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流传村,天一总局新楼
历经四年,天一信局流传村总局新楼今天正式竣工。从远处望去,刚刚建成的天一总局建筑群气势宏伟,布局壮观,与周围乡间矮小的一栋栋小房子相比显得鹤立鸡群。这座占地二十亩,建筑五千平方米的大楼是方圆几十里最为气派、规模最大的一栋大型建筑。大楼前面还辟有一个两千平方米的广场,广场中间竖立着一根旗杆,上面悬挂的是天一信局总局的旗帜。旗杆的右侧有一处高约两米的戏台,可以用于各种喜庆庆祝活动,以及供戏班子唱戏用。宽阔广场的地面采用当地盛产的石板铺设而成,后部留有一块几百米的草坪,可供儿童戏耍。
今天将要举办新楼落成仪式,天一办公楼一楼的门厅张灯结彩,一派喜庆的模样。郭月,郭亮,郭月的堂兄郭诚,还有郭府各房的掌门人身着盛装,分头接待前来贺喜的宾客。方圆几十里的乡绅,族长,各村村长,县商会会长,县政府镇政府的代表,还有众多商家老板,都纷纷前来贺喜。管家郭贺领着用人们在门口,迎接招呼着客人。
“这位是陈主任。”郭贺引进来一位身着长衫的客人,对郭月说。“哎呀,陈主任您好。谢谢您今天还特意过来。”郭月赶忙握着对方的手。“恭喜啊,真的是非常气派。”那位叫陈主任的满脸笑容地说道。
“还不是全托了您的福,没有您的支持,我们这个恐怕还建不成呢。”郭月知道对方是乡里的主任,是个地头蛇。她回过头,交代站在身边的一位经理:“你赶紧帮忙把陈主任安顿一下,先请到休息室休息。”转过身来,郭月握住另一位老人的手:“林老爷爷,您这么大岁数,还特意跑过来,真是太感谢了。”林老太爷是隔壁林村的族长,今年已经七十五岁了。
“我比你祖父小不了几岁,和你祖父算同辈人呢,你叫我爷爷没错。今天啊,我就是要来你这儿凑凑热闹。”林老爷爷拄着拐杖,笑嘻嘻地说道。
“太好了,您老别站着,先请坐一会儿,喝口茶哦。”郭月扶着老人坐下。
“借过借过,请让一让让一让。”只听见门口一阵喧哗声,郭月抬头一看,两个人抬着一块蒙着红绸布的横匾走了进来,后面跟着一位穿中山装的中年人。中年人走到郭月和郭诚面前,说道:“郭先生,郭少太太,二位好。我是嘉庚先生在厦门的秘书。嘉庚先生知道天一信局新楼落成,特地亲手写了牌匾,让我们篆刻好,今天送过来,请二位接收。”说完,把那块红绸布揭开。
在场的人都赶忙凑上前去,只见牌匾上面刻着四个大字:爱国爱乡。下面的一排小字是:贺天一信局新楼竣工,陈嘉庚。
“谢谢,谢谢!”郭月和郭诚齐声说道。紧接着,又有几块牌匾被抬了进来,是侨界名流、合作商号和邻近各村送来的。郭月和郭府的几位主人一一做了签收。
郭家主人们这边分头招呼着客人,那边贺喜和送礼的人陆续进来,大厅里人声鼎沸,一派喜庆。郭月瞅着一个空当,上到二楼办公室换了一身红色的中式旗袍,给自己手指戴上一枚深绿色的翡翠戒指,这是父母送给她的结婚礼物,但凡重要场合,郭月总要把这枚戒指戴上。这边刚刚把自己捯饬停当走出办公室,管家郭贺正好从楼梯口走过来,对郭月说:“少太太,祝贺新楼建成。这是我的一点心意,下面人多,我没好意思拿出来给您。”说完递过来一个信封。
“这是什么东西?”郭月诧异地问道。打开信封一看,里面是一张二百两的银票。“哦,就是我的一点小意思。您也知道,按照我们这里的习俗,每家每户盖了新楼,大家都要随份子送个礼物。虽然郭家财大业大不在乎这一点小钱,但是这份心意我总是要表达的。您别见笑,就是表一个心意而已。”
郭月笑着训斥说:“你和我都这么熟了,我们天天在一起,还走这个俗套。”她把信封还给对方,谢绝道,“这个礼包我无论如何是不能收的。”
“少太太,这是我的一份心意,您必须收下。不然的话我自己都觉得说不过去。”郭贺坚持道。
“那这样你看好吗?郭贺,如果你坚持一定要送点东西表示祝贺的话,我很高兴,真的特别特别开心。这些年为了盖这个楼,里里外外你真是没少忙乎。如今这件事情总算顺利完成,我们都应该庆贺。这样吧,我们换一种方式来祝贺。”说着,郭月伸手把郭贺上衣口袋里的钢笔抽了出来,“你看这支钢笔是你的吧?”郭贺点点头。
“好。这支钢笔在整个工程建设期间,它都陪伴着你,在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你就把这支钢笔送给我,我会把它作为一个珍藏品收藏起来。这代表你的一份心意,也代表着整个工程的一段记载。你看这样可好?”郭月望着眼前这位忠心耿耿的管家。
