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曾国藩大开口,左宗棠出山
当曾国藩率湘军在外征战的时候,左宗棠一直在湖南巡抚幕府。左先是在张亮基幕府,后来张亮基调到他省,骆秉章任湖南巡抚,听说左宗棠的才干,又设法请左宗棠入幕。左宗棠与曾国藩、胡林翼不同,他身体强健,精力过人,远过曾、胡;但性情豪放、锋芒外露、恃才傲物,也与较为谦逊的曾、胡二人不同。进入骆秉章幕府一年以后,湖南的大事小事他就几乎都包揽了。巡抚骆秉章绝非草包,但他的才干比起左宗棠来确实差了一些,他又十分信任左宗棠,所以便放手让左宗棠做去,这也算是知人善任吧。薛福成在他的《庸庵笔记》里生动地记述道:
骆公每公暇适幕府,左公与幕宾二三人,慷慨论事,证据古今,谈辨风生,骆公不置可否,静听而已。世传骆公一日闻辕门举炮,顾问何事。左右对曰:“左师爷发军报折也。”骆公颔之。徐曰:“盍取折稿来一阅?”此虽或告者之过,然其专任左公可知。惟时楚人皆戏称左公曰左副都御史,盖以骆公官衔不过右副都御史,而左公权尚过之也。
正因为如此,左宗棠便也一心一意帮骆秉章做事。在他佐骆幕的六年间,整饬吏治,整顿税收,把大乱之后的湖南治理得井井有条,与胡林翼治下的湖北一样,成为湘军的可靠后方基地。这些年里,湖南不但支持湘军出兵江西、湖北、安徽与太平军作战,还派兵援贵州、援广西,这里面都有左宗棠的出色筹划。由于左宗棠的干练和成绩,再加上他的朋友们为之鼓吹,左宗棠的名字也就渐渐为朝廷所知。
左宗棠书法手迹
早在咸丰四年(1854),湘军与太平军战岳州获胜,曾国藩便曾保举过左宗棠,他给左宗棠的评语如下:
即选同知直隶州左宗棠。该员才略冠时,在(湖)南抚臣幕中,自湖南用兵以来,出虑发谋,皆其赞画。现又经营船炮,接济大军,应请以知府归部尽先选用。
咸丰五年(1855),有御史宗稷辰路过湖南,宗稷辰与左宗棠并不相识,但听说了一些左的情况,便在向咸丰帝推荐人才时,将左宗棠名列榜首,说左宗棠任职轻微但功劳甚大,甚至说如果让其独当一面,其才干和成就当不在胡林翼之下。
咸丰九年(1859)初,咸丰帝召见郭嵩焘。郭嵩焘与左宗棠是湘阴同乡,咸丰帝想起左宗棠来,于是便有了如下的一段对话:
(咸丰帝)问曰:“汝可识左宗棠?”曰:“自小相识。”上曰:“自然有书信来往?”曰:“有信来往。”曰:“汝寄左宗棠书可以吾意谕知,当出为我办事。左宗棠所以不肯出,系何原故?想系功名心淡。”曰:“左宗棠亦自度赋性刚直,不能与世合。在湖南办事,与抚臣骆秉章性情契合,彼此亦不肯相离。”上曰:“左宗棠才干怎样?”曰:“左宗棠才极大,料事明白,无不了之事,人品尤极端正。”曰:“左宗棠多少岁?”曰:“四十七岁。”上曰:“再过两年五十岁,精力衰矣。趁此年力尚强,可以一出任事也。莫自己糟蹋,须得劝一劝他。”曰:“臣也曾劝过。他只因性刚不能随同,故不敢出。数年来却日日在省办事,现在湖南四路征剿,贵州、广西筹兵筹饷,多系左宗棠之力。”上曰:“闻渠意想会试。”曰:“有此语。”曰:“左宗棠何必以进士为荣!文章报国与建功立业所得孰多?他有如许才,也须一出办事方好。”曰:“左宗棠为人是豪杰,每言及天下事,感激奋发。皇上天恩如能用他,他亦万无不出之理。”
但是,左宗棠自视才高,性情豪放而又孤高自傲,自也得罪了不少人。郭嵩焘刚把咸丰帝的旨意传达给左宗棠不久,左宗棠就出事了。
事情出在湖南永州镇总兵樊燮和湖广总督官文上。咸丰八年底(1858年底1859年初),湖广总督官文奏请将永州镇总兵樊燮升任湖南提督,但事先并未征求骆秉章的意见。而樊燮既是腐朽的绿营将领,又劣迹昭彰,于是骆秉章将樊燮奏劾罢官。这背后很可能有左宗棠不愿任用绿营将领的成分。而在这之前,左宗棠曾因几件事与官文发生过非正式的冲突,因此官文对左宗棠早就不满。樊燮被罢官,心中不服,便向湖广总督官文控告左宗棠为劣幕,说他把持湖南政事。
