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于忧患
唐朝永泰元年(765)岁次乙巳。为了更新气象,国泰民安,唐代宗于正月癸卯日,改元为永泰。古代改元有多种原因,或为改朝换代,或为天降祥瑞,或国有喜庆,或有危难灾异,或因发生事变等。而这次改元,纯粹就是想改个年号,祈求苍天垂怜,减灾赐福。为了应付大灾,改善财政,朝廷任命王翊为诸道钱税使。
三月壬辰朔,命左仆射裴冕、太子少傅裴遵庆、右仆射郭英刈等十三位于集贤殿待制。三月己酉日以太子宾客刘宴为河南、江淮以来转运使,议开汴水,沟通运河。继续采用裴耀卿分段运输之法,充实了关辅储粮。
虽说,皇帝是金口玉言,但仅改了个年号“永泰”,并未能使国家真正永久太平。
当时,长达七年的安史之乱,刚于广德元年(763)才初步平定。战乱,使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日本与大唐中断了邦交,已取代高丽的新罗也不朝贡了,丝绸之路中断,吐蕃、回鹘交逼,藩镇割据,内乱频仍,百姓涂炭,使大唐空留一幅骨架,国势由极盛转为衰落。尤其严重的是,安史之乱使老百姓丧失了对朝廷的信心,削弱了百官对朝廷的畏惧和忠诚。
当时,连年战乱,国力不支,人心思安,朝廷只得屈尊隐忍,以迁就宽容,收容安抚为主。朝廷又担心归降将领们嫌待遇不高而再度作乱,只好招降纳叛,高封厚赏。藩镇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擅立继位,朝廷也只能默许承认。唐王朝成批地接收安史降将,并就地任命为节度使:李怀仙得以为幽州卢龙节度使;安禄山义子李宝臣为成德节度使;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以魏州为大都督府,其军号称“天雄军”,且赐其子田华尚永乐公主。此三者发展为后来的“河北三镇”——最强大的割据势力。“河北三镇”和剑南、岭南、山南、河南、淮南等军阀,拥兵自重,抗拒朝廷,官吏自任,不纳赋税,不时叛乱,又形成了藩镇割据的新局面。
肃宗虽说保住了大唐江山,恢复了李氏统治,但却也为大唐的衰亡埋下了深深的祸根。
首先,他对骄兵悍将的跋扈行为,一味委曲求全,放任纵容。如平卢节度使王玄志死后,其部将李怀玉推荐侯希逸代任节度使。肃宗因鞭长莫及,只好承认既成事实。此举导致悍将驱逐杀害节度使,甚至无视朝廷的存在,擅行废立,逐渐养虎成患。朝廷命令如秋风过耳,无人奉行,致使朝廷权威尽失。
其次,肃宗一朝,还开启了宦官专权的先例。这是肃宗朝的两大政治遗产。当安史乱起,肃宗留守北方,宦官李辅国得以参与政事。不久,他又升为太子詹事,判元帅行军司马事,还掌握了禁军,逐渐专权。一时之间,政出李辅国的专断,朝臣均畏之如虎,没人敢直呼其名,而呼为“五郎”。
肃宗一朝,本来可以平定安史之乱,但由于他屡屡失策,遂使其本来可能的“易世”之功,颓变成了“救时”之举。若要说“救时”之功的话,充其量只是收复了东、西两京,撑起了几乎危亡的大唐王朝的半边天,使李唐大旗没有扑地倒下罢了。
截至永泰元年秋天,作为安史之乱尾声的仆固怀恩之乱还在持续。随后,又爆发了吐蕃内侵、汾州兵乱、河东灾荒、山南起义、五镇联兵对抗朝廷、永贞政变、幽州兵变,以及魏博、淄青、成德三镇叛唐、宫廷政变等变乱。迎接本书传主——裴度的,就是这样一个一乱接着一乱,需要奇才巨擘来重整山河的非常乱世。
时任渑池县丞的裴溆,骑着一匹雪花白马,带着两个役夫,一个童仆,利用朝廷为各级官员所放的节庆假,沿着豫陕古道,一路往西,从茅津渡口,摆渡过无风三尺浪的滔滔黄河,翻过中条山,穿越舜王坪,赶回故乡——河东闻喜县北五十里的裴柏村,为列祖列宗清明节扫墓。另外,他这次返乡,还有一件大事,将迎接夫人临盆为自己奉献的第一个孩子。虽然,战后路途仍然不太安宁,好在还没有路遇兵匪强盗。且一出冷口,又遇簌簌小雨,即使打着油布雨伞,还是被斜风细雨打湿了袍服衣衫。但远远望见董泽湖那万顷碧波,家乡就在眼前,想象亲人团聚的欢乐,裴淑心中还是温暖欣喜的。
