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人民就是江山,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深刻揭示出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逻辑根源和社会现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1]“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2]。“人民就是江山”深刻阐明了人民是国家的内容、内在要素,指明了国家因人民的社会性集合而生。任何偏离人民至上的思想观念和实际行为,都是与党的主观愿望相背离的,也是与社会主义国家本质特性及与人民相互关系的客观规律相背离的。“江山就是人民”一语,指明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一切荣耀归属于人民。我们党在100多年的奋斗中,之所以能够在各种政治力量反复较量中脱颖而出,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核心价值理念,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带领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征程上,我们必须站稳人民立场,继续坚持人民至上价值理念,把握“人民就是江山”的科学内涵,紧紧依靠人民,继续赢得人民的支持,切实增强党执政的最大底气。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
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党和国家最深厚的根基。历史教训深刻启示我们,一切脱离人民、偏离人民、背离人民的政治力量,终究会走到人民的对立面,失去人民的支持。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一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民心所归,大事可成;民心所离,立见灭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的诠释与其不谋而合。纵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关于“民心”的历史经验不胜枚举,给后人以深刻的历史镜鉴和启迪。把民心作为最大的政治,这是我们党清醒的标志、成熟的标志,也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我们要认真、准确理解这一重要理念,更好地维护好群众的利益,书写出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新答卷。
(一)“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的提出
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第一次提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的重要论断。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再次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再次明确,“民心是最大的政治”。2022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辽沈战役纪念馆时又一次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决定事业兴衰成败。只要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就能拥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力量。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这一重要论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基本原理,契合“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规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进的实践总结,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核心价值理念。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就是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把赢得民心民意、汇聚民智民力作为我们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二)“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的重大意义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是对古今中外治乱兴衰规律的高度概括,揭示了“人民就是江山”这一伟大政治论断的本质,体现了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深厚意蕴。古往今来,人心向背始终是国家治乱兴衰的决定性因素。坚守人民至上价值理念,必须充分借鉴古今中外历史政治经验,紧紧扣住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依靠人民筑牢红色江山。
第一,“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这一科学论断,是对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有机扬弃。悠久的中国文明史形成和积淀了中国特色的传统政治文化。在汉语中,“民”的意思是被统治者,“心”的意思是思维的器官,“民心”是指被统治的劳动人民所思所想所需所盼等。“政”是指统治的制度、秩序、手段等,“治”是指管理社会的状态或活动,“政治”是指权力主体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维护统治的行为及其形成的统治关系和社会现象。在长期的封建主义国家历史中,不少思想家和政治家对民心与政治的关系有了深刻认识。如“得民心国家必安,失民心国家必危”“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亦悦之,如解倒悬也”等。但这些认识还没有把民心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上来,更没有真正把顺应民心作为政治统治的目的和源头来看待。“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这一重要论断科学地吸收了古代“民本”政治思想的内核和现代民主政治观精髓等有益成分,把民心作为执政党的最重要基础、政治评价的最高标准、政策选择的主要依据,充分体现了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第二,“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这一科学论断,是对当代政治发展潮流的精准把握。民主是时代发展的潮流,符合自身国情的民主政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经过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难探索,最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这就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相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中国共产党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现代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人民对政治生活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要求需要进一步得到实现。“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这一科学论断,既坚持人民民主政治的方向,又顺应了现代社会治理的科学方向和人民民主参与的实际意愿,体现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理念要求,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第三,“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这一科学论断,既是一条政治论述,又是一句纪律要求,更是一个治国策略。从党员干部的角度来看,“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民心是本,党员干部要有民本之心、民生情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做到心中有民,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动摇。以群众满意不满意、支持不支持、答应不答应作为工作评价的第一标准,把为群众谋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从人民群众的角度来看,心愿汇聚是民心。“听民声”“顺民意”“得民心”是执政者的首要任务和为政根本,为政者不仅要“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办民之所需、干民之所盼”,还要做到“以百姓忧为忧,以百姓乐为乐”,更甚者要做到“先民之忧而忧,后民之乐而乐”。这样的大胸怀、大格局、大担当,无疑是国家之幸、百姓之福。有了“民心为上”的政治及社会环境,人们也才会有更大的自尊感和幸福感。
总之,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在要求和实质内容,也是唯物史观在国家政治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和理论延伸,必将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最坚实的政治基础。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以民心为心,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不懈奋进。
