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密码(郭建龙“密码三部曲”之三)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文化集权的第一次高峰

在董仲舒编撰他的《春秋繁露》时,在远离长安的淮南国(国都寿春是今安徽寿县),还有另一个人在组织编纂当时的学术成果。这就是淮南王刘安主持编纂的《淮南子》。

西汉最初的淮南王是汉初三将之一的英布,英布被诛杀后,由刘氏宗亲接替了淮南王位,之后传给了后代刘安。

刘安是当时著名的学问家,对于道家学说尊崇极深,却又不满足于只掌握道家的学问。他广招各个学派的知识分子,以将当时学问一网打尽的姿态,编写出了一部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兼容并蓄的作品 ——《淮南子》。

《淮南子》的思想以道家为主,涵盖了儒、法、墨、阴阳、纵横,成了西汉时期最好的综合性著作。

与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样,这本书也是从茫茫宇宙到人世间,试图对全世界的学问进行总结,体现了作者的野心。但是,书中并没有构造一个必须遵守的宗教体系,而是承认事物的多样性和自然性,并认为,许多问题的解决不是靠主动,采纳消极被动的姿态就可以使其发展。[20]比如,在人民面前,皇帝不需要做太多事情,有时候无为反而比有为更加能够促进社会的自然发展。书中甚至认为,皇帝的扰民行为是社会动乱的原因。

相比文字的优美和简练,以及文学价值,董仲舒的书连与《淮南子》相提并论的资格都没有。从这个意义上说,《淮南子》是汉朝道家思想以及学术综合的代表性著作。西汉哲学经过了汉初数十年的沉淀,最终汇成了这本书。

但遗憾的是,《淮南子》出现时,汉朝的学术自由已经接近尾声,由于道家无法解决皇帝的身份问题,反而继续制造危机,质疑皇帝的权威,导致这本代表汉朝哲学高峰的著作遭受了曲折的命运。

刘安本人受汉武帝的削藩策略影响,为了自保,参与谋反,最终事败身死。他的死亡也表明汉朝最后一批通才退出了历史舞台。与刘安一样不受待见的还有《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司马迁的思想以道家为主,主张无为,重视经济和商业,成了当时的异数。[21]他的思想可以留在伟大的《史记》当中,却无法影响皇帝的政策和当时的思想环境。

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集权高峰。在他之前,汉朝的历任皇帝都小心翼翼,避免给社会造成新矛盾而导致政权的垮台。到了汉武帝时期,政权已经稳固,不会在短期内被推翻,同时,汉武帝从小就被灌输一种观念——他是真命天子。

在汉武帝雄心勃勃的行动中,他不仅把更加强调皇帝作用、更加有为的儒教作为指导思想,还在军事上展开了一系列的对外战争。在严助和朱买臣分别对南越和闽粤发动的战争中,他们招收了许多东瓯地区(现浙江)的士兵,又从江淮一带获得物资供应,造成了这些地方的萧条。唐蒙和司马相如从巴蜀向云贵开辟道路,让巴蜀的老百姓疲惫不堪。彭吾出兵朝鲜,让现北京、山东一带的老百姓承受了过重的负担。

随后,汉武帝发起了和匈奴的一系列战争,这些战争终于把西汉前期积累的巨大财富耗空了。

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汉武帝又加强了经济控制,建立了一系列的官营制度,当时中国最重要的经济部门是盐业和冶铁业,汉武帝垄断了这些部门,宣布只能官营,这使得西汉经济的高峰也结束了。另外,汉武帝加强了金融控制,垄断了货币发行权,民间金融成为过去。[22]

为了完成这些社会控制措施,汉武帝不得不借助大量的酷吏帮他干活,从此破坏了汉朝的官僚规则。[23]

最终的结果是,道家提倡的小政府思想到汉武帝时期,就在中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儒教提倡的大政府,认定民间无法自由发展,只有在皇帝的管理下,才能正常运转。儒教的大政府控制了中国两千年的思想,直到清朝末期,人们还普遍认为人是需要管理的,而管理权属于官家。这一点,可以视为董仲舒的“教化”最成功的表现。


[1].本章涉及的时间范围是公元前141—前87年。

[2].《潜夫论·断讼》:“《春秋》之义,责知诛率。” 

[3].《汉书·薛宣朱博传》:“春秋之义,原心定罪。” 

[4].《周礼·地官·司徒·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5].《公羊传·隐公元年》:“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6].《公羊传·隐公元年》:“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7].《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春秋何以始乎隐?祖之所逮闻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何以终乎哀十四年?曰:备矣!君子曷为为春秋?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则未知其为是与?其诸君子乐道尧舜之道与?末不亦乐乎尧舜之知君子也?制《春秋》之义,以俟后圣,以君子之为,亦有乐乎此也。”