樊燮为什么专告左宗棠?罗正钧所编《左宗棠年谱》对此是“王顾左右而言他”,只引用骆秉章的自订年谱,说樊燮控告永州知府黄文琛与左宗棠一起陷害他。而其他的记载,则绘声绘色,有的说樊燮听说骆秉章弹劾他,便带着礼物到左宗棠那里走后门,谁知被左宗棠轰了出去。有的说左宗棠架子特别大,樊燮拜左宗棠时没有行请安之礼,左宗棠不满,便说你既求我,又不请安,何必来见。这樊燮既是实职的总兵,按今天官职也是个师长之类,如何对一个空头的四品京堂的举人行大礼,两人言语不合,樊燮被左骂了出去。也有人说,一天樊燮拜见骆秉章,与左宗棠一同谈话,议论不合,左宗棠突然打了樊燮一个巴掌,樊燮不能忍受,于是有控告左宗棠之举。可见这桩案子,樊燮一方虽有问题,恐怕与左宗棠特别自大也有一定关系。
在官文的怂恿下,樊燮又到都察院控左宗棠诬陷他。官文这边又上奏为樊燮说话,湖南布政使文格不满左宗棠,也从中兴风作浪。咸丰帝虽然曾对左宗棠有好感,但官文的话他自然更为相信。于是咸丰帝命官文与湖北正考官钱青查办。谕旨中说“属员怂恿,劣幕要挟”,甚至有“如左宗棠果有不法情事,可即就地正法”字样。
胡林翼、曾国藩和任京官的郭嵩焘得知此事,非常着急。尤其胡林翼,胡林翼是陶澍的女婿,左宗棠是陶澍的亲家,因此他们既是朋友,又是亲属。樊燮控案事发后,各方便不约而同地为左宗棠奔走。
要为左宗棠开脱,首先要湖广总督官文不再追究,这个工作由胡林翼做。胡林翼给官文的信中,先对官文烧一炷高香:“涤帅所谓宰相之度量,亦深服中堂之德大,冠绝中外百僚也。”然后乞求官文对左宗棠格外开恩:“左生实系林翼私亲,自幼相处。其近年脾气不好……如此案有牵连左生之处,敬求中堂老兄格外垂念,免提左生之名。此系林翼一人私情,并无道理可说。惟有烧香拜佛,一意诚求,必望老兄俯允而已。”由于胡林翼的面子,再加上官文要保全湖北不受太平军的攻击,只能依靠湘军,因此,虽然官文对左宗棠不满,但也不好再予追究。官文这一关就算过了。
在北京做工作的是郭嵩焘和王闿运。当时湘潭王闿运正在肃顺家教书,肃顺是咸丰皇帝非常信任的权臣。郭嵩焘听到樊燮控案消息,便求王闿运向肃顺求情。肃顺表示,需要内外臣工有疏奏保荐,他才能在咸丰帝面前为左宗棠说话。恰好郭嵩焘与侍读学士潘祖荫同值南书房,郭便求潘上奏,郭对潘说:“左君去,湖南无与支持,必至倾覆,东南大局不复可问。”于是潘祖荫上奏说:
楚南一军立功本省,援应江西、湖北、广西、贵州,所向克捷,由骆秉章调度有方,实由左宗棠运筹决胜,此天下所共见。而久在我圣明洞鉴中也。上年逆酋石达开回窜湖南,号称数十万。以本省之饷用本省之兵,不数月肃清四境。其时贼纵横数千里,皆在宗棠规画之中。设使易地而观,有溃裂不可收拾者。是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而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也……宗棠一在籍举人,去留无足轻重。而楚南事势关系尤大,不得不为国家惜此人才。
有人说这封奏折本就是郭嵩焘起草的,所以才有“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而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这样精彩的语言。咸丰帝见了潘祖荫的奏折,尤其是奏折中的“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而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一句话,简直是画龙点睛,说出了左宗棠对于湘军的重要,胡林翼、骆秉章也上奏为左宗棠说话,肃顺便乘机进言,左宗棠的一场大祸才算消解。不但消解了大祸,咸丰帝还就此让左宗棠出来做事,左宗棠真是因祸得福。
当樊燮控案发生时,左宗棠便离开了骆秉章幕,携女婿陶桄准备赴京参加会试。但是当时北京正等他自投罗网。胡林翼听说左宗棠要去北京,急忙写信劝其勿入京。左宗棠走到襄阳,接到胡林翼的信,便改道向东,到胡林翼和曾国藩的军营。
曾国藩早知左宗棠有大才,所以,自从训练湘军出征以来,一直把左宗棠视为湘系集团的重要人物,要事常找左宗棠商议,而左宗棠也为湘军尽心尽力。因此,左宗棠虽不任官,已隐然是仅次于曾、胡的湘系集团的第三号人物。
