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就上瘾的明朝史(套装共3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4章 江南悉平

在围困平江的十个月里,江南并没有发生什么足以影响时局的大事,朱元璋获得了难得的宽松环境,张士诚最终无力回天。

朱元璋正按着张士诚猛揍,方国珍在一旁看得心惊胆战。老朱这火力是真猛啊,也亏得张士诚把平江打造成一个铁桶,换成我那不是分分钟被打出惨案?

从名义上讲,此时的方国珍还是元廷官员,所以他将目光对准了位于自己西南部的福建。那里有一个猛人,名叫陈友定。方国珍我在前文提过很多次,陈友定却并未在本书中提到,他的名字和陈友谅很相似,但他们并无任何亲属关系。陈友谅是湖北人,陈友定是福建人。

当方国珍的使者见到陈友定之后,先是大讲特讲同僚友情。总而言之,目前江南的形势不妙,朱元璋势力太强,我们要想办法团结一致,否则早晚被他各个击破。陈友谅和张士诚没能很好地形成联盟,结局大家也都看到了。

陈友定曾几次联络方国珍,希望双方可以联手对抗朱元璋,但方国珍总是各种敷衍。久而久之,陈友定也改变了策略,转而向自己南面的广东发展。镇守广州的何真虽然实力较弱,但却比方国珍好说话,双方达成合作没费什么事。至于方国珍,只要他不彻底倒向朱元璋,陈友定也不会去找他的麻烦。现在方国珍居然亲自遣使前来,表达了想要结成联盟的意图,这对陈友定而言真是意外之喜。只要方国珍、何真和自己三方能够达成共识,再联系北部元廷派兵渡江,他们就有机会消灭朱元璋。只要灭了朱元璋,巴蜀什么的不值一提,轻轻松松就能拿下。

可当陈友定打算进一步与方国珍探讨联盟细节时,方国珍的使者哼哼哈哈地也不表态,只说自己是替方大人前来探探情况,如果陈大人有兴趣,不妨写封回信,我回去转呈方大人。陈友定立刻写了一封回信给方国珍,表示自己非常愿意联盟,然后自己由杉关北上,何真从南雄北上,两路大军直插江西腹地,从后方给朱元璋施加压力;请方国珍率部反攻浙西,分散朱元璋的注意力,同时派人招降张士诚,确保能留下四股势力共同合围朱元璋。

应该说,陈友定的谋划的确很高明。朱元璋虽远强于张士诚,可一旦方国珍、陈友定和何真悉数参战,朱元璋也会非常头痛。但出乎陈友定预料的是,这封信送到方国珍那边后,就再也没了回音。

陈友定心急火燎,朱元璋眼看就要攻破平江,消灭张士诚了,下一个要收拾的必然是你方国珍,你怎么还这么悠闲呢?

陈友定为了争取时间,只得一次又一次地给方国珍写信,催促他赶快下定决心。朱元璋不是善茬,你不要再对他抱有幻想了。等张士诚一死,下一个倒霉的就该轮到你我了!

时间就这样过去了四五个月,方国珍总算回信了。在信中,方国珍表示自己这段时间过于忙碌,从东瀛来的倭寇日日犯边,自己根本没有闲暇兵力反攻浙西。在信的末尾,方国珍明确表示,如果陈大人愿意,可以从建宁(今福建建瓯)北上进入浙西与朱元璋交战,自己会尽全力保障大军的后勤。

陈友定收到来信后,那是气得破口大骂:“本以为你方国珍是个人物,大家群策群力还能把朱元璋给灭了,可没想到你居然只是一个自守之贼,枉我耗费那么大心力促成联盟。”在陈友定看来,方国珍既不敢得罪朱元璋,又不愿丢失地盘,所以他打算假借联盟之名,把陈友定的军队引入浙西。到那时,无论陈友定和朱元璋打得有多激烈,都跟他方国珍没关系,顶多就是出点钱粮。

陈友定这个看法自然是对的,方国珍就是这样一个自私的人,但这并不是全部内情。在方国珍联系陈友定预备结成联盟时,他其实也在想着自己要多出点血,不然没人帮他抵御朱元璋,还得罪了邻居陈友定,这并不划算。可当方国珍的使者正准备出发时,朱元璋的使者就先到了。