二 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人民”二字,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南阳考察调研时指出:“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坚持人民至上”概括为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在这份3.6万多字的决议中,“人民”两个字,一共出现了249次。[3]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党100多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证明,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坚持人民至上,是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障。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一)同人民站在一起,才能作出正确决策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体现着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同人民站在一起,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历史规律,满足人民愿望和要求,就站在了历史正确的一面。人民是党执政的根基,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人民至上是我们党作出正确抉择、制定正确政策的根本前提。只要心里始终装着人民,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行民之所需,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心用情谋事,就一定能作出正确决策,确定最优路径,获得最佳效果。
(二)同人民站在一起,才能赢得民心,获得正义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同人民站在一起,从人民群众的立场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就守住了民心,获得正义的力量。得民心者得天下。一个国家的存在,一个政权的兴衰,与民心息息相关。打江山,守江山,守的就是人民的心。“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2021年9月,正在陕西榆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共绥德地委旧址,在看到展厅里这两行醒目的大字时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是赢得了民心,是亿万人民群众坚定选择站在我们这一边。”这句话道出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奥秘。中国共产党100多年的奋斗史,就是一部践行初心使命,回应民声、顺应民意、赢得民心的历史。正是我们党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合民心、顺民意、得人心,才赢得人民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创造出无往而不胜的历史奇迹。历史和实践启迪我们,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需要每一位党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实现人民幸福作为不可动摇的目标,并使之具体、现实地落实到治国理政各方面。
(三)同人民站在一起,就获得了战胜一切困难的制胜法宝
实践是最大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因为群众最富有智慧,人民最善于创造。总结我们党100多年发展壮大的经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始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抗日战争时期的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等战略战术是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创造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红旗渠等伟大工程的创造,折射出人民群众的创造智慧与经验;改革开放时期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精神与创新智慧;进入新时代,面对突然暴发的新冠疫情,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调动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取得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只要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拜人民为师,虚心向人民学习,就能从人民的创造实践中汲取深厚营养与智慧,获得战胜一切困难的不竭力量,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四)同人民站在一起,厚植人民情怀,就能够凝聚干事创业的磅礴伟力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也是我们党的不变恒心。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做到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就会滋养出爱民恤民之情,涵养出忧民为民惠民之心,厚植人民情怀。回望中国共产党100多年的奋斗史,深厚的人民情怀与赤子之心使党成为人民的坚强领导核心。汇民智、聚民心,把亿万人民团结在一起,凝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带领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革命战争年代的“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大爱情怀,和平年代“铁心跟党走,九死而不悔”的坚定信念,就是党的人民情怀所生发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的生动体现。
(五)同人民站在一起,才能提高政治站位,看得深悟得透执行严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为人民幸福矢志奋斗。党性与人民性是高度统一的。始终坚持党性原则,坚定同人民站在一起,以维护人民利益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就解决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问题,有了正确的政治方向。有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党员干部才能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对党的方针政策看得深悟得透执行严,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
三 奋进新征程我们党必须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我们党领导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离不开人民支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同样离不开人民的支持。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新时代新征程,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我们必须按照党的二十大的战略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价值理念,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自觉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领导艺术的提高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沃土中,不断在人民群众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努力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一)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必须赢得人民的支持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党员干部要成长起来,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执政,面对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论思维,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这就要求我们加强理论学习,掌握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当前,党员干部尤其要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把握这一指导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六个必须坚持”,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价值理念,深刻把握人民群众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坚持真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持续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赢得人民的支持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4]。