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注译(国民阅读经典·典藏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南次三经

《南次三经》之首1,曰天虞之山2,其下多水,不可以上。

【注释】  1.谭其骧《论》谓:“这一组山大致应西起黔东南,东径湘南、赣中,达于闽北或浙南。” 2.天虞之山:天虞山,郝懿行《笺疏》以为即夫卢山,“在交广也”。

【译文】  《南次三经》的第一座山脉,是天虞山,山下水源丰富,山高峻险,不可攀登。

东五百里,曰祷过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犀1、兕2,多象3。有鸟焉,其状如4,而白首、三足5、人面,其名曰瞿如6,其鸣自号也。泿水出焉7,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8,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

【注释】  1.犀:即大犀牛。郭璞《注》谓其似水牛,猪头痹脚,脚似象,有三蹄,大腹,黑色,三角,一在顶上,一在额上,一在鼻上,在鼻上者小而不堕,食角也。喜食荆棘,口中常洒血沫。 2.兕(sì):亦似水牛,毛青色,体形硕大。 3.象:即大象,古人以象为兽类中最大者。长鼻,大者牙长一丈。 4.(jiāo):一种鸟,体形似野鸭而稍小,脚近尾。 5.足:或作“手”。 6.瞿如:水鸟,即鸬鹚,捕鱼为生,又称鱼鹰、水老鸦。此处言此鸟人面,也可能是人装扮成鸟的样子。 7.泿(yín)水:水名,发源于广东韶关的银山,为北江上源之一。郝懿行《笺疏》引《水经》云:“泿水出武陵镡城县北界沅水谷。” 8.虎蛟:马来鳄,形体似蛇,四足,体粗长,1米以上,长吻,牙齿锐利。生活在淡水或沼泽,常成群攻击其他动物。

【译文】  向东五百里,是祷过山,山上蕴含丰富的金属矿和玉石,山下犀牛等成群结队,还有很多大象。山里有一种鸟,外形像,但头是白的,长着三只脚,脸如人面,它的名字叫瞿如,是根据它的叫声取的名。泿水发源于此山,向南流注入大海。泿水中生活着虎蛟,它的外形是鱼身蛇尾,叫声像鸳鸯,人吃了这种虎蛟的肉不得肿病,还可以治愈痔疮。

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1。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2。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注释】  1.渤海:海旁出为渤,此渤海指汉代以前广州以南的南海。郭璞《注》:“海岸曲崎头也。” 2.凤皇:即凤凰,常被视为祥瑞。郭璞《注》:“汉时凤鸟数出,高五六尺,五采。庄周说凤,文字与此有异。《广雅》云:‘凤,鸡头、燕颔、蛇颈、龟背、鱼尾,雌曰皇,雄曰凤。’”

【译文】  又向东五百里,是丹穴山,山上蕴含丰富的金属矿和玉石。丹水发源于此山,向南流注入渤海。有一种鸟,形状像鸡,长着五彩的羽毛,名叫凤凰,头上有纹叫德,双翼有纹叫义,背上有纹叫礼,胸口有纹叫仁,腹部有纹叫信。这种鸟,饮食悠闲,叫声如歌,飞翔如舞,它出现预示着天下安宁。

又东五百里,曰发爽之山1,无草木,多水,多白猿。汎水出焉2,而南流注于渤海。

【注释】  1.发爽之山:发爽山,或谓即广东惠州龙门天堂山、南昆山。爽,或作“器”。 2.汎(fàn)水:即今广东中部的增江。

【译文】  又向东五百里,是发爽山,山上草木不生,水源丰富,有很多白猿。汎水发源于此山,向南流注入渤海之中。

又东四百里,至于旄山之尾1,其南有谷,曰育遗2,多怪鸟3,凯风自是出4

【注释】  1.旄山之尾:旄山的余脉。 2.育遗:峡谷名,在罗浮山脉中。遗,或作“隧”。 3.怪鸟:少见的鸟。郭璞《注》引《广雅》曰:“、鹪明、爰居、鸱雀,皆怪鸟之属也。” 4.凯风:南风。《诗经·邶风》有《凯风》,《毛传》:“南风谓之凯风,乐夏之长养者。”

