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迁移与高等教育慕课教学策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要给学习者灌输解决固定问题的技能,而是要点燃学习者举一反三的智慧,启发他们形成解决复杂问题和新问题的认知迁移能力。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一个人常常会遇到与以往学习不同的新问题,他不能简单地复制知识并投射到新问题和新情境中,而必须在储备必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

迁移研究一直是教育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21世纪以来的两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与《剑桥学习科学手册》都阐述了迁移问题及促进学习者迁移的意义所在,指出迁移的实质是灵活运用知识,帮助学生解决新问题,为未来的新学习做准备。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资深教授戴维·珀金斯(David N.Perkins)在《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一书中指出,真正的学习是如何让值得学习的知识在生活中融会贯通,这样的面向未来的学习和教学才是有价值的。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知识迁移能力是人工智能时代重要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世界范围内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升级创新在将人类带入人工智能和数字知识新时代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到未来劳动力市场对人才能力的重新定义。《科学》杂志曾预测,到2045年,全球平均会有一半的劳动岗位被人工智能技术替代。人工智能时代促使我们对“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进行新的思考。如果教育仅仅是用来传授知识、应付考试,那么这样培养出的人大部分会被智能机器人取代。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的最大改变,在于其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让我们重新定义人的价值、重新判断知识的价值、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2020年12月,《光明日报》刊登的文章《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怎么变》指出,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人工智能、数字革命给每个国家和社会带来的变革,创造力是未来教育的核心,而所谓掌握知识,重在寻求意义和促进理解,尤其是要学会迁移。可迁移能力是指学生个体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新情境或新环境,以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来的素养和能力。它包含对新情境的感知和处理能力,已有知识、技能与新情境的衔接能力,对新问题的认知、反思与解决能力等内容,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表征。在人工智能时代,知识的价值已经发生了变化:对于每个个体而言,我们知道什么、我们所知道的那些知识已不再有价值,因为这些知识可以随时通过互联网被查阅到。知识价值的变化,引发了人的价值的变化: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机械记忆知识的任务交给了机器,人的能动性和迁移能力将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真正稀缺的东西。这要求教育不仅仅要关注学生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还要关注学生的可迁移能力的养成。

当前,慕课及在线教育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在线学习的普及使得快餐式学习、碎片化学习更为普遍。黄荣怀等在《网上学习:学习真的发生了吗?》中指出,“许多网上的学习并没有真的发生。即使发生了,也只是表面的学习,而没有深层次的学习”。如何提升在线学习的效果,帮助学习者实现面向问题解决能力的知识迁移,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问题。慕课起源于世界著名的高等学校,它以大规模在线课程的形态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各个校园资源连接共享,使名校、名师、名课不再局限于传统单一的教学范围,这种在线课程突破了时空限制,较完整地实现了课堂教学的网络化,为优质教育资源的传播提供了良好平台,使得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学子都有机会学习知名大学、知名专家开设的课程,并有机会获取喜欢的课程的结业证书,甚至获得知名大学的学分。慕课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具体体现,已经成为世界网络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慕课教学设计面临的重要挑战在于,如何通过教学设计来更好地促进学习者的知识迁移,帮助学习者更加有效地用所学知识解决或改进新情境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从而实现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目标。探究致力于知识迁移的慕课在线学习的有效策略,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具体来看,为什么要研究促进慕课中的知识迁移的策略?可从慕课的现实问题、慕课发展阶段、教育信息化发展、学习本质四个方面来考察。

(1)从现实问题来看:慕课中促进知识迁移的教学设计存在不足

慕课发展到今天,数量喷薄增长的同时带来的是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特别是慕课的教学设计呈现明显不足。王树新在中国慕课大会上指出,目前的很多慕课是为老师设计的,不是为学生设计的,学生的体验感并没有体现出来。慕课与教学需求之间还有很大的差异。赵馨蕊指出,慕课在教学目标达成度、教学内容适切性、评价与反馈贴切度方面都存在不足。传统课堂的照搬照抄势必无法跟上网络学习的步伐,课程团队应在课程设计上下功夫,把握学生的学习规律。韩锡斌、程璐楠、程建钢对慕课进行了教育学视角分析与设计,指出慕课教学设计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当前慕课存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单一化、教学方法较为传统、师生交互缺失等设计问题”。刘世清、李娜研究了成功慕课的基本条件与应对策略,指出“良好的教学设计才是吸引学习者的关键因素”,当前慕课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是,“缺乏合适的理论指导,尤其是缺乏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这是非常让人担忧的。约翰·巴格利在对慕课热潮反思中提到,霍尔顿指出,没有一家慕课运营商雇用过曾接受教学设计、学习科学、教育技术、课程设计方面培训的人员,或者其他教学专家来帮助他们进行课程设计,而是雇用了一大批程序员和教师,抱着各种目的参与到这场开放教育实验中。李艳红认为,基于知识地图的整体思维设计开发慕课课程,更能使慕课学习者获得清晰的知识结构以及明确的学习方向,但现行慕课中许多知识的呈现过于碎片化。刘伟、戚万学、宋守君在对知识迁移的深度学习探究中指出,互联网学习对知识迁移存在阻隔,表现在互联网学习的碎片化、师生交互虚拟化、学习缺乏共时性、学习浅层化。教育时间的碎片化使发生深度学习的机会和时机越来越少。师生交互的虚拟化、教与学的时空分离,交互的结果往往是不完整、不真实的,既不能给学习者切实的成功感和满足感,也会大大降低深度学习发生的可能性。没有经过良好设计的在线学习很容易让学习者对内容一目十行或略过思考过程直奔答案,从而丧失了主动探寻知识、构建知识体系的机会。这种浅层化和快餐化的学习,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心理和思维方式,使学习者不能沉下心来研读所接触的内容、无法深入思考相关问题,自然也就难以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力,更谈不上知识的实质性迁移应用。许欢在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理念演化研究中指出,慕课在评价设计上存在重“量”不重“质”的问题,很多学习者为了获得加分而在学习论坛发帖或跟帖,论坛讨论区的实际讨论质量并不高,这反而使得真正有效的问题被其他大量的“水帖”淹没,导致慕课的交互性体验不佳。本书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上,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为课程题目搜索,共有98门慕课。其中,国家精品课程14门、普通课程84门。根据其选课率、课程评分及评论区评论,横向对比这98门同一教学内容的慕课,会发现其中的教学设计质量和教学效果差异巨大。