“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顶层设计上确立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规划、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5]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我们直面问题,破解难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这两大“布局”立足我国发展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倾听人民呼声,为解决时代问题、回应人民关切,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保障。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价值追求,以人民为中心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根本遵循,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评价“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成效的重要衡量标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顺应了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指向,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体现。新时代新征程,党员干部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价值理念,深刻把握两大“布局”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坚持把握大局、审时度势、科学谋划、真抓实干、共同奋斗,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改革发展添助力,为攻坚克难聚合力,继续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三)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赢得人民的支持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已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价值理念,遵循尊重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原则,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强调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立足新阶段,贯彻新理念,构建新格局,我们要继续坚持人民至上价值理念,更加注重协同性和联动性,统筹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发展的平衡问题、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积极回应人民群众诉求、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以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开拓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之路,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赢得人民的支持,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延伸阅读 “半条被子”的鱼水深情
长征,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一条棉被,剪成两半,永不放弃,永远相连,记录着红军战士与老百姓之间的温暖亲情,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须臾不可分离的鱼水深情。这就是“半条被子”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34年11月上旬,在长征途中,中央红军突破了国民党的第二道封锁线,陆续抵达湖南省汝城县进行休整,分别驻扎在文明、秀水、韩田、沙洲等地。其中,总卫生部驻扎在沙洲村。红军进驻前,村子里很多人受国民党的反动宣传影响,跑到山里躲了起来。村民徐解秀因为照顾婴儿留在家中。那段时间,不少红军战士都是在村民的屋檐下或者场院里和衣而睡。看到红军这么艰苦,徐解秀就让3名女红军住到了家里。3名女红军帮她烧火煮饭,闲时跟徐解秀夫妇拉家常,讲革命道理,宣传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叫老乡们不要怕,回到家里来,还把打土豪得来的衣物、粮食分给她家。很快,徐解秀便和女红军熟络起来。因为家里穷,当时徐解秀家的床上只铺了稻草和破棉絮。晚上,3名女红军就和徐解秀睡一张床,盖一条行军被。徐解秀的丈夫就睡在门口的草垛上。
几天后,红军大部队要开拔了,看到徐解秀家连一条像样的被子都没有,3名女红军决定把这唯一的被子留给徐解秀家,但夫妇俩说什么也不肯接受。在村口,她们将被子推来推去。就在互相推让的时候,大部队开始翻山了,女红军十分着急。这时,一位女红军掏出一把剪刀,把那条被子剪成了两半,留下半条给徐解秀。女红军对她说:“红军同其他当兵的都不一样,是共产党领导的,是人民的军队,打敌人就是为老百姓过上好生活。等革命胜利了,我们还会回来看您的,送您一床新被子。”红军离开沙洲村后,敌人随后赶来,把全村人都赶到祠堂里,逼大家说出谁给红军做过事,大家都不说,敌人就搜家。女红军留给徐解秀的半床被子也被搜走了,徐解秀还被强拉踢打、拖到祠堂里跪了半天。
1984年10月底,《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开始了重走长征路的采访。11月7日,他来到了沙洲村。徐解秀领着他到厢房,向他诉说了50年前那段令她刻骨铭心的往事。她问罗开富:“你能见到红军吗?”罗开富回答:“能见到。”徐解秀就说:“那就帮我问问,说话要算数呀,说好了,打败了敌人要来看我的呀!”徐解秀还说:“虽然那时候为了红军留下的半条被子吃了点儿苦,不过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1984年11月14日,《经济日报》头版“来自长征路上的报告”栏目发表了罗开富撰写的《当年赠被情谊深如今亲人在何方——徐解秀老婆婆请本报记者寻找三位红军女战士下落》一文。这篇文章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在全国产生了强烈反响,“半条被子”的故事也就这样传播开来。文章见报后不久,邓颖超、蔡畅、康克清、刘英、谢飞等15位当年经历长征仍健在的女红军十分感动,特地委托谢飞接受采访,对长征途中帮助过红军的父老乡亲表达她们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悠悠五十载,沧海变桑田。可那些在革命最艰难的时候帮助过红军的父老乡亲们,我们没有忘记。请罗开富同志捎句话:我们也想念大爷、大娘、大哥、大嫂们!”在邓颖超同志亲自主持下,一场寻找3名女红军的行动在全国展开。遗憾的是,英雄已无觅处,3名女红军最终没有找到。为了完成她们的未了心愿,邓颖超等人特意买了一床崭新的被子,委托罗开富送到徐解秀家中。
一条棉被,剪成两半,见证着深厚的军民鱼水情。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曾经深情讲述“半条被子”的故事。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考察,首站来到郴州、考察汝城,给老区人民带来亲切关怀、巨大鼓舞。习近平总书记对乡亲们说,“半条被子”的故事让人民群众认识了共产党,把党当成自己人。正因为有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我们党才能走过辉煌历程,取得伟大成就。沙洲村是“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生地,今天我专门来这里看望乡亲们。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要不断接受教育、接受洗礼。我们党坚持为人民服务,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坚持不懈的实际行动。我们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接下来要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让老百姓生活更加富裕、更加幸福。[6]
(摘编自《学习时报》 2021年9月15日,有删减)
注释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
[2]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9年5月31日),《求是》2019年第13期。
[3]张一琪:《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望海楼·解读中共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②)》,《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11月25日。
[4]“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一个逐步提出和成型的过程。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调研时提出,“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
[5]《习近平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人民日报》2015年2月13日。
[6]《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强调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湖南新篇章》,《人民日报》2020年9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