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香山还带
父亲带着裴度,冒着连天烽火,好不容易,才将他送到了洛阳姨夫家。建中二年(781)岁次辛酉,十七岁的裴度在洛阳学宫苦读圣贤经书,学问日见深博。
建中四年(783)十月,德宗征发调集京西泾源一万二千兵马救援河南襄城,又引发了另一场大乱。乱兵拥立朱泚称帝,占领长安,哄抢府库,德宗匆忙逃往奉天,又遭乱军围攻,几乎使德宗蒙难。这一事变,史称“奉天之难”。裴度父亲主政的地方,正当其要冲。他马上组织兵民,加强城防。但乱军却折回去了。虽说提心吊胆了好一阵子,幸亏安然无恙。
其父亲在渑池,率众守城,抵抗乱兵,不久便为国捐躯。裴度要去寻找父亲遗骸,姨夫姨母坚决不许。从此,裴度心中便埋下了对叛乱藩镇的刻骨仇恨。裴度只好在姨夫王员外家寄居。姨父感慨:“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人。”但裴度却说:“姨父可也知,乱世出英雄呀!”裴度感慨:“偌大天地,竟然难以安放一张书桌!”他想投笔从戎,姨夫不准,说:“贤甥大才,岂能仅充行伍一卒!”
裴度本来寄身在东都洛阳其姨夫王员外家。王员外家财巨万,后来何以让裴度厕身寒寺?这里还有一段故事:
话说这王员外本为汴梁人氏,字彦实,原来于洛阳开了一家解典库,即后世的当铺,半世经营,故颇有些资财。于是,人们遂称其为王员外,即没有具体职事的编外官员。父母双双亡故后,族人就将孤苦无依的裴度依然委托其母亲的妹妹刘氏与妹夫抚养。这也是河东裴氏家族的一个家教传统——易子而教。因为,亲不见怪,孩子在父母面前,容易肆无忌惮;而父母总是出于长辈之爱,往往将孩子的缺点错当优点,溺爱娇惯,养成一身坏毛病。而养在别家,可以让他从小不敢骄纵,懂得谦虚谨慎,忍让处世,看脸色行事,懂得爱心,宽以待人。而且,还可以让他从小懂得生活的艰难,以便寒门出贵子。
安史之乱中,河南惨遭兵燹,王员外便举家逃到河东闻喜的汤王山。姨姨和姨夫见裴度立志于学,怕家中杂务,耽搁他读书,欲激他早日成才,就想试他一下。一天,二老问他:“度儿,常言道,太平读书乱从军。外甥呀,连年科举停考,眼看功名无望,你还不如去当兵吧?”裴度说:“读书虽未成,但还有望。小甥从未看过兵书,如此去从军,当不得将帅,不过行伍间一介小卒罢了。姨夫、姨娘,依小甥之见,还是不去的好。”闻言,二老心中暗喜,但不露声色。姨夫又试着问他:“现在我家资助你一笔钱,你自己去做点小买卖如何?”裴度说:“自古,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二老岂不闻‘书中蕴有千钟粟,秀才前程不可量’。我裴度虽然身无分文,却心怀天下,眼观苍生难,胸卷风云际,志在青霄外。岂能去算两拨斤,做一个奸商?”闻言,姨夫勃然大怒;“竖子,竟敢这等无礼。我家供养着你,你倒好,居然看不起我这买卖人。罢,罢,罢!从今后,你走你的青云路,我拨我的算盘珠。你简直就是一只白眼狼,你,你,你,还是走吧!让你这穷酸饿醋,做你的发迹白日美梦去吧。”没想到事情会这样,一气之下,裴度就包起书籍,分文不带,愤然离去。
二老见他出走,也不阻拦。姨娘叫了一声“度儿”,裴度也没应声。等他去远了,二老这才笑出声来,并说:“外甥真是个有出息的。”他们马上让家童悄然跟踪。半日后,家童回报说:“裴度寄居在香山寺中。”隔了两天,王员外着人给香山寺方丈暗中送去百两纹银,托他好生关照裴度,只是不让他知道。不料,这一住,就是八年。直到裴度中了进士,才从老方丈口中获知了真相,如梦方醒,立即去登门致谢。但他当时不知这激将法,只是一心苦读。
裴度因兵荒马乱,屡误科考。当地有位相师赵野鹤,被缙绅誉为“神算”。裴度偶尔经过,相师对他左瞧右看,露出诧异的神色,自语道:“老父阅人无数,但这个年轻人怎么让我越看越不明白。”非要送他一卦。裴度也只好故妄听之。相师说:“郎君形体神色,稍异于常人,不入相书。恐无科级的缘分。若不至贵,就当饿死。现在看不到可贵之处,可别日垂访,为君细看。”裴度不待听他唬人,径自离去。
十二月的一天,裴度于香山寺廊庑间徘徊读书。忽见纷纷大雪中,一老一少两位素衣女子,匆匆进得院来,随手将缇褶放在僧伽栏杆之上,就到佛前膜拜祈祝,过了许久才离去。裴度只顾读书,过了好大一会儿,才看见两个女子的缇褶落在原处。知是她们遗忘,又料想追赶不及,只好暂且收起,等妇女再来。裴度眼巴巴地瞅着,但直到日暮,竟然没见个人影。裴度只得将东西携归住处。傍黑,裴度才回到耳房门前。突然,积雪竟然将他所住的耳房压垮,轰然倒塌。幸亏等候失主,拖延了一阵,否则,想必已经葬身断梁碎瓦之下了,这真是不幸中的万幸。当晚,他只好借宿僧舍之中。