久别重逢的喜悦,上坟扫墓的虔敬,自不必细说。全家其乐融融、其父裴有邻虽已由濮阳县令职位上休致,但年逾七旬,仍然康健,让作为儿子的他十分庆幸。
永泰元年(765)岁次乙巳三月三日,当一轮旭日喷薄欲出时,裴府一个男婴呱呱坠地。前一天晚上,夫人裴刘氏做了一个吉梦,梦见一只麒麟进入裴府大门。次日清晨,果得一子,自然是喜不自胜。当屋内传来了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初为人父的裴溆,悬着的一颗心才放了下来。他正在想夫人生的,是儿,是女?突然,隐约听到院子中央的鱼池中咕嘟咕嘟的。他走近一看,一池浊水随着气泡不断冒出,居然变清了,且清得澄澈见底,水下的鱼儿历历可见。虽为三春,桃杏花期已过,却又闻到满院一股异香。不一会儿,稳婆出来向他道喜:“恭喜大人!生了一位公子。”裴溆万分高兴。
官身不由己,他为儿子“洗三”之后,便匆匆赶回任所去了。
满月时,裴谞一家前来道贺,裴刘氏夫人却为生于乱世的儿子担心。生于乱世,是灾难,还是幸运?是命运的捉弄,还是上苍的眷顾,先贤有言“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全在人的把握。世事纷纭难遂心,人生舞台由人演,全看个人如何作为。祖父眼见安史之乱的灾难已经安然度过,便为长孙赐单名为“度”,希望他能安度平生,光宗耀祖。裴度一降生,就走进了历史。他即将创造的历史新篇章,正向他扑面而来。且看裴度极不平凡的命运,叱咤风云的一生,也许会对每个人都有若干启示。
永泰二年岁次丙午。春风又是一年三月三,小裴度已经满一周岁了,全家本来想遍请亲友,大摆宴席,同喜谢神,但兵荒马乱,只好从简。裴溆与夫人试儿,让已经牙牙学语的小裴度抓周,不料他竟然抓了笔、剑和印,以及寿桃和象征多子的闻喜石榴花馍。俗语云,从小观大。小裴度所抓异于其他孩子,据说这预示他不同凡俗的命运。裴溆与夫人自然喜出望外。裴度之父裴溆绕道长安,向亲族报喜。他对族人裴遵庆、裴冕讲述了得子之异。裴冕听说此事,高兴地说:“可喜可贺呀!有幸三十年后,我裴氏一门,又要出一位名将贤相了。”
他何出此言?绝非空穴来风。首先是基于安史之乱后,朝廷特别依重士族的政治考量。譬如,安史之乱前拜相的,河北清河崔氏四人,范阳卢氏有二人,赵郡李氏八人,太原王氏有两人,而河东裴氏在迄今的唐代任宰相的竟然达三十多人,仅安史之乱前就有十五人。一荣俱荣的现象,经常上演。一时间,上品无寒门。第二个原因在于,河东丰厚的文化底蕴与裴氏家族的优良传统和政声。
裴氏这个三晋望族,上自周秦,下迄于今,绵延两千七百多年。特别是,自魏晋至隋唐的六个多世纪里,更是代有才人,各领风骚。裴氏一门历代出过宰相五十九人。其实,还不止此数,裴坚任吴越钱氏中书令与丞相,尚未计算在内。历代裴氏共出过中书侍郎十四人,尚书五十五人,侍郎四十四人,常侍十一人,御史十二人,使节二十七人,刺史二百一十一人,大将军五十九人,太守七十七人,皇后三人,太子妃四人,王妃二人,驸马二十一人,郡守以下官员不计其数,可谓蔚为大观。尽管官位并不等于贡献,但至少也说明了裴氏人才济济,英杰辈出,在中华民族不下三千姓氏中,无任何家族可以与之比肩并论。
裴氏家族源远流长,源出于有熊氏,风姓,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黄帝的后裔。直到伯益时,才由大舜赐姓为嬴,与秦王室为同一祖先。此后,历经二十世,才传到非子。周孝王(前891—前886在位)让非子到汧渭两水一带去为秦王室养马。由于他精心饲养,繁衍了许多良马,立了大功,被赐封为侯爵,因封乡侯。非子后人便以乡之地名为氏。至乡侯的六世孙陵任解邑君,才将“”字去“邑”从“衣”,以“裴”为氏。“裴”字的字义为“衣长之貌”。裴陵在周僖王(又写作釐王)(姬)胡齐(前681—前677)时,封为解邑君。