郭贺点点头,心里佩服眼前的这位少东家总能想出一个体面又让人感觉舒服的办法。
“那就这样,谢谢郭贺,我们下去吧。”郭月收下钢笔,和郭贺一起走向楼梯。
一楼楼梯口,郭亮和郭诚走过来,郭亮问道:“妹妹你去哪儿了?刚刚找不到你,是不是可以开始了?”这边郭诚接着说:“风水先生给算的良辰是今天上午的十点十八分,现在我们应该往前面走了。”
“好,那我们一起招呼客人过去吧。”郭月点点头,吩咐众人招呼正分散在前厅各个角落休息等候的客人们,一起走出大楼,来到广场的戏台前。
戏台前的空地上,郭家用人们早已布置好了椅子和茶水,来宾们纷纷落座,现场大约有两百名村外来宾,本村的村民们三三两两,站在来宾就座的座椅后头,观看热闹。
郭诚走到台子中央:“各位来宾,各位长辈,各位父老乡亲,天一信局总局大楼今天竣工剪彩,感谢大家的光临,谢谢各位不辞辛苦前来参加今天的落成仪式,一起见证这个历史时刻。
“天一信局新楼是天一董事长郭和中先生代表天一信局出资兴建的,这是集办公休息和住宅多功能为一体的新型建筑楼群,采用了西式设计风格和现代化的供电供水系统,而且修建了这么一个几千米的大型广场,可以让村民们更好地休息和娱乐。一会儿我们热诚邀请各位来宾,自由参观,多多给予指导。现在我邀请陈主任,林老太爷,嘉庚先生的秘书陈先生,还有郭家的两位少东家,郭亮郭月一起为新楼剪彩。”说罢,剪彩的五位宾主在身着旗袍的迎宾员引导下走上戏台,用人们展开一条早已准备好的红色绸布,另有五名女佣,每个人手上捧着一个托盘,上面放着一把剪刀。郭月、郭亮和另外三位剪彩嘉宾一同走到台上。郭诚抬起手腕,望着手上的表:“各位准备。”接着高声数着:“五四三二一,吉时到,剪彩!”
只听嚓嚓几声,红色的绸布被剪成六截,四周早已准备好的鞭炮齐响,啪啪啪啪,清脆的鞭炮声在空旷的广场上响起。两头绸布装饰的雄狮从戏台两侧冲将出来,上下舞动,人群里爆发出热烈掌声。
郭诚吩咐用人们引导剪彩嘉宾走回座位,接着说:“谢谢大家,下面有请天一信局中国公司掌门人郭月女士致辞。”
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郭月从第一排的座位上站起,快步地走到台上。上午的阳光斜斜地照在她年轻俊秀的脸庞上,使她显得分外出众。经历过这些年的摸爬滚打,虽然只有二十多岁,郭月已经锻炼成一副非常干练的模样,办事有方法,举止得体,处乱不惊。
郭月在台上站定,微笑着用眼光朝台下几百名听众扫了一眼,待全场安静下来,开口说道:“再次感谢大家。天一董事长,也就是家父由于南洋事务缠身没能前来出席今天的典礼,他嘱咐我向各位长辈、各位来宾、各位乡亲表示深深的歉意。各位的座椅下面有一个小小的伴手礼,是父亲特意嘱咐从南洋运过来,今天送给大家的,表示他的一份歉意。”这会儿大家才留意到,每个人的座位底下放置了一个精致的牛皮小包,里面分别装着一支派克牌钢笔,一瓶虎标万金油,还有一张时下很流行的年历卡。
郭月接着说:“天一信局自先祖父郭有品先生开创以来,几十年间,我们一直坚持以信为本、服务侨胞、服务乡梓的商业理念。商号的发展,离不开各位长辈、各位华侨侨眷,各位父老乡亲的抬爱和支持。今天借天一信局落成的机会,我代表董事长宣布三件事情,也是三个喜讯。”
喜讯总是吸引注意力的,台下的人有的刚刚还在翻看着伴手礼包,一听这话,每个人都放下手上的东西,抬起头来,聚精会神地听着。
郭月停顿了一下,确保所有人都在专心听讲,这才接着说道:“第一,天一信局将在今后三五年间,在国内漳州、泉州、福州、上海等地开设六到八个分号,扩大业务规模,更好地服务南洋华侨侨眷。第二,我代表天一信局宣布,捐款五千大洋,在流传村兴办国民小学。本村所有村民子弟免费上学,其他村庄的孩子们过来,只需每年交付一个大洋的书本费。学校盖成以后,后续的运作资金将由天一信局按年每年捐助。第三,今天族里的族长也在场,郭家捐款一千大洋给郭氏宗族会,希望把村里的祠堂重新做一个翻修,把祖训重新立碑,这是我们祖上几十代人的传统,现在时局动荡,我们更应该坚持祖训。”郭月说完这三件事,台下再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典礼过后,郭贺趁着郭月和客人们寒暄的空当,插过来说:“少太太,今天来了三名记者,分别是厦门当地的电台、报社,还有一家香港过来的英国通讯社,他们想一起对您做个采访。您看是不是安排一下?”
