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激发上进心的心理策略
机会青睐那些不满足于现状的人
诺思克利夫爵士是伦敦《泰晤士报》的大老板、新闻界的“拿破仑”,他刚开始工作时,每个月只能拿到80英镑,但他并不满足于这种待遇。后来,他经过一番努力,创建了《伦敦晚报》和《每日邮报》,可是,他仍然感到不满足。直到他当上《泰晤士报》的领导之后,心里才稍微感到一丝欣慰。当时,《泰晤士报》非常有名气,林肯曾高度地评价过它:“除了密西西比河之外,《泰晤士报》是世界上最强有力的一件东西。”
然而,就算诺思克利夫爵士当上《泰晤士报》的大老板,他还是不肯满足于这种现状。后来,他决定利用《泰晤士报》授予他的权利揭露官僚政府的腐败,打倒几个内阁,推翻或拥护几个内阁总理(亚斯·查尔斯和路易·乔治)……经过他大刀阔斧的改革,许多国家机构都提高了办事效率,并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整个英国政府的制度。
诺思克利夫爵士一直相信机会只青睐那些不满足于现状的人,因此,他很不喜欢那些自我满足的人。
有一次,诺思克利夫爵士见公司来了一个新的编辑助理,就在他的办公桌前停了下来,很和蔼地问道:“你来公司多长时间了?”
那个助理抬起头来,答道:“快三个月了。”
诺思克利夫爵士又问道:“你觉得这里怎么样,你喜欢你的工作吗?差不多熟悉我们的办事程序了吧!”
编辑助理有些兴奋地回答道:“我很喜欢我现在的工作。”
“你现在的薪水多少?”
编辑助理颇为满意地回答道:“一星期5英镑。”
诺思克利夫爵士望着他问道:“你满意你现在的状况吗?”
编辑助理笑着说:“很满意,谢谢你。”
诺思克利夫爵士很惊讶地说道:“啊!一星期5英镑就很满足了?可是,你要知道,我可不希望我的员工一星期只拿5英镑就觉得很满足了。”
世界上有很多人都像故事中的那位编辑助理那样太容易自我满足了,结果一辈子一事无成。他们通常满足于一份稳定的工作,微薄的薪水,每天都做着相同的事情。日复一日,终其一生。他们通常认为,人的一生所能拥有的东西也就只有这么多了。如果什么都不满足,那么他的人生一定是痛苦的。为了避免因为不满足而带来的痛苦,他们就急忙为自己找一个舒适的“安乐窝”。可以说,这种容易自我满足的人目光短浅,只看到当下的安逸,却看不到长远的利益,拒绝承担任何一点压力和责任。
有一句话说:“知足常乐。”其实,知足可以作为大自然中其他动物的目标,但却不能作为一个人的目标。一般情况下,猪和牛有了安全的住处和充足的食物,便会感到心满意足。而人却不能这样,如果一个人把自己一生的追求仅仅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那么他将一事无成,因为目标是一个人成就事业的保证,没有目标,就不会有前进的动力。
可是,生活中的很多人为了逃避不满足所带来的痛苦,便找到了另一种方法——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归结于别人,或者归结于自己所处的环境。一旦遇到不幸的事情,他们便抱怨自己的不幸是由于外界环境的束缚。这种方法是十分愚蠢与徒劳的。
其实,当不满足给我们带来痛苦时,我们就应该反省,错误在我们自己身上。如果想取得一番成就,我们就应该在某些方面做些改变。
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所以,我们应该正确对待我们身上的缺点。那些取得一番成就的大人物并不惧怕自己身上的缺点。他们绝不会躺在“安乐窝”里细细地咀嚼、回味自己的优点,等待朋友来赞赏自己,并因他们的称赞而沾沾自喜。事实上,大人物并不喜欢听别人的奉承话,他们总是以一种批判的态度来审视自己,仔细地比较自己现在所处的地位与所期待的情况,并以此来激励自己不断努力。
格斯特说:“现在的自己永远是有待完善的。”他这句话就是说,我们要不满足于现状,要不断地完善自己。格斯特是一位深受全世界读者喜爱的诗人,他经常在报纸上发表诗作。他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就,是因为他时常仰望着理想中的自己,而不是满足于当下的自我。
在一次采访中,格斯特这样说道:“在去年暑假,我便是如此:我发觉我所希望达到的那个自我比现在的自我要聪明一些。我在远离城市喧嚣的乡间茅舍里,列出了一个表,一方面写出我所希望拥有的东西,另一方面写出我并不想要的东西……这个表使我的人生变得更丰富、更快乐。”
所以,我们千万不能让自己满足于现状而停步不前。要知道,机会青睐那些不满足于现状的人,不满足于现状也是帮助你迈向成功的关键一步。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明白,仅仅不满足是远远不够的,当我们有了改变的意愿时,还要给自己树立明确的目标。否则,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无益的。因此,你必须明确自己的方向,知道你要去哪里,应该去做什么,应该怎么做。