《唐书·宰相世系表》与《裴氏世谱》却又记道,晋平公(前557—前532)封颛顼之孙裴鍼于周川之裴中,号裴君。随着战国以来姓氏混一,“裴”这个氏才演变为姓。史书与《裴氏世谱》所记,虽各有所据,互有参差,但裴氏确实是历史上得姓最早的“姓氏”之一,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裴氏”至少比孔子(前551—前479年)的“孔”还早130年。依此推算,裴姓产生距今约有二千七百年的历史了,堪称源远流长。后人研究裴氏,也当以裴陵为得姓祖。由于裴姓是由氏演变而来,若上推二十七世至非子,裴氏远代始祖就是二千九百年前(注:2020+891)的非子。
裴遵的曾孙裴晔,东汉末年任幷州刺史、度辽将军。从“度辽”这个名号可知,他也许参加过征讨辽东的战役,为汉朝开发东北做出过卓越的贡献。裴晔有两个儿子:一个叫羲,在东汉桓帝时(147—167)任尚书令、侍中,封开国公;一个叫茂,字巨光,汉灵帝时(168—189)任侍中、尚书令,封阳吉平侯。裴茂生有四个儿子:辑、潜、绾、徽(一说三子、无绾),裴潜、裴绾世居闻喜的祖庄裴柏村,号为“中眷裴”。裴辑移居幽燕,号为“东眷裴”;裴徽移居长安与西凉,号为“西眷裴”。这就是《世谱》所说的“始自一宗,次分三眷”。裴茂的七世孙裴邕南渡黄河,移居湖北襄阳一带。裴茂的五世孙裴冼及其侄裴瑾,自河西返回解县冼马川定居,遂称“冼马裴”。裴茂的八世支孙裴寿孙迁居到了安徽寿春一带,其后人在荆、皖、吴郡一带繁衍,号为“南来吴裴”。这两个支族与以上三眷合称“三眷五房”。
裴度这一支属于东眷裴氏,他属第十八世。这一支也是人才济济,绝不亚于其他各支。其祖父裴有邻曾任濮阳令,其父亲裴溆任渑池县丞,显然已家道中落,且官爵与其列祖列宗的高位相比简直就是芝麻绿豆了。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裴氏家族,名人迭出,灿如繁星,“将相接武,公侯一门”,文治武功,令史学家赞叹;德业文章,使后人景仰。裴氏历史人文现象诞生于中华文明摇篮核心地带——闻喜县。闻喜,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正是这片底蕴丰厚的文化沃土,孕育了三晋第一文化世家——河东裴氏家族,涌现了众多风流人物,演绎了一幕幕壮阔的历史传奇:缔造政权、开拓疆土、抵御外侮、制约藩镇、平息叛乱、治国安邦、立法执法、惩奸肃贪、平反冤狱、抢险救灾、扶危济困、著书立说、修身树德等等。裴氏人物凭借其天下情怀与历史使命感,积极参与了许多历史大事,从而流芳百世。在长达二千七百多年间,裴氏一门形成了一条人才链,多个人才团。本人据不完全史料的统计,裴氏一门历代考中进士者计一百六十八人(裴氏宗祠楹联就有“二百进士三鼎甲”之语),高中状元的六人(其中武状元一人),考进前三名的还有裴遵庆、裴守真、裴瑾、裴涛、裴坦、裴赞、裴丽泽、裴丽正、裴纶等九人。考中贤良与将帅科的有七人,中了辟举与宏辞科、秀才、明经、孝廉、神童、文学、拔萃、举人的有六十五人,在北国名门世族中可谓首屈一指。有唐一代,仅裴氏出任宰相者就多达十七人,海内无任何家族可以望其项背,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
二十五史为诸裴立传的达六百余人,附记载录者也达数百人。裴氏在几乎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均卓有建树,历史贡献冠吾中华,真可谓令史册增色,使汗青生辉。