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以重庆市长寿区为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绪论

第一节 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概念

本节将深入探讨高质量发展及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理念。其中,高质量发展注重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而农业高质量发展则在此基础上,专注于提升农业生产力、优化农产品结构,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繁荣。

一、高质量发展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新表述,同时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此时我国的相关研究还停留在探索阶段和丰富阶段。早前,国外学者已对高质量发展提出定义。Montfort(2013)和Alberto等(2010)将“高质量发展”定义为强劲、稳定、可持续、提高生产率并带来社会满意的结果,如提高生活水平,特别是在减少贫困方面。之后,我国学者也提出了对“高质量发展”概念的看法。立足于发展的状态和结果,王锋等(2023)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基于减少生产要素的投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强调社会效益。余泳泽等(2021)认为,高质量发展是要打造一个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的产业体系,集实体经济、科技等各种资源于一体,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节奏。金碚(2018)认为,高质量发展应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需求为核心,通过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结构和状态来实现。这一理念以新发展观为指导,注重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旨在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质量。赵剑波等(2019)从产业角度对高质量发展下定义,提出高质量发展是指壮大产业的发展规模、优化产业的内外部结构、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产品的质量效益。从理论出发,部分学者认为,高质量发展源于马克思主义。吕守军等(2019)认为,高质量发展应围绕“使用价值”这一核心,通过持续改进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体的整体价值,为人民构建更优质、更美好的生活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这种发展应确保社会中的每个群体都能获得全面的发展机会,从而与新发展理念达成统一。高培勇等(2019)认为,高质量发展是遵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要求,是产业发展周期的一种状态,由人力资源、社会制度提供发展动力,目的是打造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实现经济发展的规模报酬。虽然学者们没有对高质量发展形成统一的定义,但也基本形成了统一的认识。学者们普遍认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这不仅需要在宏观层面上协调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多方面的发展,还需要在微观层面上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人们不断升级和多样化的需求。

二、农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学术界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挑战及优化策略从不同视角进行了深入分析,对该主题的理论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者们结合新发展理念来阐释高质量发展的含义,更加突出了新发展理念下的新要求,也进一步揭示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具体而言,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容特点可以依据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来理解。其中,创新是推动其发展的核心动力,协调是其稳健发展的内在需求,绿色是其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开放是其全面进步的重要趋势,而共享则体现了全体成员共同发展的本质。

创新是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农业科技进步作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致力于实现从农业生产到技术的根本转变,提升农业创新基础、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通过对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促进农业增值,进而助推农业实现高质量、快速发展。协调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内在协调体现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程度,既要求产业结构的协调优化,也要求改进粮食结构、巩固农业功能,以助力农业实现高质量、快速发展。绿色是农业高质量发展全过程的必然要求。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必须强调绿色发展,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强化农业环境保护。因此,要将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以促进农业实现高质量、快速发展。开放是农业高质量发展顺应时代趋势的必然选择。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应对全球资源流通和升级的挑战,要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更加优化农业的外贸水平和投资结构。共享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农业高质量发展以农民为中心,致力于提高农民收入和支持农民维护权益及基本保障,通过信息技术共享、利益共享等机制,巩固提升农业发展能力和水平,确保农民共享农业发展成果。

农业不仅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必需且有价值的产品,还支撑着其他部门的生产活动,它贯穿着农业产业链的所有环节,并与社会人文紧密相连。作为一个由资源、环境等多个要素相互耦合和协调发展的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在长期作用下推动了农业的显著进步。随着农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农业高质量发展成了新的追求。在这一阶段,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持续提高,广大消费者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为满足这些需求,农业生产必须经历效率与动力的深刻变革,持续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以提高生产效率、确保生态稳定、维护良好环境、保障产品质量,并实现产能的持续增长。同时,农业高质量发展还意味着三产(农业、工业、服务业)融合将达到新的高度,形成更加紧密和高效的产业链条。这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提升农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加丰富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综上所述,本书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定义概括为秉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核心的新发展理念,强调质量的首要地位,并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线。这一理念要求有效统一农业技术创新、农业结构协调、农业环境绿色化、农业发展开放化、农业成果共享化等多个方面。在此过程中,注重质量提升、效率改进和动力变革,旨在提高农民的生活满意度,并不断满足人们对农业多样化的需求。这种发展方式将推动农业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益、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

