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与自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伤口的力量

韧性还是敏感性?

让我们从一个自测小游戏开始。下面会描述三个情景,会有A和B两种反应供您选择。

情景1. 您坐在剧院里,莎士比亚的《奥赛罗》(Othello)正在上演,演员的台词中含有“Mohr”一词[1]。您的反应是?

A. 您根本就没有注意到它。

B. 您很震惊,并离开了剧院大厅。

情景2. 一个同事在工作中说了一句冒犯您的蠢话。您的反应是?

A. 您向他指出他的过失。

B. 您受到了打击,并退缩回去。

情景3. 您在晚间新闻中看到了一艘倾覆的难民船的图片,溺亡者中有儿童。您的反应是?

A. 您开始与您的伴侣讨论将来如何预防此类灾难。

B. 您自发地转身离开,因为您根本无法忍受这种灾难的场面。

如果您三次都果断地选择了A,那么我推测您不是特别敏感的人。您会觉得有必要引用弗里德里希·尼采的《瞧,这个人》(Ecce Homo)中的著名段落:

成功者会设计出对抗伤害的救药(Heilmittel),他使得糟糕的偶然事件为己所用。没有杀死他的东西,就会使他更加强大。

您期望您的同胞也能有同样的韧性。因为只有从危机中成长起来的、知道如何武装自己以抵御世事变化的有韧性的自我(resilientes Ich),在私人生活和职业生活中才是可靠的,进而对于一个民主国家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某人一遇到自身的或他人的痛苦就泪流满面,对一切都耿耿于怀,他还怎么做出明智的决定,还怎么进行艰难的辩论,还怎么向着目标去展望未来?不,世事并不是太艰难。相反地,您确信,是人们太软弱了!福利社会像一个慈母,人们被她娇惯成了“敏感的小宝宝”(Sensibelchen)[2]。您认为,在面对苦难时,关键的是不要为此哭泣,而是要去想解决办法。

然而,如果您在以上测试中选择B居多,那么您的情况就完全不同。您在哲学上的指路明灯,不是尼采,而是法国哲学家埃马纽埃尔·列维纳斯[3]。列维纳斯是主张脆弱性和无条件的愿望的思想家。列维纳斯认为,人是一个脆弱的有缺陷的存在,人依赖爱和关怀,并且被赋予了获得爱的权利。当我们面对一个人时,他的“面孔”(Antlitz)要求我们接受他,要求我们不要给他施加痛苦。列维纳斯写道:

当我们面对一个人时,我们与他的面孔的关系,同时也是与一个在绝对意义上软弱的人的关系,是与一个在绝对意义上暴露的、赤裸的事物的关系。

列维纳斯认为,人在本质上是脆弱的。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都是平等的、相互联系的,而被冒犯的人经历了“自我认同的失败”。这种脆弱性存在的理由,在于它本身——是敏感性才使我们成为人。对此,列维纳斯写道:

主体将不得不被描述为脆弱的,这恰恰意味着敏感。

因此,我们不是要消除弱点,而是要承认弱点并相互保护。那些仍然受到社会歧视和被边缘化的人尤其需要团结,他们包括有色人种、同性恋者、跨性别者、女性、难民、性暴力的受害者等。

以上展现了多组对立:加强自我与保护自我,韧性与敏感性,尼采与列维纳斯。下面我们假设A队(尼采派)的代表与B队(列维纳斯派)的代表[4]进行一场辩论。A队代表和B队代表原本是好友,但后来因政见不一而产生分歧。让我们猜猜,双方会用什么论据?谁最终能占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