诸裴在政治方面,有裴潜、裴楷、裴嶷、裴延儁、裴度、裴寂、裴炎、裴政、裴佗、裴枢、裴肃、裴冕、裴维侒等;在经济方面,有裴蕴、裴耀卿、裴光庭、裴庄、裴宗锡等;在军事与军事科学方面,有裴度、裴行俭、裴茂、裴叔业、裴宽、裴骏、裴果、裴仁基、裴绪、裴守一等;在外交方面,有裴矩、裴世清、裴嶷、裴璆、裴怀古、裴羽等;在立法方面,有裴政、裴休、裴宏猷等;在执法惩贪、平反冤狱方面,有裴文举、裴政、裴垍、裴漼、裴琏等;在廉政方面,有裴宪、裴侠、裴休、裴度等;在治家方面,有裴元晦、裴让之、裴邃、裴遵庆、裴谦、裴再兴、裴元长、裴安祖、裴志灏等;在海防工业方面,有裴荫森;在经学研究面,有裴秀、裴安时、裴侨卿、裴道子、裴士淹;在史学方面,有裴松之、裴子野、裴骃、裴庭裕等;在史学与家训谱牒学方面,有裴良、裴松之、裴子野、裴怀贵、裴若弼、裴嘉祥、裴杨休、裴再兴、裴度、裴宗锡、裴正文、裴嘉滨、裴叔祯、裴国治、裴中銮、裴吉煜、裴汝曾、裴汝灿;在哲学方面,有裴頠;在天文学与历法方面,有裴伯寿;在地图学方面,有裴秀;在地理学方面,有裴矩、裴渊等;在医药学方面,有裴宗元、裴王庭、裴一中、裴仲卿、裴琎;在考古学方面,有裴文中;在音韵学方面,裴务齐、裴瑜、裴良甫等;在文论方面,有裴子野、裴度等;在诗词方面,有裴让之、裴迪、裴度、裴说、裴敬宪、裴伯茂、裴谦、裴维侒等;在小说方面,有裴玄、裴启、裴约、裴铏等;在文字音韵学方面,有裴瑜、裴务齐;在书法方面,有裴行俭、裴休、裴度、裴漼、裴潾等;在绘画方面,有裴宽、裴谞、裴文睨等;在国画鉴赏方面,有裴孝源;在音乐舞蹈方面,有裴神符、裴大娘、裴兴奴、裴奉俭等。截止民国时期,裴氏人物著述尚存著作三百一十二部,计二千三百六十卷,零星散篇文章三百三十篇,其中半数为奏章;赋作二十六篇;诗歌六百八十二首;词一百五十三首。
裴氏一门多有享誉当世者,如晋代裴秀时称“儒林文人”。裴楷世称“玉人”。裴頠因著有《崇有论》而被誉为“言谈之林薮”。裴邈被誉为“清才”。北周的裴汉有誉“日下灿烂有裴汉”。北魏裴延隽被誉为“三河领袖”。裴骏有誉“神驹”。裴侠因清廉为官,被誉为“独立使君”。裴宽被北魏皇帝拓拔珪称为“疾风劲草”。北魏的裴良有八个儿子,皆为名将高官,号称“裴门八虎”。北周裴果被誉为“勇冠三军,才治五州”。南朝宋裴松之被誉为“廊庙之才”;而裴松之,裴子野、裴四代人被称“史学三裴”。南朝梁代的裴邃为一代名将,曾数次击退北魏的南侵,并一直进击到汝水、颍水一代;他的子侄之礼、之横、之高、之平、之悌,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个个文韬武略,名冠当时,时称“裴门五虎”。北齐裴让之兄弟六人均以才学品德为时人称颂,号称“六杰”。唐代的裴行俭被誉为“文武全才”“儒将之雄”,位列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裴光庭被誉为“开元名相”。裴守真被誉为一代“礼乐宗师”。裴怀古被誉为“国之名将”。裴遵庆被誉为一代“文伯”,在满朝文武中被评为“吏事第一”。裴惇被朝廷群臣称为“老博士”。唐代裴宽、裴谞一家因为官清廉,政绩卓著,而五代人相继出任河南尹,世人称羡,唐玄宗还称赞他“德比代云布,心如晋水清”。裴敬彝聪明绝顶,有誉“甘露顶”。裴休被唐宣宗称为“真儒者”“升平宰相”。裴度被誉为唐代“中兴宰相”。裴坦被誉为“太平宰相”。裴庭裕文思敏捷,被称“下水船”。裴约被称为五代罕有的“一代忠烈”。宋代裴庄被誉为“能臣”;明代裴琏被誉为“荆南五君子”之一。裴宗智号称“篆书大家”。清代裴之仙善讲濂洛关闽之学,被誉为“一代文宗”。裴袠则号称“一代真儒”。
诸裴被历代王朝封赐爵位、谥号的多达二百多人,得以陪葬皇陵的达十余人,多人像悬凌烟阁,被各地乡贤祀供奉的达30余人。裴氏的纪功碑,建的祠庙、立的碑等,现存的仍有四五百处。石碑、庙宇、牌坊,只能立在地表,难免坍塌、湮没,英名只有留在人们的心中,才能永不磨灭,而那些实实在在为民办事的人,才能升格为神。一部裴氏发展史,堪称中华几千年文明史的缩影,裴氏英豪不愧中华儿女的杰出代表。宋代大史学家欧阳修赞叹道:“宰相世系……岂不盛哉!”《闻喜县志》则称其“魏晋迄唐,史册林列,族望为天下第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