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人生轨迹
768年,韩愈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他本该在锦衣玉食中长大,可惜出生不久母亲便去世了,三岁时父亲去世,十三岁时哥哥也撒手人寰,嫂嫂郑氏担负起了照顾全家的担子。韩愈的童年过得极为艰苦。
792年,韩愈第四次参加科举考试,终于考中进士。
韩愈是要当官了吗?
倒也没有那么快,进士虽然难考,但相对朝廷可供委派的有限的官职来说,仍然是狼多肉少,于是朝廷加高了门槛,设定了贡举和铨选这两道门槛,贡举通过,考取进士的人再通过铨选考试,才能获得进入官场的资格。韩愈接连三次参加铨选考试,都没有通过。
796年,韩愈由董晋推荐,出任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但他是因为考不上“公务员”才勉强去幕府工作,憋了一肚子气,一会儿嫌工作枯燥无味,一会儿嫌规矩太死板,抱怨个没完。
工作之余,他仍抽时间准备考试。
801年,韩愈可算是通过了吏部铨选考试,从此进入大唐“公务员”系统。
803年,韩愈升为监察御史,在京城任职。当时关中大旱,老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急切地需要朝廷来赈灾。京兆府府尹(相当于首都市长)李实为了哄德宗高兴,隐瞒了灾情,谎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德宗本打算免了百姓的赋税,听他一通说,以为情况还可以,决定照旧收税。耿直的韩愈气得直接找皇帝告状,没想到李实反咬一口,韩愈被贬到四千里之外的连州阳山县(今广东清远市中部)当县令。
此后几年,韩愈多次被召回京城,又多次被贬谪到地方当官。在文学上他已负有盛名,“粉丝”众多,老百姓为了表示对他的喜爱,纷纷给孩子起名为“韩”,张韩、李韩、王韩……但韩愈的为官之路却极为坎坷。
817年,在宰相裴度的统领下,将军李愬活捉叛将,淮西之乱得以平定。唐宪宗很高兴,让韩愈来记述这件事。韩愈写了一篇碑文,唐宪宗读完表示满意,命人刻在石碑上。谁知李愬有个叫石孝忠的下属不乐意了,他认为韩愈把功劳都归在裴度头上,李将军岂不是白忙活了?石孝忠用一根长绳子把石碑拉倒了,当官吏来抓他时,他又在反抗中杀了一名吏卒。
这件事闹得太大,唐宪宗心里存了疙瘩,他找人重写碑文。这下韩愈不爽了,他堂堂一个文学大师,稿子居然被弃用,这不是奇耻大辱吗?宪宗嫌他写文章不知分寸,他嫌宪宗没好好审查——你怎么不早说我这文章有问题,出了事就全赖我?
两人的关系出现了裂缝。
819年,唐宪宗派使者迎接佛骨,希望佛祖保佑大唐国泰民安,而韩愈笃信儒家,反对佛教,他认为寺庙占据了太多资源,尼姑、和尚不用交税,佛教队伍如果壮大起来,大唐收入就会减少。两人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国家好,只是因为之前碑文的事,韩愈心里仍然有气,上书时言辞尖锐,说信佛的皇帝全部活不长,都没有好下场!宪宗气得肝儿颤,大叫要处死韩愈,被裴度等人死死拦住,最后把韩愈贬到潮州(今广东潮州)。
韩愈在潮州只待了一年,便被调去袁州(今江西宜春)当刺史。他在潮州办了很多好事,带领百姓驱赶了江中的鳄鱼,释放了被迫卖身的奴婢,又兴办学校,推广儒家教育,把中原文化带到了潮州这个偏远之地。
老百姓非常尊敬他,把这里的江起名为韩江,山起名为韩山,还建起了韩文公祠,有人说“一片江山尽姓韩”。
820年冬季,韩愈回到了京城,823年担任了几天京兆尹,就又被免职了,改任兵部侍郎。他在哪个位置都待不长,不停地变动,不停地奔波,一生中无数次地奔赴京城,又无数次地被派遣到地方,唯一不变的是他的道统思想、他用儒家理念治天下的政治理想。
824年十二月,韩愈在长安的家中去世。他创作的诗歌、散文是中华文化的珍贵财富,而他发起的古文运动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