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农户迁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2 宏观劳动力迁移理论

宏观劳动力迁移理论主要引入部门结构、劳动生产率、比较利益等来研究劳动力迁移问题(王志浩,2007)。[80]如配第、李嘉图、斯密、克拉克、刘易斯和乔根森的研究等。常用的模型主要有收入分配效应模型、资源流动模型、距离理论模型等(索维,1983)。[81]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现代工业部门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和农村传统农业部门间的收入差距,即“支付维持生活的最低工资就可以获得无限的劳动供给”。“迁移劳动力工资是维持基本生活需求的最低工资,农村劳动力迁移城市呈无限供给的状态”(何力武、罗瑞芳,2010)。[82]迁移将持续到农业剩余劳动力全部被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变为有限供给的拐点,即“刘易斯拐点”。

动态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研究了农业发展和工业增长的动态关系。Fei和Ranis(1961)解释了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协同发展的状态。他们研究认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的条件是由农业生产率提高引发的农产品供给过剩。[83]农业部门完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转变,使农业部门、现代工业部门工资都取决于边际生产力(何力武、罗瑞芳,2010)。[84]

劳动力迁移结构理论从人口内生变化和消费结构角度说明了劳动力迁移的动因(Jorgenson,1961)。[85]乔根森模型在资本积累上升和技术进步水平提高、技术进步中性条件下,说明了农业经济发展和市场对劳动力迁移的影响(杨英强,2008;张清泉,2008)。[86]

人口迁移推拉理论认为,人口自由流动产生的人口迁移动因是改善生活状态。迁入地区能够改善生活条件的动因为“拉力”,迁出地区生活条件无法改善的动因是“推力”(李强,2003)。[87]

人口迁移的一般均衡模型可以描述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的关系及变迁问题(Daveri和Faini,1999)。[88]有代表性的研究如人口迁移7条规律等(Ravenstein,1985)。[89]

宏观劳动力迁移理论说明了经济发展、经济结构变动、资源流动对劳动力迁移的影响,从劳动力或社会经济视角分析劳动力迁移问题,有助于解释劳动力迁移的宏观动因和外在作用。但关于劳动力迁移的宏观研究直接涉及农业劳动力个体、农业家庭迁移决策过程,影响因素研究较少(周明,201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