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一生爱中国:伊莎白·柯鲁克的故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在“大课堂”认识中国

早在1911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发表了记者、作家罗林·夏柏林的文章,称赞成都平原是“东方伊甸园”。他在《登临中国西部的阿尔卑斯山》一文中说,成都平原到了4月初,正是油菜开花的季节,“金黄色的油菜花,满坡满地,触目皆是”。他称赞道:“这也许是整个大地最美的时刻,是美的巅峰与极致!”

这是最美的春天,最好玩的日子。学校放春假,组织学生们去灌县,观看都江堰放水节——这是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仪式。伊莎白和她的同学们,在油菜花的海洋中疯跑。

岷江两岸,早已是人山人海,旌旗如云。一阵鼓乐之后,先由主祭率全体祭者向李冰塑像三鞠躬,祈愿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当主祭发令“开水”时,两岸敲锣打鼓,燃放鞭炮,欢声雷动。身强力壮的堰工们挥斧砍断连接杩槎的竹索。紧接着,河滩上的人群使劲拉绳,阻挡江水的杩槎散开倒下,岷江水立刻涌入经岁修后的内江,从宝瓶口倾泻而下,去浇灌富饶的成都平原。此时,年轻人跟着水流奔跑,并不断用石头向水流的最前端打去,称为“打水头”。伊莎白和其他“CS孩子”也跟着水头跑了一程,乐得哈哈大笑。这是放水节激动人心的高潮。

为了让学生们了解中国,黄思礼校长认为,课堂上讲的内容十分有限,应当开放中国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大课堂”,让学生们自己去观察、思索、分析、判断,这会更有利于他们成长。

参观了放水节之类的活动之后,每个学生都要写一篇作文。作文选登在学生自办的油印《CS杂志》上。由于时间久远,未能在残缺的《CS杂志》上找到伊莎白的作文,但还是可以从仅存的其他同学的作文中了解到“大课堂”的学习效果。

下面是伊莎白的同学、出生在灌县的“CS孩子”布鲁克曼·布雷斯的描述:

灌县类似一个水城,在成都西北约34英里处。灌县闻名在于它是成都平原灌溉区的源头,这里的水利工程由李冰父子率民众于公元前256年设计建造。灌县有个非常热闹的仪式叫作“放水”。在地方官员的监督下,水可以流进不同的河道去灌溉平原大坝。农民一年可以种植几次庄稼,这确实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另一位同学贝蒂·布里奇曼在参观了武侯祠之后,写道:

有一句中国谚语与我们英国的谚语意思非常相近。英文谚语说:“说到天使,你会听到天使翅膀扇动的声音。”而中文则说:“说曹操,曹操到。”

而牛顿·海耶斯同学在他的《中国龙》一文中,是这样写的:

在中国,到处可以看到线条优美、体态匀称的龙。它被画在丝绸和瓷器上,被雕刻在木头上,被刺绣在绸缎上,被铸造在青铜器上,被雕刻在大理石上。中国民俗充满了数不清的龙的神奇传说,皇上的宝座叫作龙椅,皇上用的毛笔叫龙笔,皇上穿的礼服叫龙袍。许多中国古代杰出人物的传说都与龙的出现有关。

另一篇写竹子的文章,更显出“CS孩子”观察之细微。文中写道:

四川的竹子有无尽无穷的用途。老妇用竹子的干笋壳做鞋底,美食家用鲜竹笋烹制美味,盐业以它做盐水管道,家具制造商则广泛用竹子制成各种实用的家具。春季博览会(指每年春季青羊宫的花会)上有上百种用竹子做的小器具,非常漂亮。

竹子优雅而美丽,无论是反射在稻田里还是在月光映照下的竹影,都令人难以忘怀。竹林总是围绕着农舍,美丽和实用结合,是那个时代中国的特征。

“竹林总是围绕着农舍,美丽和实用结合”是对川西农村林盘环绕民居的准确描绘。由于了解而更加热爱,伊莎白的同学如此,伊莎白更是如此。

伊莎白在“CS”读了小学和高中,从1921年至1932年的十多年之中,除有三年多回到加拿大上初中外,她的大部分童年与少年时光都是在华西坝度过的。开放的课堂,丰富了她对中国的感性认识。

回忆往日时光,最让她难忘的还有白鹿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