【译文】  又向东四百里,就到了旄山的余脉,山南有一山谷,名叫育遗谷,谷中有很多奇怪的鸟,传说中的凯风出自此谷。

又东四百里,至于非山之首,其上多金、玉,无水,其下多蝮虫。

【译文】  又向东四百里,就到了非山主峰,山上蕴含丰富的金属矿和玉石,没有水,山下生活着许多毒蛇。

又东五百里,曰阳夹之山,无草木,多水。

【译文】  再向东五百里,是阳夹山,山上草木不生,水源丰富。

又东五百里,曰灌湘之山1,上多木,无草;多怪鸟,无兽。

【注释】  1.灌湘之山:灌湘山,一作灌湖射之山。

【译文】  又向东五百里,是灌湘山,山上生长着很多树,但不长草,有很多怪鸟,但没有野兽。

又东五百里,曰鸡山,其上多金,其下多丹雘1。黑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2,其状如鲋而彘毛,其音如豚,见则天下大旱。

【注释】  1.雘(huò):一种可作颜料的石头,丹雘即赤色者。 2.(tuán)鱼:生活在海边的哺乳动物,可能是海狮或海豹。

【译文】  又向东五百里,是鸡山,山上蕴藏丰富的金属矿,山下多丹雘。黑水从此山发源,向南流注于大海。黑水中有一种鱼,它的形状像鲫鱼,却长着猪毛一样的体毛,它的叫声也像猪,一旦出现就预示着天下将要大旱。

又东四百里,曰令丘之山,无草木,多火。其南有谷焉,曰中谷,条风自是出1。有鸟焉,其状如枭,人面四目而有耳,其名曰颙2,其鸣自号也,见则天下大旱。

【注释】  1.条风:东北风。郭璞《注》曰:“条风至,出轻系,督逋留。”吴任臣《广注》:“《淮南子》云:‘诸稽、摄提,条风之所生也。’” 2.颙(yú):猫头鹰的一种,灰褐色,眼睛圆而大,正视面似人脸,常昼伏夜出。或指巫师作法时所戴面具。

【译文】  又向东四百里,是令丘山,山上草木不生,炎热似火。山的南面有深谷,东北风出自那里。有一种鸟,形状像猫头鹰,脸像人,生着四只眼睛和耳朵,它的名字叫颙,它叫起来像是在叫自己的名字“颙”,这种鸟出现的地方会有旱灾。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仑者之山1,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有木焉,其状如榖而赤理,其汗如漆,其味如饴,食者不饥,可以释劳2,其名曰白䓘3,可以血玉4

【注释】  1.仑者之山:仑者山。 2.劳:忧愁。 3.白䓘(gāo):一种草,人食之可以解除忧愁。或作“皋苏”。 4.血玉:把玉浸成血色。

【译文】  又向东三百七十里,是仑者山,山上蕴藏丰富的金属矿和玉石,山下多青雘。有一种树,形状似榖树而生着红色的纹理,树干里流出的汁液像漆,味道甘甜似糖,人吃了它不感到饥饿,也可以缓解疲劳,它的名字叫白䓘,其汁液可以浸染玉石。

又东五百八十里,曰禺稾之山1,多怪兽,多大蛇。

【注释】  1.禺稾(gǎo)之山:禺稿山。稾,吴任臣《广注》、毕沅《新校正》均作“槀”。

【译文】  又向东五百八十里,是禺稿山,山上有很多怪兽,还有很多大蛇。

又东五百八十里,曰南禺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水。有穴焉,水春辄入1,夏乃出,冬则闭。佐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海,有凤皇、鹓2

【注释】  1.水春辄入:水在春天时就流进来。“春”原作“出”,据吴任臣《广注》校改。 2.鹓(yuān chú):凤凰类,饮食精洁,性情专贞。《庄子》等书有记载。

【译文】  又向东五百八十里,是南禺山,山上富藏金属矿和玉石,山下水源丰富。山下有洞穴,春天时里面全是水,夏季水流了出来,而当冬季来临,此洞就闭塞了。佐水发源于此山,向东南流淌注入大海,附近有凤凰和鹓

凡《南次三经》之首,自天虞之山以至南禺之山,凡一十四山,六千五百三十里。其神皆龙身而人面。其祠:皆一白狗祈1,糈用稌。

【注释】  1.祈:祈请,祷告。

【译文】  全部《南次三经》的山脉起始篇,从天虞山至南禺山,共有十四座山,距离六千五百三十里。这里的山神都是龙身人面。山神的祭礼:都是献一只白狗祈祷,祭米用糯稻米。

右《南经》之山志1,大小凡四十山,万六千三百八十里。

【注释】  1.《南经》:即《南山经》。山志:关于山的记载。郝懿行《笺疏》认为此数语为校书者所题文字。

【译文】  以上《南山经》的记载,大小共四十座山,距离一万六千三百八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