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创业的内涵与外延
对于“创业”一词的概念,国内外的学术和工业界都有很多的讨论,本书在这里直接引用南京财经大学教授李时椿的总结[3],即“创业”本义是“创立基业”“创建功业”。《辞海》中对“创业”的解释就是“创立基业”。《孟子·梁惠王下》中有“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把创建功业与一脉相承、流传后世联系起来。《现代汉语成语辞典》中对“业”有如下解释:学业、业务、工作;专业、就业、转业、事业;财产、家业等。可见,“业”的内涵极为丰富。
在英文中“创业”有两种表述方式,一是venture,二是entrepreneurship。venture的最初含义是“冒险”,但在企业创业领域,它的实际意义并不是单纯的“冒险”,而是被赋予了“冒险创建企业”,即“创业”这一新的特定内涵。venture用于表示动词“创业”,主要是在20世纪创业活动蓬勃兴起以后。venture比entrepreneurship更能揭示“创建企业”这一动态过程。在现代企业创业领域,用venture来指“创业”的情况正在呈增长态势。entrepreneurship则主要用于表示静态的“创业状态”或“创业活动”,是从“企业家”和“创业者”的角度来理解“创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企业兴衰更替的加速,“创业活动”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entrepreneurship逐步被赋予“企业家活动”这一新的内涵。例如,John G. Burch在1986年就已经将“创业”定义为“创建企业的活动”。
在国内,将entrepreneurship译为“创业”“创业化”“创业型”和“创业活动”可能更合适,而entrepreneur可译为“创业者”。本书将统一使用entrepreneurship这个概念,即创业指创办一个企业,以便限制范围,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一谈到创业,可能大家都会想到马化腾等国内著名的创业者,或者埃隆·马斯克、马克·扎克伯格、布莱恩·切斯基等世界知名的创业者。然而创业是一件非常艰辛和困难的事情,但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往往存在典型的幸存者偏差。
所谓的幸存者偏差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是指人们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到的各种信息,一般只是经过某种筛选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信息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下面是一个经典的例子。二战期间,盟军需要在有限的预算下通过增加有限的重量加强对战机的防护。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的飞机,按照统计学的原理,发现弹痕多分布于飞机两翼、尾翼和机体中段。正要准备加固这些地方的装甲时,统计学家亚伯拉罕·瓦尔德(Abraham Wald)却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特别是没有弹痕的部位,如驾驶舱、油箱、发动机等,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根本没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4]。事实证明,瓦尔德是正确的。
放到创业这个环境里,大多数人记住的都是成功创业者的名字,而很少关注创业失败的情况。
本节只对创业的外延做最简单的概述,比如,创建一家企业或者公司,然后,公司能维持下去,而对于具体事例的介绍可参见后面的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