“这是好事,借这个机会做一些报道,对于天一是一个很好的宣传,你准备一下吧。记得给每名记者带一份伴手礼。”郭月说着,上楼把自己的旗袍换下,换上一身藏青色套裙,显得很职业干练的样子。她步入二楼会议室,几名记者早已经等在屋里。为首的记者说:“郭小姐,我是侨报记者,您这么年轻掌管这么大的一摊生意,有什么感想吗?”
“感想?沉甸甸的,就像肩膀上要扛着这栋楼。”郭月笑着说,“我中学毕业以后,就随父亲在商号里学习做事,从学徒干起。这么些年,无论是我父亲,各位同行长辈,还有我们的很多伙计们,都教会了我很多做生意、做人的道理。我们都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做人有做人的信仰,做生意也有做生意的规矩。从我祖父创办的第一天起,天一的生意规矩就一直很清楚。”郭月指了指墙上的横匾:以信为本。
“以信为本四个字就是我们的生意经。不管顺风顺水还是身处逆境,不论再大的生意,再小的买卖,以信为本,是我们所有人的坚持。往大了说,以信为本可以取得良好的商业信誉,往小了说呢,以信为本可以让我每天晚上睡觉睡得很踏实。”
“我们听说天一的双回执保障很受客人推崇,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要做这么一个看上去很麻烦的流程吗?”英国通讯社记者问道。
“是这样,天一的主要业务,是受南洋侨胞托付,给国内家人寄信件和物资,以及替他们在国内的家人——我们称为侨眷,往南洋寄信。我们当地人管这个叫作侨批,批是闽南话信件的意思。由于信件和物资在交付过程中路途遥远,加上中间要经过好几个经办人的手,为了避免物品和信件丢失,同时也便于有明确的责任人交接,我们搞了这么一个双回执系统,体现的是我们一直强调的信誉。所谓信誉,就要对托付给我们的客人有个明确的责任承诺,这个双回执就是实际的体现。具体的操作是这样的,当交付人,例如在马尼拉的华侨把一封信或者一件东西交给我们的时候,天一的经办人会给客人开具一张两联回执,上面有编号,有客人的姓名、收件人的地址和姓名,以及我们经办人的名字、签字或者画押。这个双联的回执,有一联是留在客人手里的。另外一联则由经办人随着物资送往吕宋岛的总局。总局的人收到这件物品以后,他成为下一个经办人,同样要在上面签名画押,再经过海路运输回到国内厦门港,再到国内天一信局,每一个环节,所有的经办人都需要在回执联上签名或者按压手印。最后由信差送到侨眷手中,由收件的侨眷本人写上他的名字,签字或者摁手印。整个流程全部走完后,这张回执的第二联原路返回,交到托付这封信或者这件物资的客人手里,客人在回执的最后一栏签字确认,整个流程才算走完。这样做不仅仅使我们的每一个客人都知道他的托寄物品已经送到家人的手里,而且能够有效地避免责任不清的管理状况。对客人来说,真正体现我们以信为本的经营信条。”
记者点点头:“据我所知,这套流程是天一独家发明的。”
郭月回答道:“您说的没错,这是我父亲,也就是天一的董事长根据他多年从业经验摸索出来的,在天一已经执行了几年。几年来,我们能够做到百分之九十九以上无差错率。即便出现极个别的差错,因为有了这个双保险,也能很快地找到相应的责任人,及时给予补救。”
另外一个记者问道:“听说你们在国内代写侨信的业务现在很发达,为什么会想到做这个业务呢?”