理想来源于超越想象中的自我
如果你是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那么你一定不满足于目前的状况。为了实现你的梦想,你就要善于抓住机遇,因为机遇青睐于那些不满足于现状的人。也许你还在埋怨机遇没有光临你,其实,只要你抬起头来,朝前后左右、四面八方张望一下,你就会发现,原来机遇无处不在。也许你会说,我知道机遇青睐不满足于现状的人,可是,如何才能让自己树立远大的理想呢?
理想来源于超越想象中的自我,即来源于最初的一些模糊意象,这种模糊意象大部分是由想象构成的。因此,如果你想树立远大理想,就必须训练并善于利用你丰富的想象力。
我们心中只要怀有梦想,即使不能马上实现这个梦想,它也还是具有自身价值的。因为这个梦想很可能会给你带来很多机会,而这些机会又可能是别人不曾注意到的。
一般来说,那些取得成就的大人物在童年时代,脑海中总是充满了许多看似千奇百怪的幼稚的想法。
钢铁大王卡内基15岁时,脑海中就充满了各种奇怪的想法。有一天,他对他那个只有9岁的小弟弟汤姆谈起自己对未来的种种设想。他说:“等我们长大一些时,我们兄弟俩就可以组织一个卡内基兄弟公司了,然后就可以赚很多的钱,这样,我们就能为父母买一辆马车了。”果然,卡内基长大后就实现了他儿时的梦想。
塞尔费利曾经是马歇尔公司的总经理,他创建了伦敦最大的百货商店之一。小时候,他常常在母亲的带领下做一种假想的游戏。每次做游戏时,母亲都对他说:“我现在假设你已经长成大人了,并且拥有一份普通的工作。在某一天晚上,你回家对我说:‘妈妈,我每星期的薪水涨了一英镑,以后我们就可以多存一点钱了。’这样,一两年后,你就会很兴奋地对我说:‘妈妈,我现在就可以买一辆四轮马车了。’”
在母亲的带领下,塞尔费利每天都进行着这样的游戏。潜移默化的训练不仅丰富了塞尔费利的想象,而且还让他逐渐产生了许多梦想。不仅如此,这种“假如”的游戏还坚定了他树立理想、不断前进的信念。在某一天,当机会真正来临的时候,他在现实中就像在梦想中一样紧紧地抓住了机遇。
有一个青年在连司机都不是的情况下,说了这样一句话:“你以为司机的工作就令我满意了吗?铁路公司总经理才是我真正的奋斗目标。”
这位青年当时已经在铁路上工作了两年,但仍然只是一列三等火车上看管制动机的工人,月薪只有40英镑。然而,某一天的一个偶然机会却改变了他的一生。
有一天,一位老铁路工人对他说道:“你现在是一名很不错的制动机工人,按照我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如果你在目前的这个职位上再干上四五年时间,你就可能升职为司机,月薪就能涨到100英镑左右。只要你勤勤恳恳地做事,不因犯什么大错误而被解聘的话,你就可以安安稳稳地当一辈子的司机了。”
这位老铁路工人的一番话狠狠地刺激了这位青年。这位对自己可以得到一份一生安稳的工作并不以为然的青年便是弗兰克,他在一时气愤之下,便说出了上面那句话。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攀登上了梦想的高峰。
不管是卡内基、塞尔费利,还是弗兰克,他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就是因为他们拥有远大的理想,不满足于现状,敢于超越自我,不断地激励自己进取、向前发展。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他们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攀上了胜利的顶峰。
理想来自不满足于现状的心态。因为不满足才能产生不同的梦想,梦想又带来了巨大的动力和勇气,从而填平了现实与梦想之间的鸿沟。
那些做白日梦的人永远都不可能成为成功人士,因为成功人士的理想都是根植于确切的现实。切实的梦想使他们不满足于当下,进而不断地激励自己努力奋斗。最后,他们凭借自己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
把自己放在最高的位置
现实中的很多人虽然看上去双眼炯炯有神,但他们的眼中却只有困难与障碍。其实,这样睁着眼睛与闭着眼睛没什么区别。一般来说,他们在事业一筹莫展时,总是感到沮丧不已。在这时,如果他们不进行一次彻底的改变,那么前途将一片渺茫。
美国五大湖上的运输大王考尔比在刚刚步入社会时说:“我从楼梯的最低一阶尽力往上看,想知道最高的一阶到底有多高。”
考尔比和许多年轻人一样,刚开始时,一无所有,而且他梦想的事业也离自己十分遥远。最开始,他独自在纽约闯了一段时间,接着又来到了克利夫兰,后来在湖滨南密执安铁路公司做书记员。在这样的条件下,他是如何实现他远大的梦想的呢?下面来看看考尔比的奋斗史:
