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点上:话少也可以成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摆脱说话模板,避免僵化口才

职场中有很多关键对话,例如述职报告、立项报告、年终汇报等等。这时该如何设计精良的对话内容呢?

假设你在一家大公司工作,两周后将召开公司立项会,你将要在会上做汇报。凌晨2点,你一边喝着咖啡,一边挠头想着如何介绍,实在不知道如何是好。

这时,你可能想到一个“好点子”,要不上网搜一个项目介绍模板吧,根据找到的模板,整个介绍划分为五大板块:项目背景、项目必要性、市场分析、竞争格局、项目前景。

后续的发言准备,好似在模板的指挥下做填空题。汇报幻灯片做了80页,自己很开心,但是没有想到汇报时被一顿痛批。

这样的境遇很多人都有过。平时看了不少书,又是逻辑知识,又是演讲技巧,但面对真实的职场对话,大部分招数都用不上。想好好说,却不知说什么好。最后无奈,模板走起。但用了模板,未必能哄得了老板。

为什么很多精良的模板也会失效?因为模板会干扰你的准备思路。用模板时发言的关注点不再是听众,而是模板里的规定。这样的发言接近了模板,却远离了听众。

按照模板僵化准备,意味着在明确听众之前,发言人已经决定了每个部分将分别说什么。这样的发言没有特定的听众对象,说给任何人听都可以。由于通用的发言往往缺乏针对性,它对特定人的说服效果也会有所减弱。用模板虽然完成了发言的准备,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这违背了对话的初衷。不用模板,是对听众最基本的尊重。脱离模板,才能走近听众。

有些朋友学习积极性很高,在网上刷短视频时偶然看到一些所谓的“发言公式”,如获至宝,通通记到小本子上。例如“感回来”万能致辞公式,即发言时遵循“感谢+回顾+未来愿景”的三段式结构。先感谢在座同事,再回顾过往成绩,最后展望未来,提出祝福。公式一套,发言稿到手。看似美好,实则不然。想成事,最好不要这样。即使这些公式在某些场合可能有效,我也不建议过分使用它们。职场对话具有特殊性,许多场景会反复出现。每次都套用这样的公式发言,自己不烦,别人都烦了。如果几个同事都学习了同一个公式,聚会时发言岂不成了一种奇观。在现实职场中,总是用这样的套话发言,大家会认为你说话假大空,从而对你产生不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