通过对文献研究和对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等主流慕课平台上课程的研究分析,当前慕课在教学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设计理念方面。大量的慕课教学设计注重对知识的“传输、传递、传播”,教学过程主要还是单向的、一维的,对学生的“学”关注不够。当前慕课设计对学习者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习情境设计、学习过程设计、活动设计及评价反馈等核心环节的重视仍存在不足。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慕课在设计制作时站在教师“教”的立场,而不是以学生学习为出发点,缺乏真实问题情境设计和教学活动设计等。有的慕课教学设计还简单套用线下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而不是结合互联网教育特点和慕课的结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环节设计。

二是在内容呈现方面。录像搬家现象较为普遍,教学视频含金量不够高,没有结合网络的多媒体非线性等特点对知识呈现进行优化改造;存在传统化讲解知识、创设情境不够的问题,慕课视频与游戏化、虚拟仿真整合的设计仍不多见;在知识碎片化呈现的背景下,对知识点的组织还不够合理,如有的知识点的颗粒度划分过粗或过细,没有合理承接先前知识,也没有注意引出后续知识点,相对而言呈现出知识孤岛态势,没有实现一门课程知识点的有效衔接。此外,对知识的精细加工不够,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认知的理论作用,充分利用信息手段促进知识加工的内在过程等,在师生分离情境下,容易使学习者停留在浏览、知晓的肤浅学习层面。

三是在交互设计方面。教育交互还存在明显不足,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同步交互与深度交互尚有欠缺。虽然慕课设有论坛区和答疑区,但实质性交互比较简单,交互设计与教育服务还不能满足慕课学习者的要求,多数课程的线上辅导教师数量明显不足。在慕课的嵌入式交互中,还存在及时练习和反馈不够、适时提问不够、对学生的奖励不及时、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总体来看,当前的慕课中更注重知识传授,对于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关注较少,对于如何促进知识应用、提升迁移能力的教学策略设计存在欠缺,慕课中促进知识迁移的教学策略研究亟待提升。

(2)从慕课发展阶段来看:慕课已经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提升

2005年,加拿大曼尼托罗大学出现了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雏形。2012年被《纽约时报》命名为“慕课元年”,在这一年,世界范围内的慕课浪潮席卷而来,全球教育界纷纷加入慕课平台。自2013年,我国启动并不断加强慕课建设,逐步形成了“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建设模式,积累了丰富的慕课建设经验与课程资源。

2020年12月,首届世界慕课大会指出,经过8年的发展实践,中国慕课数量和学习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此时,我国上线慕课数量超过3.4万门,已经建立起覆盖所有专业门类的慕课体系。2022年12月,在第三届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上,教育部指出,慕课发展十年来,中国在线教育日新月异,中国慕课数量已经达到6.19万门,注册用户超过3.7亿人。十年间,慕课数量增加了上万倍,注册用户增加了上百万倍。以慕课为牵引,中国推动高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全国高校掀起了一场学习革命,正在改变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校的管和教育的形态。特别是2022年中国教育部启动实施了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利用丰富的慕课资源,建设上线了全球最大的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提高质量、推进公平、改进方法、变革模式、深化合作的关键抓手。

在慕课全球发展的征途中,中国后来居上,跑出了慕课的“中国速度”,再出发,中国慕课怎么走?在后疫情时代,我们更要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在慕课发展的转型阶段,促进中国慕课从数量的迅猛扩张转向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中国慕课大会指出,慕课的进一步发展,关键在于提高质量、推进公平,中国慕课坚持有质量的公平和有公平的质量的教育原则,要让优质教学资源惠及大学围墙内外的每一位学生。当前,慕课已经从规模扩张走到了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阶段。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慕课配套制度建设,为慕课高质量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先后发布《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高等学校慕课建设与应用指南》《慕课建设与应用指南》等制度规范,激励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改革与创新,强化在线学习过程和多元考核评价的质量要求,有力保障了慕课健康发展,为高质量慕课建设提供了框架标准。教育部提出中国慕课坚持集中最好的大学、最好的团队、最好的教师的建设原则,旨在打造慕课中的“金课”。《中国慕课行动宣言》的结束语是:来上我的课,我是中国慕课!来上我的课,我是中国金课!