考尔比做了一段时间的书记员后,他再次“朝上望”时,感觉自己眼前这座“梯子”并没有想象中的高,一望就能望到顶。这时,他又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发现自己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单调而机械、简单而不断重复,并没有多大的发展空间。如果长期干下去,根本就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
考尔比认为矮梯子并不代表永远安稳,与其坐在一个容易摔倒的矮梯子顶上,不如爬上一个看不见顶的梯子,瞄准目标努力往上爬。
经过一番思考后,考尔比提出了辞职。没过多久,他就在海·约翰上校的手下谋得了一个职位。在他任职不久,海·约翰就任美国国务卿和驻英大使。随着海·约翰地位的上升,考尔比自然也不断高升,最后成为美国五大湖上的运输大王。
放弃书记员的工作,转而投靠海·约翰,这几乎是考尔比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最后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功,就在于他当时非常清楚:如果一直留在原来的单位,自己并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而选择在海·约翰身边工作,那将前途无量。
一个人如果想获得不断进步,就必须具备长远的眼光,并且这种眼光不能只限于一处,还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具体时势进行适当的调整。
考尔比曾说:“我最初来到克利夫兰时,不过就是想做一个普通的水手——这实际上还是一种儿童式的冒险追求,多少带有一些浪漫色彩。结果,我没有做成水手,却时时刻刻与一个美国最完美、最理想的人物(指海·约翰)保持着最亲密的接触。这也算是我的运气,我将他当作塑造自己各个方面品质的偶像。”
从考尔比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发现,考尔比还清楚一点,那就是,如果时常与一个小人物相处,自己绝不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跟大人物进行亲密的接触,自己就会把他当成学习的楷模。因此,他选定了海·约翰,因为他很清楚自己将来也要做这样的人。
假如你对自己现在所有的一切都感到满意,你就不会产生改变当下状态的想法,如此一来,也就不会产生一种引导自己向前发展的动力。假如你仅仅满足于有了理想,并且只是把它作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难时的一种精神安慰,那么你很可能是生活的失败者。因为理想的用处就是与现实进行对比,从而把将来的可能性彰显出来。
然而,现实中的很多人都是对理想中的、虚幻的成就感到自满,因此,理想就成为他们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其实,我们在确立理想之后,还必须具备一种改变现状、不断靠近理想的冲动与激情。理想对一个人来说,既可以作为一种激励,又好像是一种挑衅,它将现在与将来的差别清楚地展现在你面前,并催促你尽最大的努力去改变现状。如果你只是凭空将自己想象成一个大人物,或者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已经是一个大人物了,那么你永远也不会有任何改变,也不可能取得任何进步。
那些聪明的人在刚起步的时候就会把路线画好,然后,按照预先画好的路线,从目前所处的位置出发,坚持不懈地努力,渐渐地接近自己所要到达的目标。实现目标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通常会树立许多小目标,并且用积极努力的态度去实现那些离自己最近的目标,因为小目标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每当实现一个小目标的时候,他们就会因为自己暂时取得的成就而兴趣盎然。在原地暂时休息一会儿后,又会鼓足勇气,继续朝第二个目标奋勇前进。
距离我们最远的目标,是人生最后的大目标,在最开始时,可能看不清楚。当然,最高的目标也是最模糊的,跟眼前的小目标比较起来,它确实遥远很多。
拿破仑曾说:“如果一个人连自己要往什么地方去都不知道的话,他是绝对不会走得很远的。”是的,人生就好像爬山一样,你必须在山脚下就确立起到达山巅的强烈愿望,否则你根本就不可能爬到山顶。
