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八项规定只是改进作风的第一步》:工作作风的改进是一个突破口
注重党的工作作风建设,是我们党的特点和优势。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1]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迈出了新时代改进党的作风的第一步,党的作风建设不断深入推进。
抓改进工作作风,各项工作都很重要,但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一 改进工作作风的重要性
一个人、一个政党、一个国家,都有一个形象问题。人们对事物的内在本质进行价值评判,往往以其展现的外部形象为直接依据。党的形象,不是空洞的、看不见摸不着的,而是通过每个党组织、每位党员和领导干部的作风反映出来的。如果党的作风好,党的组织和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能够大公无私,言行一致,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为群众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那么党的形象就好,必然获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反之,党的作风不正,党的组织和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对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工作麻木不仁,仅仅为自己和少数人谋私利,甚至为此而不惜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那么党的形象就差,必然受到人民群众的否定,从而被人民群众所唾弃。
加强和推进党的工作作风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一刻都不能放松、一刻都不能停顿。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么多年,作风问题我们一直在抓,但很多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愈演愈烈,一些不良作风像割韭菜一样,割了一茬长一茬。症结就在于对作风问题的顽固性和反复性估计不足,缺乏常抓的韧劲、严抓的耐心,缺乏管长远、固根本的制度。”[2]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狠抓作风建设,制定和落实八项规定,相继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大振。然而作风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四风’问题树倒根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依然突出。”[3]可见,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形成优良作风不可能一劳永逸,克服不良作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二 改进工作作风就要净化政治生态
党内政治生活是党风政风的生成土壤。有什么样的党内政治生活,就有什么样的党员、干部作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改进工作作风,就是要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4]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强调:“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和党员进行党性锻炼的主要平台,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从严治党,最根本的就是要使全党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都按照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和党的各项规定办事。”[5]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政治生态好,人心就顺、正气就足;政治生态不好,就会人心涣散、弊病丛生。”[6]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直大力抓党风建设,净化政治生态,使党风政风有了根本好转。
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党内政治生活的核心在于“讲政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要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7]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就是党内政治生活要把握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党员、干部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时代性,就是党内政治生活要紧跟时代步伐、聆听时代声音、回答时代课题,及时发现和解决党内出现的新问题,使党内政治生活始终充满活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原则性,就是党内政治生活要坚持党的思想原则、政治原则、组织原则、工作原则,按原则处理党内各种关系,按原则解决党内矛盾和问题。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战斗性,就是党内政治生活要旗帜鲜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使每个党组织都成为激浊扬清的战斗堡垒,使每个党员都成为扶正祛邪的先锋战士。
三 好的作风引领好的风气
要用党风引领社会风气,这是艰巨的任务。因为风气代表普遍的意识和行为,具有很强的传导力。坏风气的扭转或好风气的营造,都不是轻而易举办到的,要树恒心,下大力坚持去抓。党风建设也不是孤立或封闭的,它与社会风气相互影响。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就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努力带动和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首先,党员干部要从不良的人际关系中摆脱出来。我们生活在“熟人社会”,人际交往中有的人往往重情面、好面子,彼此帮帮忙,找关系、开后门成风。纯洁而美好的人情,在交易中会变得复杂,甚至严重扭曲了公务活动中的权力关系,引发了以权谋私的案件,公事很难真正公办。和谐的人际关系只能建立在理性的公共秩序上,党风要引领社会风气,党员干部自然就要带头树立公共意识,尊重公共利益。权力涉及的都是全体公民所有的公共资源,不能被个人用来做人情,不能慷公家之慨。干部的诚信,必须先对得起国家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不能假公济私。同时,党员干部还要带头树立法治精神,维护公平正义。依法行政就是秉公办事,就是维护群众平等自由的权利。我们党始终强调党员干部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办事的能力,要求党员干部有公平正义的信念和勇气,不能为了上级、同事或亲友的利益,从利己出发,用说情、公关等手段干扰执法。
其次,党员干部要坚持党的宗旨和群众观,始终摆正自己的位置,既要尊重群众,相信群众,向群众学习,又要严于律己,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之前,我们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保持党的纯洁性的重大建设活动,对引领社会风气具有现实意义。
坚持党的群众观,一要遏制“官本位”意识的蔓延。“官本位”意识是封建的权力观和地位观的残余,利用自身强势地位维护自身利益,与党的宗旨直接对立。一方面表现为奴性,一味奉承上级,不讲实话、实情,不讲法规、原则,对上面的旨意过度执行;另一方面表现为官腔,脸难看、口气大,敷衍塞责、应付群众,办事推诿拖沓,不肯担当。为人民服务就得解决群众诉求,及时作出办复意见,并对办复意见承担责任,坚持原则,不因人而异,不因时而异,不抱侥幸心理。有了这种对群众负责的信念,党员干部在公务活动中自然就会有亲和力和公信力,社会诚信自然就会提升。
二要清理整顿特权和灰色待遇。特权和灰色待遇极易使党员干部脱离群众。各种岗位应有的待遇,无可厚非。但有待遇不等于有特权,特权是因权力而占有特殊的待遇。所谓特殊的待遇,既有内容标准问题,更有规范化和透明度问题。特权意识是有历史和社会基础的,党员干部享受特权会直接影响社会风气。所以,对于长期习以为常的各种公共待遇,应该逐一清理,合理的待遇保留,该放弃的坚决放弃,杜绝那些似是而非的灰色事项。
三要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尊重群众就得使群众意见有用,群众意见有用,就能督促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尊重群众,对群众负责。在党员干部选拔考核中,不仅要听取群众评价,更要有适当的方式,获取最真实的意见,让提意见的群众没有后顾之忧,对那些群众意见比较多的人进行处理,这是贯彻群众路线中相当重要的原则。
注释
[1]《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47页。
[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99页。
[3]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求是》2019年第13期。
[4]《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24页。
[5]《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95、96页。
[6]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4页。
[7]《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以解决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和主抓手 推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落到实处》,《人民日报》2017年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