要打造慕课中的金课,迫切需要促进慕课的规范化、标准化、内涵提升;迫切需要面向深度学习,提升迁移水平,提高学习质量;迫切需要面向学习者,从学生的学习本质出发开展慕课深层次的教学设计、内容设计、教学策略研究。

(3)从教育信息化发展来看:高质量慕课建设成为必然要求

我国历来从战略上重视信息技术发展及其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近20年来先后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政策,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利用信息技术,以在线开放课程为重要载体,多方位、多角度创新高等教育形式,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取得重大进展。自21世纪以来,根据教育部颁布的相关文件时间节点,可以将我国在线教育课程发展阶段划分为三个时期:精品课程时期(2003—2011年)、精品开放课程时期(2011—2015年)和在线开放课程时期(2015年至今)。从关键节点看,其与世界在线高等教育课程的发展节奏基本保持一致。自2015年以来,国家更是出台了一系列信息化文件,大幅提升了信息化教育的地位、作用与战略要求。新冠疫情的暴发,推动了我国在线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更加快了我国在线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步伐,越发凸显了在线教育的重要性,发展高质量的信息化教育,已经成为国之大计。

2015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指出,建设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以下简称慕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更是加快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一招。

2016年,国务院先后印发《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和《“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

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发布,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推动教育理念的更新、模式变革和体系的重构。

2019年2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发布,提出建设智能化的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的教学管理和服务平台,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推进教育治理方式的变革,加快形成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与检测体系,推进感觉的精准化和决策的科学化。

2019年4月9—10日,中国慕课大会召开,教育部发布《中国慕课行动宣言》,以“质量为王、公平为要、学生中心、教师主体、开放共享、合作共赢”总结中国慕课建设的重要经验,并对下一步发展提出了“中国标准”。

2020年,在中国召开的首届世界慕课大会发布了《慕课发展北京宣言》。会议指出,在全球教育创新的实践中,慕课正在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变革的重要引擎,不仅助力中国高校成功应对了疫情危机,而且为今后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高质量教育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

2021年12月、2020年12月,第二届、第三届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在北京相继召开,指出大学应该积极推动高等教育机构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创新的模式理念以及先进的信息技术,共同推动实现更加普惠的高质量教育。应当采用在线教育与融合式教育方式,推动更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成为公共产品,促进教育公平。要深化技术应用,重塑高等教育形态,要完善标准规范,推动在线教育创新健康发展,扩大开放合作,构建全球教育共同体。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为高等教育确立了发展蓝图和目标。面向未来,中国慕课发展愿景也提出要进一步融合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创新慕课学习内容、模式和方法,开辟慕课未来发展新境界。作为在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慕课不仅要在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征途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且作为以高校为主体开发的在线教育形式,还应承担起在线教育的质量担当。

(4)从学习本质来看:技术是手段,学习内在过程是核心,迁移是目标

在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历次教育技术的革新最终都会带来一个问题和质疑,就是归结到“技术到底能否改变教育?”这一深层次问题。无论应用何种技术(纸质印刷品、幻灯片、早期计算机、PPT、互联网、网络课程),最终发生学习的是“人”,人的大脑、心理、认知结构发生了变化,真正的学习才会发生,外在技术只是媒介。

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最终会归结到“人究竟是怎么学习的,怎样才能促进有效的学习”这一根本性问题。学习心理学对于人的学习过程进行了几百年的探究,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再到学习科学,不断探究学习过程的本质,挖掘深度学习和有效学习的内涵,逐步揭示了学习这一过程的内在机制。无论外在技术如何变化,最终都要通过人脑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发挥作用,技术的实质只是工具。人脑有加工知识的自身规律,技术所不能取代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所在。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只有面向学习本质,从人类学习过程的内在机制出发,结合相应技术手段的特点和优势,设计能够促进学习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和学习活动,才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使学习者真正受益。学习的目的在于实现迁移,即将学校学习的知识迁移到家庭、迁移到工作中。迁移是学习的高阶目标,是学习科学关注的重要内容,也是有效学习的一个标志。

总之,从慕课面临的现实问题、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迫切需求、网络教育的学习本质反思等方面来看,研究和改进慕课中促进知识迁移的水平都是亟待破解的问题。学习迁移有其自身的内在机制和规律,“为迁移而教”不仅应当体现在传统课堂中,更应当体现在受众广泛的在线教育中,应当循着迁移产生的过程和内在机制,对其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促进知识迁移的产生,切实提升慕课学习者的知识迁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