然而,生活中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只是在想象中设想着自己的愿望,只知道对自己处在山谷中的现状不满,却没有想过一步一步地攀登。当然,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到达山顶,只能永远地站在山谷中抱怨不满,或者望着山顶想象着自己已经置身于高山顶巅。所以,如果你想到达山顶,你所能做的就是:鼓足勇气,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上攀爬。
当然,如果你只是望着山顶,或者没有目标地胡乱攀爬,从来不管前面出现的是山崖还是岩石,那么你永远也不可能到达山顶。因此,你必须小心翼翼地走每一步。山顶是你最终的目的地,但山顶有时清晰可见,有时却又模糊不清。因此,不管是看得见还是看不见,你都必须明白,它毕竟是你最终的目标和奋斗的方向。但在登上山顶的过程中,你必须注意,如何绕过山崖,如何避免从绝壁滑下,如何越过石头,如何蹚过溪流,等等。
最终的目标就像指南针一样,能够让你不至于迷失方向。如何到达山顶,这就需要你脚踏实地的努力。
从解决眼前的问题中,获得胜利的感觉
现实中的很多人总是忽视眼前的问题,其实,彻底解决眼前的问题是成就大事业的前提,因为彻底解决眼前的一些问题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让你从中获得胜利的感觉。
相信大家都知道贝尔,可以说,每一个立志成材、下定决心开创一番大事业的人都非常羡慕他发明电话的伟大功绩。也许他们并不知道,贝尔并不是一开始就将发明电话作为自己毕生奋斗的目标。如果他真的将发明电话作为自己的理想,再着手去工作,那么他恐怕就不能获得成功了。贝尔之所以能够发明电话,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从一开始就向着另一个现实的目标努力。
贝尔最开始是一所聋哑学校的教员,并且娶了一位聋哑学生为妻。每当自己只能用手势与妻子沟通时,他的心里就特别难受。为了让妻子能够听见声音,贝尔一直试图发明一种用电的工具。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试验,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终于成功地发明了电话。
贝尔发明电话,这并不是一件偶然的事。假如他只是坐在屋子里幻想自己有一天能成为大发明家,只是停留在对目标的过分向往上,而忽略了自己的实际情况,那么他就会产生一种错觉,感觉自己离目标近了,从而产生一种自满的态度,却忘记了成就大事业的前提是需要用扎实的态度来面对眼前的工作。他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发明电话,是因为他能够研究并彻底解决眼前的问题。
罗尔得是波士顿大学商学院的教务长,他曾告诫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大学生身上似乎普遍存在一种不良思想,那就是为别的事务而分散精力,却忽视了眼前所要面对的问题。有许多青年人之所以会遭遇失败,是因为他们过于简单地看待了眼前的问题,总是以为这些事情不值得他们投入全部的精力。”
目前的现实要求我们不要被一个高远的理想和目标所蒙蔽。对一个人来说,虽然明白自己最终去哪里相当重要,但明白自己与那个目标之间存在多远的差距,也同样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还要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计划,然后再从现实出发,按照计划一步一步地朝着目标前进。
以什么样的速度前进,它并没有一般人想象的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要弄清楚自己现在所做的事,它是否对你达到最后的目标有利。那些卓越人士从一项工作换到另一项工作,并不是像蝴蝶那样从一朵花飞到另一朵花上那么简单。他们只有在觉得目前的工作已经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才会做出换工作的决定。他们不仅要看到某种情况所存在的发展可能性,还要看到这种情况可能存在的闭塞性。