太湖之战结束后,如何继续进兵安徽,曾国藩和胡林翼还没有拿定主意,他们虽初议以三路进兵,多隆阿攻桐城,曾国藩攻安庆,李续宜驻青草塥为游击之师即总预备队。虽然左宗棠还没有带过兵打过仗,但曾国藩却在咸丰十年(1860年)三月给胡林翼的信中说:“季公即日至英山,请其一决。”季即季高,左宗棠字,这么大的事请左宗棠帮助决断,可见曾国藩对左宗棠的重视,而且这是左宗棠最倒霉的时候。
左宗棠先到胡林翼处,性情孤高气傲的左宗棠,因为一再受折辱,便提出希望领一营人马与太平军作战,打算战死沙场,了却此生。在曾国藩的心目中,左宗棠是大才,现在虽没有什么官职,但他的才干不下于胡林翼,如果带兵打仗,恐怕比自己还要强一些。让他只领一营军队五百人作战,岂不是笑话。如若有个闪失,那不是浪费了这么好的人才。而且,看现在的形势,左宗棠还是忍隐待机为好。因此,曾国藩一再表示,左宗棠此举是画蛇添足,以左宗棠的才干,就是把自己所部一万人全交左宗棠率领,也是画蛇添足。左宗棠应该待时而动,将来可以独自负责一面。胡林翼也说“愿其归隐,以待明诏之后起”。
咸丰十年(1860)闰三月二十六日,左宗棠来到曾国藩大营,他在这里得到了最高的礼遇,曾国藩几乎每天都和左宗棠长谈。左宗棠在曾国藩大营住了足足二十多天,直到四月十八日,因为左宗棠儿子生病,他才离开曾国藩军营回湘。
左宗棠的机会不久就来了,连曾国藩、胡林翼也没有想到会这么快。机会的到来当然是由于朋友们的帮忙。
当左宗棠还在曾国藩大营的时候,恰好曾国藩接到上谕,其中说:“左宗棠熟悉湖南形势,战胜攻取,调度有方。目下贼氛甚炽,两湖亦所必欲甘心,应否令左宗棠仍在湖南本地襄办团练等事,抑或调赴该侍郎军营,俾得尽其所长,以收得人之效,并着曾国藩酌量办理。”四月十三日,曾国藩趁势奏道:“查左宗棠刚明耐苦,晓畅兵机。当此需才孔亟之际,或饬令办理湖南团防,或简用藩臬等官,予以地方,俾得安心任事,必能感激图报,有裨时局。”藩又称藩司,即布政使,为从二品;臬又称臬司,即按察使,为正三品。如果按今天的官职比,基本是副省长级。而那时省级的长官,除总督或巡抚外,只有布政使、按察使、提督三个相当于今天的副省级官员。左宗棠从未任过实职,在某些人眼里,一个未任实职的举人,不过是个布衣而已,曾国藩一开口便请求任左宗棠这么大的官,在有些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由此也可见其对左宗棠的重视和提拔之心。当时胡林翼、左宗棠都在曾国藩营中,这封奏折可能是三人商议作出的。咸丰帝接到曾国藩奏折后马上下令:“左宗棠着以四品京堂候补,随同曾国藩襄办军务。”咸丰帝这道上谕,是在命曾国藩署两江总督的第二天也就是四月二十日发出的。曾国藩正在用人之际,接到上谕便函请左宗棠招募五千湘勇。左宗棠将王錱旧部一千四百人接收过来,又募四营,另加四个总哨、八队亲兵,共五千余人,命王錱原部将王开化总理营务,刘典、杨昌浚协助,在长沙城南的金盆岭训练。这时,四川两个造反的首领李永和、蓝大顺闹得正欢,在广西的石达开也有入蜀的迹象,胡林翼想让左宗棠到四川督办军务,以保住湖北的后院。曾国藩分析:“季公之才,必须独步一方,始展垂天之翼。”也就是必须独当一面才能发挥他的才能。入蜀能够较快平定四川,对国家有利;保住湖北的后院,对湖北也有利;入蜀是“督办”,独当一面,强过到自己这边来做个“襄办”,而且将来说不定能当上四川总督,对左宗棠个人也有利。只是自己这边却少了个有力的帮手。到底去哪里,他请左宗棠自己决断。左宗棠表示,资望尚浅,事权不属,若贸然去四川,是为不智。愿意随曾国藩平吴。于是曾国藩和胡林翼上奏,请命左宗棠仍督勇来皖协助曾国藩。
八月,左宗棠将所招军队大致训练成熟,开赴江西前线。从此他成了湘军中得力的一支。
左宗棠出山了。他因祸得福。此后只有一年,左宗棠便当上了浙江巡抚。再过两年,也就是同治二年(1863),又当上闽浙总督,成为与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并称的“中兴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