第二节 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特征

本节分析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五个:①较高的市场化、品牌化水平;②较高的特产化、融合化水平;③较高的精确化、智能化水平;④较高的生态化、绿色化水平;⑤较高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

一、较高的市场化、品牌化水平

农业的首要任务是供应农产品,因此高质量发展必须优先保证所产出的农产品具有高品质。为了响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不断增长的需要,尤其是农产品消费日益小型化、特产化、精致化和功能化的趋势,我们必须紧密跟随市场需求的变化来组织并规划生产。在确保完成国家粮食安全和口粮自给等核心任务的基础上,农业高质量发展应进一步聚焦于提升农产品质量和打造知名品牌。这需要我们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全面引入市场化轨道,并着重利用市场需求来推动农业产业的转型和升级产品功能,不断提高特色优质农产品的包装水准、产品形象、品牌影响力和市场营销能力。这样的策略,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能实现生产者与消费者“双赢”的局面。

二、较高的特产化、融合化水平

农业高质量发展应当顺应产业发展规律及产业之间相互融合渗透的趋势,采取“以特取胜”“以特增值”的策略来推动产业实现高效益发展。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应避免盲目追求规模或千篇一律的做法,而是要充分考虑并利用各地农村的资源优势和区位特点;结合当地的自然风貌、田园景观、传统工艺和乡土文化等独特元素,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发展具有差异化的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从而培育出竞争优势。为了全面提升农业的特产化水平,相关部门需要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促进农业与生态、文化、旅游等产业的深度融合。这将有助于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转型升级,扩大与农业相关的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农村的新兴产业和新业态。通过这些举措,农业的多功能性将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从而为农民提供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总的来说,农业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共同推动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全面发展和繁荣。

三、较高的精确化、智能化水平

高水平的物质装备条件以及科技赋能与知识增效已经成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字科技的迅猛发展,农业数字技术、智能生产管理以及精准质量溯源等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21世纪以来,随着数字化、智能化的改造升级,智慧农业等创新技术已经成功运用到我国农业机械(以下简称“农机”)装备,遥感、遥测、遥控等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也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为了进一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我国需要研发更好的物质装备和创新更先进的技术,大力发展精确农业、智慧农业,将打造未来农场和未来乡村作为未来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通过上述努力,农业生产差异化、产品多元化与机械作业精确化的有机统一将成为现实,将构建起立体式、科学化的数字农业与数字乡村发展格局。这不仅会对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带来积极影响,农民的生活也将更加美好,乡村也会更加繁荣,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较高的生态化、绿色化水平

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全面绿色转型的大背景下,优美的生态环境不仅是农业农村的宝贵财富,更是其持续发展的核心优势。因此,农业高质量发展应以绿色发展为基础,更加注重低碳循环发展的实践,以确保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为此,我国需要严格执行环境准入标准,加大生产过程的监管力度,并明确落实相关主体责任。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我国必须统筹规划并落实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小流域综合治理、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秸秆的综合利用与还田、深松整地、绿色种养循环农业的试点示范以及保护性耕作等。通过这些措施的有效整合与实施,我国能够确保资源的集中利用和力量汇聚,从而持续增加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农产品的生态化转型和乡村生态资源的产品化进程。此外,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为此,我国需要显著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并通过集成推广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等绿色农业技术和产品,不断优化农产品的品种结构和品质,这将有助于提升农业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同时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这些努力将共同提升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未来的繁荣奠定坚实基础。

五、较高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

农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依赖于具备高素质的农民。鉴于当前农业从业者普遍呈现的高龄化与女性化趋势,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显得尤为重要。为此,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训,提升其文化素养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进而构建一支既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农业经营者队伍。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规模化、法人化的经营模式将逐渐成为主导。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又称“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发挥重要的组织作用,引领农业生产向现代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同时,小农户也将通过接受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与现代农业体系实现更加紧密的结合。随着土地、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的集约化投入,农业的专业化水平将得到持续提升。这不仅有助于我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还将为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和保障。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仅大力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还为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主要矛盾。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对发展形成了新的认识和判断,即物质文化产品的供给应更加注重质量,而不只是数量。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不仅局限于经济领域,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正坚定走向高质量发展道路。为了深入理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并总结其发展内涵,我们需要系统地梳理关于高质量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并为未来的政策制定及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一、国内研究现状