朱元璋的使者一见到方国珍,那是一脸的义正词严:“听说,你先是派间谍打探我军情况,又准备派使者联络陈友定,有这回事吗?”你个芝麻绿豆大的小官居然敢在我面前耍横!方国珍一面在心中暗骂,一面又赔着笑脸否认,表示根本就没这回事,希望吴王(朱元璋)不要听信谣言,自己对吴王绝对忠心,之所以不派兵跟吴王一起合围张士诚,是因为沿海地区倭寇频繁袭扰,搞得自己苦不堪言,根本拿不出多余的兵力与吴王共襄大业。

使者听闻之后也没多说什么,只是把朱元璋的书信递给了方国珍。朱元璋在信中大骂方国珍,并历数了他的十二条大罪,要是再敢执迷不悟,将来肯定不得好死;同时表示他应该拿出二十万石军粮。

朱元璋划下了道,方国珍就得接着。于是他召开紧急会议,请众手下共同商议,应该如何应对朱元璋的要求。正是这次会议,使得方国珍不敢再说抵抗朱元璋的话,甚至不敢再做抵抗朱元璋的事。

当方国珍把朱元璋的要求摆在桌子上时,郎中张本仁和左丞刘庸立刻炸锅了:“姓朱的欺人太甚,他缺粮食就找我们要,把我们当什么了!运输大队长?这粮不能给!”可就在这两人表完态之后,却发现基本没人支持他们的看法,当然也没人反对他们的看法,身边静悄悄的。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冷场之后,方国珍手下一个名叫丘楠的人站出来说话了。

丘楠对方国珍说:“支持你不给粮的人都是在害你,如果你没有诚信,别人又怎么会服你呢?你在浙东经营十多年,总在关键时刻犹豫,这使你错失了一次又一次的良机。现在朱元璋愿意给咱们最后一次机会,如果再不抓住,恐怕前途不妙。”

丘楠这番话说得有道理吗?其实一点道理都没有,如果方国珍以“里通外国”的名义杀掉他,那绝对是名正言顺的,更别说丘楠还大言不惭地说什么“张本仁和刘庸在害你,最后一次机会你要抓住”等,这是一个手下该说的话吗?可诡异的是,方国珍听到这话之后,并没有下令杀掉丘楠,而是坐在上面阴沉着脸,继续听丘楠在下面散布各种有损士气的言论。

方国珍为什么不动手,是因为丘楠位高权重吗?显然不是。丘楠在方国珍手下并不是什么重要官员,因为我们连他在什么岗位上待过都不知道。后来丘楠投降朱元璋,老朱对他非常重视,认为他义劝方国珍,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于是就任命他为韶关知府。

如果朱元璋非常重视一个人,至少会给他一个看上去风光又体面的官职,然而丘楠最终所得到的居然只是一个知府的官职,可见这个人在方国珍手下是没什么地位的,在被朱元璋破格提拔之后也就当个知府而已。

这样一来,事情就有趣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丘楠),居然敢在大庭广众之下指责方国珍手下的高官和亲信(郎中张本仁、左丞刘庸),更当面批评方国珍办事犹豫不决,屡次令朱元璋失望。这事儿从里到外都透着诡异。

关于此次会议的具体情况,史书并没有更多说明,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丘楠这样的小人物敢在重要会议上暗示归顺朱元璋却没有出事,可见在方国珍集团内部,已经有了一股势力不小的“降朱派”。丘楠或许是“降朱派”的骨干之一,也可能是被“降朱派”大佬推出来当先锋的。

春天什么时候到来,经常在江水中嬉戏的鸭子是最先知道的,此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我们完全可以相信,至少在1367年,朱元璋消灭张士诚时,方国珍集团内部对未来的看法已经出现了分歧,到底是继续效忠元廷,还是投降朱元璋,又或者避难于海上?