“是这样的,我们很多侨眷都不识字。以前天一信局有华侨来信件时,最热闹的是我们供侨眷们歇息的花园,也就是今天新楼的陶园,很多人都聚在那里请我们识字的信差帮忙读信,还有代写回函。乡间以前很多侨眷要捎话给国外的亲人,只能等同乡有人去南洋时,托一个口信,这种方法时效上没有保证,而且容易有差错。但是,绝大部分的侨眷们又都不识字,即使有天一信局的寄送服务,他们自己也写不了信,根据这个需要,我们就在流传总局专门开辟一个替侨眷代写信件业务,很受欢迎。一下子成了我们国内本地业务量最大的一个生意。您如果了解国内乡村生活的话,就知道以前乡下人如果实在要写信或者书写其他文字材料的话,通常会在村里找一位秀才,或者识字的先生帮忙代写,这样的做法很多时候词不达意,时间上也没保障。现在天一推出这个统一的侨信代书业务,我们每天都安排人接待,乡民们感觉方便多了。您是记者,喜欢用数字说话,流传村有两千多口人,七百多户,还有大约八百人生活在南洋,这样的侨眷数量,五年前从流传村寄到南洋的侨信,一年累计只有不到五十封,为什么?不会写字啊。我们开展了代写业务以后,去年一年,流传寄往海外的信件超过一千封。天一做代写侨信生意,每封信只收两角,这是一个以服务为目的的业务项目。当然了,有了侨信的投递,我们和南洋华侨客户的关系更加紧密了。”郭月当过多年学徒,对于天一的各项业务了如指掌。
记者继续问道:“我们今天看到有一位是陈嘉庚先生的秘书参加了庆典,请问郭家和陈嘉庚关系很密切吗?”
郭月回答说:“嘉庚先生和我父亲多年来在生意上都有来往,大家都在南洋,又都是从福建出去的同乡,彼此都比较熟悉。嘉庚先生这些年提倡教育兴国,倾其所有,捐款办大学办学院,父亲在吕宋岛的天一商号,对嘉庚先生的办学举动十分赞赏,也有多次捐助支持。论私人感情的话,我从小就认识嘉庚伯,还在他南洋的家里住过一段时间,他是我的长辈。”
“陈嘉庚在老家花钱办了七八所学院,有人说这个想法不务实,太超前了。厦门毕竟还是个规模不大的城市,容纳不了这么多学校。请问您怎么看?”
“我非常欣赏嘉庚伯这种高瞻远瞩的眼光。现在进入民国时代,新式教育刚刚兴起。我们看到西方强国之所以能够发展,无不是在教育、科技方面领先于我们。科技的发展一定来自教育,而教育不是一个明天或者明年就能收效的投资。这也是我们天一决定在流传村捐资兴办国民小学的主要原因。”郭月回答说。
中午宾客在郭家饭厅落座就餐,郭姓族长走过来对郭月说:“小月呀,你今天这个做法真的很好,办小学,让村里的娃娃们有地方念书,不然的话,这些孩子们目不识丁,长大后除了种地,就只有下南洋干苦力,别的也没有什么好的出路。”
郭月恭敬地回答说:“谢谢族长老伯的支持,这是父亲的提议。俗话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捐款只是解决资金环节,办学需要聘请校长、老师,还有课本和招生的事,这些方面族长您还得多费心,尽量动员各家都把孩子们送到学校去。”
“这是当然的。村里办小学,这是每家每户都得益的事,没有不用心的道理。”族长爽快地回答道。
一边,乡上的陈主任问郭诚:“听说你们天一还要往外发展?”郭诚说:“是的,我们现在只有厦门和流传村两个商号,接下来准备在漳州、龙溪、泉州,还有上海,分别开设分号,把业务拓展开去。”
“不得了啊。”陈主任说,“看样子你们要成为闽南的首富了。”
郭诚连忙摆手:“主任笑话了,我们只不过一点小生意而已,主任您是地方父母官,还得请您多多关照呢。”说着悄悄地递给他一张五百两的银票。
“好说好说。”陈主任笑着把银票收进口袋,夹了一块红烧肉送到嘴里,接着拿起面前的酒杯,和郭诚碰了一下,“来,祝你们生意兴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