(一)关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

柯炳生(2018)认为,农业发展质量主要包含产品质量、生态质量、结构质量等方面,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及目标就是要实现产品好(产品品质好、产品安全性好)、生态好(解决过度垦殖问题、过度投入问题、农业废弃物处理问题)、结构好(产品结构好、区域结构好、要素结构好、组织结构好、贸易结构好),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就是实现农业的全面现代化和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辛岭等(2019)分析了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并从发展状态(绿色)、产品供给(提质增效)、生产模式(规模化)、发展布局(多元化)四个层面构建了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武甲斐(2019)在明晰太原市农业区位条件的基础上构建了农业投入与产出指标来评价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许世卫(2019)认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目标选择,它体现了新阶段各地区在推动农业生产高效化、施策管理科学化以及服务拓展精准化方面的重要本质和要求。夏青(2019)认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也绝不是对现有发展路径的小修小补,应该是推动农业来一场质量革命。许世卫(2019)指出,农业高质量发展应以绿色、低碳为内涵,是当代农业的本质体现。程士国、普友少和朱冬青(2020)认为,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技术进步、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三者良性互动。汪晓文、李明和胡云龙(2020)认为,新时代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须以产业融合为引领,以绿色发展为底色,以市场导向为方向,以开放合作为推力,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多措并举整体推进。由此可见,农业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因素综合发力。

(二)关于农业高质量发展面临困境的研究

尽管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这一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这些困境主要涉及农业本身、产业融合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对于农业本身而言,其长期受到传统发展观念和发展历史的制约。薛红(2018)指出,农业产业化存在小规模经营、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以及市场质量监管力度不够大等问题。李春顶(2019)也认为,我国农业生产一直存在“小而散”的落后现象,导致中低端农产品过剩,而中高端农产品供给不足。此外,杜国明(2020)等人还指出农业经营方式存在粗放且单一、农业生产模式老旧以及农业生产效率偏低等问题。在产业融合发展方面,潘建成(2018)认为,我国农村产业发展面临着产业融合问题,这制约了我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他指出,面对中高档农产品、绿色安全农产品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传统的经营管理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对农产品品质的要求。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钟钰(2018)指出,我国的农业资源要素被过度开发以及对农业投资增长不明显等问题都会对农业高质量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阻碍。王忠海(2018)则认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要解决好“量”和“质”的均衡问题。在生态环境方面,翟正国(2021)认为,农业经济发展的稳定与否不仅直接影响着我国农民生活质量的高低,还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能否得以解决。刘文静和付传雄(2022)认为,我国农村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因素,特别集中在科技、劳动力、土地、生态等方面;若要实现可持续、健康的发展,我国农村地区就应当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推行绿色低碳循环经济,这也是缓解资源压力,实现环境友好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樊祖洪等(2022)以典型的喀斯特生态脆弱区贵州省为例,基于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发展数据,构建了农业生态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表明,我国农业地区应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优化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高水平协调发展。韩晓佳等(2021)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视角,尝试测度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生态潜力,发现生态脆弱区抗干扰能力较弱,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生态潜力受服务价值与资源开发过程影响。综上所述,在新发展阶段,农业经济发展要向生态经济方向转型升级,科学、有效地满足农村区域内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需求,通过经济的高水平发展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农业生态经济发展则更加注重绿色化、低碳化发展模式,能够有效增强区域生态化绿色农产品供给能力,推动农村地区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农业生态经济的发展,能够有效保障我国农业的安全与稳定,推动我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实现提质增效。