先说效忠元廷,这一派的人数是非常少的。方国珍本就是一个割据自立的军阀,他不会容忍任何人将手伸进自己的军队。元廷或许分化拉拢了一拨人,但这通常是方国珍默许的,因为方国珍名义上也是元廷的官员,既然扯起了元廷的大旗,就得允许人家安插几颗钉子。

再说避难于海上,愿意选择这条路的人大多都是方国珍的旧部,也就是以前跟随方国珍在海上抢劫的那一批老海盗。这类人在方国珍集团内部人数应该不少,但大多端不上台面,官职较低,通常也不太有主见,都是那种见利忘义之辈。只要能让他们吃香的喝辣的,那么高层无论如何变动,他们也不会太在意。

最后说投降朱元璋,这一派本来应该是实力最弱的,但随着朱元璋节节胜利,这一派的力量也开始水涨船高。当朱元璋的兵锋即将指向方国珍时,这一派就会不顾一切地站在台前,公然反对方国珍所做的任何抵抗。总而言之,大家都是一家人,有事好商量。

可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随着朱元璋的势力越来越大,“降朱派”的意见就会逐步受到更多人接受,但我们似乎没看到有人支持丘楠的言论,给人的感觉就是,整个方国珍集团似乎只有丘楠是力主投降朱元璋的,其他人全都是不敢吭声的窝囊废和墙头草。实际上这是“降朱派”通过丘楠这样一个小人物的发声,来试探方国珍的底线。

臣子们愿意投降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他们都算不上什么首恶,即便朱元璋要清算也不会拿他们开刀。可方国珍就不一样了,他是集团领袖,在整个集团里,只有他投降朱元璋是最危险的。对于效忠元廷的那拨人而言,只要不是和朱元璋有深仇大恨,或者誓死效忠,那么他们的立场也不会特别坚定,毕竟整个江南即将归属于朱元璋,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客观事实。

“效忠派”也保持着沉默,竟然也不反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效忠派”和“降朱派”虽然意见相左,但利益上却并没有太大冲突。只要朱元璋能保证他们的利益,他们也乐得作壁上观,这才是他们不说话的根本原因。方国珍左瞧右看,发现所有人都在闭目装死,只有丘楠站出来慷慨陈词,被他怼过的郎中张本仁和左丞刘庸原本还不服,可听着听着却慢慢地低下了头,决定不再吭声。

这种现象不禁令方国珍感到气馁,仗还没打呢,自己内部就遍布带路党。如果真跟朱元璋发生冲突,恐怕还没等正式开战,自己就要被绑着送到朱元璋的军营了吧?

尽管会议结果无法令方国珍满意,但他也不打算束手就擒。一方面,方国珍继续派人敷衍朱元璋和陈友定;另一方面,方国珍开始加紧运输财宝,意图在海上打造一个全新的海盗王国。除了在这两方面做出努力,方国珍还加紧与东瀛的军阀联系,玩起了“挟倭自重”的把戏。

方国珍心里打的什么算盘,朱元璋一清二楚。在朱元璋看来,方国珍内部的纷扰已经严重影响了方国珍的威信,他很难在内部继续拥有“一言九鼎”的权力。对此时的方国珍而言,如果依然不选择投降,那就只有远逃海外一条路,但朱元璋连这条路都打算给他断掉。

1367年九月,朱元璋灭掉张士诚后,立刻命令参政朱亮祖率军进攻台州,这一举动吹响了攻击方国珍集团的冲锋号,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方国珍的地盘悉数为朱元璋所夺。在这场战斗中,方国珍集团内部的带路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朱元璋几乎是兵不血刃地拿下整个浙东。

方国珍带着手下的一批老海盗逃到海上,意图继续做一个逍遥王,朱元璋立刻命令吴桢乘胜追击。方国珍多次与吴桢交手,都被打得灰头土脸,后来实在是逃无可逃,于是命信使带信给朱元璋:“当父亲决定下重手收拾儿子的时候,这个儿子担心自己会伤残而逃跑,实在不能算不孝;如果父亲愿意手下留情,这个儿子自己就会回到父亲的身边认错。”这意思就是告诉朱元璋,只要你答应不计前嫌,我就立刻回来投降,从今往后安安分分地给你当小弟。

朱元璋接到方国珍的信件之后哑然失笑,这个方国珍明明比我年长九岁,却为保活命而自比是我儿子。这样的人或许有小聪明,却绝不会有大智慧,我的主要目标不是他,只要他愿意投降,不再耽误我的工夫就行。

就这样,在朱元璋灭掉张士诚之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方国珍集团覆灭,东南一隅只剩下福建的陈友定和广东的何真在负隅顽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