刘彻这种领导;可如果事关自身的利益,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喜欢刘表这种领导。朱元璋是开国皇帝,他敢下狠手整治所谓的潜规则,但潜规则就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所以朱元璋在一顿乱砍乱杀之后,也只能被迫使用潜规则对付潜规则。提着长枪勇敢冲向风车的堂吉诃德,最终还是被迫臣服于现实。
“空印案”之所以被认为是冤案,还在于无人敢揭露内幕。潜规则所代表的利益面太广了,如果有人敢揭发相关内幕,就等于与所有潜规则中的受益者为敌。我们可以模拟这样一个场景:如果官员甲死不招供,就意味着他与无数官员站在一起。在这种背景下,就算皇帝想杀官员甲,他也未必敢动手。如果官员甲运气不好,遇到了朱元璋这种屠夫皇帝,那么官员甲即便被杀,舆论也会站在他这一边,因为大家都会认为官员甲死得冤枉,他的孤儿寡母也会受到社会普遍的同情和帮助。
可如果官员甲为了讨好皇帝,主动或被动揭露相关内幕,那就意味着他站在了官员的对立面。在这种背景下,就算皇帝不杀官员甲,他的日子也不会好过,因为官员甲为了自己活命,居然选择出卖成千上万的同僚。如果同僚们最终有惊无险,那么他们肯定会联合起来收拾官员甲;如果同僚们运气不好都被杀了,官员甲就得仔细算算,自己到底得罪了多少人。这帮官员被杀死了,总会有新的人来顶替,他们看到官员甲这样的“官场败类”时,又会是怎样的态度呢?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使得“空印案”不但没能成为贪污案,反而成了朱元璋滥杀无辜的铁证。但我却依然坚定地认为,“空印案”肯定有疑点。
在“空印案”中,官员们具体搞了什么鬼,我们已经很难还原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官员们肯定会借此机会,适当地侵蚀帝国赋税,然后与士绅等基层代表瓜分相关利益。所谓的“中央和地方的官员坐在一起,对着一些空白书册集体做账,只是为了工作方便”,这种话只能用来骗小孩子。大明帝国后来的诸位皇帝,只能被迫看着官员们用精心设计出来的假账管理国家,最后的结果就是,大明帝国的政府资源都被官僚集团和各大利益集团一点一点地蚕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