我们都知道钢铁大王卡内基,如果他不是看到了另一种比较大的发展空间存在的可能性,也许他一辈子都会从事铁路工作。为了实现自己远大的梦想,卡内基毅然谢绝了宾夕法尼亚铁路管理局提升他为副总管的机会。当然,这并不是卡内基见异思迁,而是因为他怀有更为远大的理想。假如他继续留在宾夕法尼亚铁路管理局,那么他就不可能实现自己预期的目标。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你很可能会尝试着走好几条路,最终才能实现你梦寐以求的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你可能会换很多份工作,也时常需要对自己做出检讨,但是你必须清楚一点:你必须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之上深思熟虑,然后,再进行选择。千万不能因为逃避目前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而做出工作变动。
克利夫兰著名的银行家克劳斯在许多年前就有自己的远大理想——亲自掌管一家大银行。他后来虽然实现了这一远大理想,但是在实现这一理想之前,他曾经尝试着做了各种各样的工作,然后才慢慢地接近这个原定目标。
交易所的职员,木材公司的职员、收银员、折扣计算员、会计、财务主任、出纳员等工作都是克劳斯曾经所从事过的职业。他虽然经历了这些职业的变动,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要成为一个大银行家的理想。他在从事每一份工作时,都注意积累工作经验,然后利用自己的经验不断地接近自己的目标。
假如克劳斯像那些意志薄弱的青年那样,在经过许多变动和挫折之后,便意志消沉,那么他也许永远也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然而,克劳斯不但没有被挫折所打败,而且成功地利用自己积累的工作经验,帮助自己达到了最后目标。这真可谓是化腐朽为神奇。
克劳斯曾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一个人达到目的地的路径可以有很多条。有时候,在一个单位里学一些与本职工作有关的技能和经验,也许并没有什么错,但是,有时却需要变换思路……不过我认为,这就要求他必须清楚自己想要做什么,并且要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如果我跳槽仅仅就是为了每星期多得那几英镑的薪水,那么,我可能就会因为眼前的一点小利益而毁掉大好的前程,这对我来说没有任何好处……我换工作,因为我已经具备了某一方面的经验和能力,没有再学它的必要了。如果继续留在原来的工作岗位上,就是在浪费时间。”
目标是指导我们前进的指南针,就让它来引导你做出是否更换工作的决定,引导你应该把主要精力用在哪里,以及如何处置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但必须注意的是,目标应该作为一种指导行动的指南针,而不是一个固定不动的靶子。
虽然你一直努力地眺望前方,但是,当你实现一个目标后,如果你就产生急流勇退的想法,那么你永远也不会成为一个卓越人士,因为这样做的人,会过早地失去生命中的光辉火焰。从一方面来说,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干出一番事业,在于每天都有崭新的变化。如果只希望站在过去的光环之下,平静安逸地走完一生,这实在是一种消极、错误的想法。那些卓越人士不管曾经已经拥有了多么大的辉煌,他都要等到自己精疲力竭、气力将尽时才肯放手。
施瓦伯就是一个靠自己不断奋斗而取得成功的农家孩子。他长大后,做过多位总统的顾问,并且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元首成为好朋友。他曾说道:“人生的目的和终极目标应该是永无止境的追求。有一次,有人来问我,假如一个大商人赚了很多钱,这是否说明他已经达到人生的目的了呢?我回答说,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已经达到人生的目的,那就说明他还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商人,因为真正取得成就的人即使到了生命终结的那一刻,他也会永远保持着勇往直前的斗志。”
本章小结
1.不满足于现状是人类理想的驱动力。如果你总是不满足于现状,那么就会有更多的机会降落在你的头上,因为机会常常青睐那些不满足于现状的人。
2.如果你想树立远大的理想,那么就要大胆地发挥你的想象力,不断地超越想象中的自己。
3.想让自己获取不断前进的动力,就要想象自己站在最高的位置,以激励自己不断前进。
4.做大事先从小事做起。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就要从解决眼前的问题中获得胜利感。这样,才更有信心去实现远大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