第二天天刚亮,他就携缇褶前往。寺门刚开不久,就看见两个女人匆匆赶来,一路连声哀叹。裴度迎上去,问她们:“二位女施主,为何这么早来拜佛?”,老妇人还在喘息,未及应声。小女子说:“家父韩御史,被奸人诬陷系押大狱。几天前,求告老父故友汾阳王郭令公后人,借了犀角玉带两条,去请托通天人物,伸张正义,为父亲平反昭雪。路经此处,听说这里的菩萨特别灵应,便来布施祷告。不幸将宝物丢失在此。父亲的杀头之祸,恐怕难免了。”裴度细问物件品色,核对无误,才取来交给她。那女子再拜饮泣,感激不已,请裴度留下其中的一条玉带,以表谢意。裴度笑而不纳。那对母女又问恩人尊姓大名,好日后重谢。裴度说:“帮人出于本心,并非日后图报。不过,在下还得感谢二位女菩萨的活命之恩哩。”女子问:“此话怎讲?”裴度说:“昨天为了等候二位失主,至晚方归,如小生早回片刻,恐怕早葬身被雪压塌的屋顶之下,已是故人了。这真是‘助人便是自助,救人也在救己。’”那女子说:“天下竟有此等巧事?”裴度说:“看来,凡人也有奇遇。”因有拾金不昧之恩,那姑娘便央求其母:“该问明恩人姓名籍贯,好日后报恩。”其母说:“嗯!”了一声,便转向裴度:“恩公,敬请留下尊姓大名。”裴度感恩戴德地说:“两位救命的女菩萨,小生姓裴名度,就是这河东闻喜人氏。在下也请赐下尊府贵姓。”那个女孩马上接口说:“老母柳氏,家父姓韩。”互相通报姓氏后,方丈慧明正巧从身旁经过,闻言,顺便念叨了一句:“这恐怕当算一桩善缘了。还是救人要紧。”母女一再致谢。方丈慧明、裴度便打发她们母女下山去了。送走两人,裴度因该背的没有背会,就又潜游在诗书的海洋里。
韩琼英对这位英俊少年拾金不昧,施恩不图报的品操,心生敬意。她扶母亲下台阶时,刚走了几步,便乘母亲不注意,将亲手绣的凤蝶手帕,偷偷丢在台阶上。她在心中默祷,“如果有缘分,苍天怜见,让施恩人与受恩人再度相逢。如果无缘,绢帕就留于恩人他揩汗吧!”母亲看她若有所思,便问她“咋的?”她见母亲发问,才急忙答道:“没事。”慌忙追上扶住母亲。
入夜,琼英见一弯新月初升,像嫦娥咧着嘴向自己微笑。她遥拜新月,暗自祷告:“恳请月下老人,能遥牵红线,保佑自己能找到那个‘心中想’的如意郎君。”回房,她还在李瑞《拜新月》五言绝句基础上,写了一首小诗;
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细语人不闻,清风吹裙带。遥望广寒宫,欲诉口难开。月老请牵线,玉人可在猜?
话分两头,裴度于雪地里捡到那方绢帕,心想这真是个丢三落四的丫头,恐怕明日就不好意思再来取了吧。他怎么也不会想到竟惹下了这位俏冤家。
香山还带后,裴度又偶遇那位算卦先生无虚道人赵野鹤,乍一相见,其神色突变,直言相告,言其“相貌方显出其君子本色,将来一定会有功名,可位极人臣”。
千年之后,王肖明《香山寺》还不无感慨地写道:
古寺建山巅,下为晋公里。宝塔应三峰,文笔插天宇。香山得佳名,百世同仰止。四朝唐业兴,大半皆出此。恒言地有灵,地亦因人美。堪叹近时人,昼夜徒尔尔。恣行愧先贤,忙忙何所底。
香山寺人杰地灵。寺因人称圣地,地因人成名山。裴度的君子之风,历代传扬。
兴元元年(784)初,裴度奔赴洛阳应试,但不幸的是该年的科考因战乱而停止,裴度等士子未能参加考试,只好羁留东京,等待开考的消息。
裴度羁寓洛阳,常乘跛驴。一次,他正要上天津桥,有两个老人倚着桥柱,正在议论世道不宁,山东用兵日久,征发兵马粮草,百姓困苦不堪,不知何时是个尽头?他们一看裴度,相互挤眉弄眼,惊讶而退。裴度的书童携书箱跟在后面,相距不远,听老人说,刚还忧虑蔡州难平,须等此人为将。回来后,书童把老人的话告诉裴度,裴度说:“他们见我羸态龙钟,故意奚落我。”
直到四月,裴度等才等到参加州府试的机会。裴度于绛州参加四月科举贡院复试,参考的为各县学馆生徒、私塾肄业诸生。
八月,裴度又赴晋阳参加乡试,一举高中,拔得河东道头筹,成了举人,时称解元。
十月,裴度等考取者,随贡物一起送京师长安尚书都省,参加吏部秀才考试。这秀才选举可谓难于登天。因为自唐高祖至高宗三十年间,全国只录取了二十九名秀才,堪称万里挑一了。而进士每年录取多达三十名左右,明经则可录取百名左右,且分通五经、三经、二经共三等,中式率甚高。故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意思是,三十岁中明经科,年龄已显老大了;而五十岁能考中进士还属于年轻的。另外,还有俊士、明法、明字、明算、通一史、通三史,或通开元礼、道举、童子科等。秀才科测试“方略策”八道:明经科先试帖经文,然后测试时务策三道。自武则天长安二年才开设武举,科目有马射、步射、马枪、负重等。众举人议论各自科目,裴度欲弃秀才而考进士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