(三)关于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的研究

寇建平(2018)提出,要严控生产地的环境质量、将生产过程进行严格的标准化、加强农业生产后废弃物的回收以及综合化利用,着力在生产、经营、监督和服务指导等方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高质量快速发展。姜松和喻卓(2019)指出,农业价值链是信息、技术、产品、资金等要素相互协同提升的综合体,实现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重塑农业价值链,农业生产要素、优势资源、先进技术的介入可以显著提升高附加值和农业发展效益,形成品牌效应并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刘明月和汪三贵(2020)认为,脱贫攻坚中的产业扶贫重在发展特色产业,而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兴旺重在高质量、高品质发展,关注长期高质量发展;产业兴旺是产业扶贫的升级版,相关部门要借助现代农业的发展来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业产业链来实现产业升级,丰富农户增收渠道,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芦千文(2020)指出,“十四五”时期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关注关键性、基础性、引领性领域的发展,要切实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具体来说,就是要突出重点产业聚焦、产业集群成链,培育新业态、发展新模式、拓展新功能,发展以“互联网+农业”为代表的智慧农业、以“文化+农业”为代表的农业文创产业、以“旅游+农业”为代表的农业观光休闲产业、以“健康+农业”为代表的康养农业。王兴国和曲海燕(2020)指出,区别于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加要素投入的传统农业发展路径,科技创新将信息、技术、知识等要素应用于农业生产全产业链,通过质量、效益、绿色导向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想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其关键就在于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总的来看,由于农业高质量发展于党的十九大被首次提出后,与其相关的研究才逐渐展开,相关文献不是太多。现有关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特点、发展困境、实施路径等方面,研究视角丰富多样,但是也存在整体研究相对薄弱、研究视角有待拓展、理论深度有待深化等不足。“农业高质量发展”这一概念尚未有明确的界定,学者们仅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对其进行了初步的定义。这表明,未来对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我们仍需要深入探讨其内涵,以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这一概念。此外,农业高质量发展与具体某地相结合来进行研究的文献也不多,这也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可能。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在研究相关问题时,通常不直接使用“农业高质量发展”这一表述,而是主要围绕“agricultural theory”(农业理论)、“farmers angle”(农民视角)以及“agri-food safety”(农产品安全)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尽管表述方式有所不同,但其研究的目的和内涵大体上是一致的。总体来看,国外学者对这些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在基础相关理论研究方面,卡马耶夫(1977)在《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一书中对经济增长理论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他指出,经济增长不仅关乎各种资源和因素在创造产品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不只是产量的增加,其质量方面也同样重要。因此,在经济增长的内涵中,除了包括生产资源的增加和产出量的提升外,还应包括生产资料利用率的提高、产品质量的改善以及消费品消费效应的提升等方面。关于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卡马耶夫认为,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经济发展则是经济增长的结果。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完全分开的关系状况已经发生了改变。在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两者逐渐趋于融合,相互依存,共同推动经济社会的进步。

从生产力和标准化的角度来看,技术因素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显著。21世纪以来,国外在农业技术和农业相关领域的理论和成果不断涌现。Mwangi和Kariuki(2015)强调,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能够显著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从而保障粮食安全并促进农业的整体发展。Mwalupaso(2019)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利用可持续农业技术可以为农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其以撒哈拉南部非洲的稻米为例,新技术的引入使得生产效率提高了17%,同时降低了4.8%的农业废料,从而显著改善了农业的可持续生产率。这些研究成果表明,技术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农民的角度出发,国外众多学者深入探讨了提高农业生产率、产业结构升级与提升农民素质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就此进行了重要性及方法的探索。舒尔茨(1990)强调,通过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资本的投入力度,可以有效提升农民的素质、技能和技术水平,进而推动农业增产、增效,并助力农业从传统型向现代化的顺利转型。Paltasingh和Goyari(2018)以印度稻米栽培为例,运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进行研究,结果揭示了一个现象:农民的知识水平受限不仅会对稻米的品种选择产生不利影响,还会对最终产量造成一定的负面效应。这一发现与舒尔茨的假设不谋而合,进一步印证了提升农民素质在农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在生产力提升、农民素质提高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农业实践中不断完善应用。这些研究显著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状况和农业生态环境,进而提升了农产品品质,增强了农业的竞争力。为了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我们可以从国外先进的农产品生产标准中汲取经验。总体而言,国外学者在质量兴农方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在某些领域形成了较为成熟和细化的理论体系。例如,有关农产品质量管理、农产品质量追溯以及农业生产力的提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国外学者对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认识仍局限于质量兴农的狭小范畴内,缺乏系统性和深入的研究。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更加全面地探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