[8].《春秋繁露·楚庄王》:“《春秋》分十二世以为三等:有见、有闻、有传闻。有见三世,有闻四世,有传闻五世。故哀、定、昭,君子之所见也,襄、成、宣、文,君子之所闻也,僖、闵、庄、桓、隐,君子之所传闻也。所见六十一年,所闻八十五年,所传闻九十六年。于所见,微其辞;于所闻,痛其祸;于传闻,杀其恩,与情俱也。”

[9].《公羊经传解诂·隐公元年》:“所见者,谓昭、定、哀,己与父时事也。所闻者,谓文、宣、成、襄,王父时事也;所传闻者,谓隐、桓、庄、闵、僖,高祖、曾祖时事也。异辞者,见恩有厚薄,义有深浅,时恩衰义缺,将以理人伦,序人类,因制治乱之法。……于所传闻之世,见治起于衰乱之中,用心尚粗觕,故内其国而外诸夏,先详内而后治外,录大略小,内小恶书,外小恶不书,大国有大夫,小国略称人,内离会书,外离会不书是也。于所闻之世,见治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书外离会,小国有大夫,宣十一年‘秋,晋侯会狄于攒函’,襄二十三年‘邾娄劓我来奔’是也。至所见之世,著治大平,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小大若一,用心尤深而详,故崇仁义,讥二名,晋魏曼多、仲孙何忌是也。所以三世者,礼为父母三年,为祖父母期,为曾祖父母齐衰三月,立爱自亲始,故春秋据哀录隐,上治祖祢。所以二百四十二年者,取法十二公,天数备足,著治法式,又因周道始坏绝于惠、隐之际。主所以卒大夫者,明君当隐痛之也。君敬臣则臣自重,君爱臣则臣自尽。”

[10].《汉书·艺文志》即反映了刘向的划分。

[11].《春秋繁露·阴阳义》:“天地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迹阴阳终岁之行,以观天之所亲而任,成天之功,犹谓之空,空者之实也,故清溧之于岁也,若酸咸之于味也,仅有而已矣。圣人之治,亦从而然。天之少阴用于功,太阴用于空,人之少阴用于严,而太阴用于丧。丧亦空,空亦丧也。”

[12].《春秋繁露·五行之义》:“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曰水。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终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其父子也。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后,土居中央,此其父子之序,相受而布。是故木受水而火受木,土受火,金受土,水受金也。诸授之者,皆其父也;受之者,皆其子也;常因其父,以使其子,天之道也。是故木已生而火养之,金已死而水藏之,火乐木而养以阳,水克金而丧以阴,土之事火竭其忠。故五行者,乃孝子忠臣之行也。”

[13].《春秋繁露·阳尊阴卑》:“是故阳气以正月始出于地,生育长养于上,至其功必成也,而积十月。人亦十月而生,合于天数也。是故天道十月而成,人亦十月而成,合于天道也。”

[14].《春秋繁露·官制象天》:“求天数之微,莫若于人。人之身有四肢,每肢有三节,三四十二,十二节相持,而形体立矣。”

[15].《春秋繁露·官制象天》:“王者制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凡百二十人,而列臣备矣。吾闻圣王所取,仪法天之大经,三起而成,四转而终,官制亦然者,此其仪与?三人而为一选,仪于三月而为一时也;四选而止,仪于四时而终也。三公者,王之所以自持也,天以三成之,王以三自持。立成数以为植,而四重之,其可以无失矣,备天数以参事,治谨于道之意也。此百二十臣者,皆先王之所与直道而行也。是故天子自参以三公,三公自参以九卿,九卿自参以三大夫,三大夫自参以三士。三人为选者四重,自三之道以治天下,若天之四重,自三之时以终始岁也。一阳而三春,非自三之时与!而天四重之,其数同矣。”

[16].《春秋繁露·王道》:“春秋何贵乎元而言之?元者,始也,言本正也;道,王道也;王者,人之始也。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黄龙下;王不正,则上变天,贼气并见。”

[17].《春秋繁露·正贯》:“春秋,大义之所本耶。六者之科,六者之旨之谓也。然后援天端,布流物,而贯通其理,则事变散其辞矣。故志得失之所从生,而后差贵贱之所始矣;论罪源深浅,定法诛,然后绝属之分别矣;立义定尊卑之序,而后君臣之职明矣;载天下之贤方,表谦义之所在,则见复正焉耳;幽隐不相逾,而近之则密矣,而后万变之应无穷者,故可施其用于人,而不悖其伦矣。”

[18].《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所以明易姓非继人,通以己受之于天也。”

[19].《汉书·董仲舒传》:“《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20].《淮南子·主术训》:“人主之术,处无为之事,而行不言之教。清静而不动,一度而不摇,因循而任下,责成而不劳。”

[21].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主要反映在《史记·平准书》中,这种经济思想超越了时代,即便在今天看来仍然不过时。

[22].关于汉武帝财政改革的情况,参见本书作者的另一本书《财政密码》。

[23].参考《史记·酷吏列传》,汉朝酷吏一半以上产生于汉武帝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