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花在野 温柔热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王贞仪

1768—1797

她如流星一般,闪耀又匆忙

足行万里书万卷,尝拟雄心胜丈夫。

——王贞仪

提到历史上著名的女性人物,我们大多会想到东汉为兄请命的班昭,唐朝“风尘三侠”之一的红拂女,还有宋代词人李清照。可若要问起中国古代女科学家有谁,大家可能会一头雾水:中国古代还有女科学家吗?

当然是有的。

她精通数学、天文学,也擅长诗文作画。她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女科学家之一,影响全世界几百年,但少有国人知晓她的姓名。

她二十多岁就成为全世界最早发现月食规律的科学家,世界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将她评为“为科学发展奠定基础的女性科学家”。

在“改变世界的五十位杰出女科学家”中,她的位置更是排在居里夫人的前面。夜空中,还有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

她是王贞仪。

她要响彻天地的自由

1768年,也就是清朝乾隆三十三年,王贞仪出生于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祖父王者辅官至知府,是个一心为民的清官,在历算、数学方面也颇有造诣。父亲王锡琛科举屡次不中,转投医学,成为一方名医。

清朝盛行礼教,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幸运的是,王贞仪的家人没有因为她是女孩而区别对待她,更不想她受礼教束缚而困顿一生,于是尽可能丰富她的精神世界。祖父教授天文知识,祖母教诗词,父亲教医术。因此,她八岁能写诗,十一岁便写得一手好文章,她熟读历朝历代留下来的医学经典,还能按方抓药,是当地有名的才女和小神医。

十一岁那年,被流放辽东吉林的祖父去世了,于是王贞仪一家人经水路北上,前往吉林。清朝女子少有出门的机会,这次远行也让王贞仪增长了见识。

在吉林为祖父办完丧事后,王贞仪一家并没有立即返回,而是在吉林生活了五年。祖父去世时留下了七十五柜藏书,除了诗词歌赋外,更多的是一些理科读本,其中不仅有元朝郭守敬写的《授时历》,还有清代数学名家明安图撰写的《割圆密率捷法》。王贞仪读得津津有味。她知道想要有所成就,光靠家庭环境是不够的,所以她格外努力,用短短五年时间就读完了祖父的藏书。

结束了客居吉林的生活,十六岁的王贞仪又跟随父母一起四处行医,踏遍了大半个中国,秀丽山河尽收眼底,风土人情尽心感受,因此她拥有了比常人更为深远的思维、更为宽广的格局。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下长大的王贞仪,除了医学外,还培养了广泛的爱好,她善骑射,会诗赋,精历算,还知天文。

不过,她最终能成为一位学识过人的科学家,除了大量的阅读积累与丰富的游历经验之外,还离不开好奇心的驱动。别人看到星星,只觉得那是会发亮的小东西,而王贞仪仰望着星空,却在思考星星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会发亮?为什么每颗星星的位置都不一样?

在强烈的好奇心驱动下,王贞仪开始了天文探索之路,最令她好奇的还是月食现象。王贞仪看过张衡的《灵宪》后,就对月食的形成产生了疑问。月食发生在夜里,而晚上看不见太阳,如果地球和月亮之间真的隔着一个太阳,那么太阳的光,是怎样到达月球的呢?

她查遍古籍,苦思冥想仍不得其解。直到元宵夜,她偶然看见镜子上映出的花灯的影子,于是得到启发,立即回到闺房,挂起一盏水晶灯充当太阳,把圆桌看作地球,自己则手持镜子当作月亮,反复移动,以此来模拟月食的形成过程,终于勘破了月食的奥秘。

她写下了颇有分量的文章《月食解》,用通俗的语言告诉老百姓,月食是怎么形成的。全世界最早且准确的月食成因的解释,就是由这位年仅二十岁的中国少女给出的。

为尘世昏沉借一束天光

她坚持每天观察天象,记录行星轨迹,写下了《经星辩》,正确推导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旋转方向。

接触到哥白尼的理论之后,她又创作了《地圆论》。她是当时中国唯一一个结合宏观和微观来解释人眼所见天圆地方原因的科学家。

古时,王贞仪作为一位女性来研究天文学、科学,其困难程度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况且彼时,天文气象都属皇家学问,民间不得擅自研究,她只能偷偷进行,没有科学仪器,她只能就地取材,利用身边的一切。但就是这样,她凭着一腔热血逆势而行,做出了成绩。

除了在天文领域造诣颇深外,王贞仪最喜欢的还有数学。祖父精通历算,留下的书籍也多是关于历算的,从《周髀算经》到《测圆海镜》,历朝历代的算数典籍,王贞仪都有涉猎,特别是清朝数学家梅文鼎所著的《勾股举隅》,她更是反复研读。

对于书中无法理解的问题,她还会虚心向梅文鼎后人请教,并在梅先生著作的基础上写出《勾股三角解》,让勾股定理变得更加通俗易懂,更有利于儿童的算数教学。此外,王贞仪还著有许多关于筹算的书籍,包括《西洋筹算增删》《象数窥余》《术算简存》等。只可惜这些书籍虽然很早将西方的筹算引入到了东方,但是由于太过繁琐,直到一百年后,东西方四则运算才统一起来。

科学的价值观让王贞仪看到了世人的愚昧,她凭一己之力扭转了整个时代的偏见。当知识分子们为中学西学站队争吵时,她说,不必吹捧,也不必有偏见。中西结合,取长补短,洋为中用,大家都是为了追求真理,中或西不过是手段或名字而已。

她甚至打破旧规则,开私塾,招收男学生。离经叛道、敢怒敢言的王贞仪,惹恼了很多人。有人说她丧失了闺阁之中的本应面貌,嘲笑她都不像个女子了。

王贞仪则满不在乎,男人、女人有什么区别呢?大家都是人,学问不只为男人而设,而女人的智慧也不比男人少。

时代的局限,再加上女子身份,王贞仪经历的许多辛酸苦楚,难为外人道。好在她意志坚定,只需一投身自己的事业中,就无法自拔了。她知道自己必须将这些研究成果写下来,留给后人评说。可其中还有许多在当时无法公开发表的内容,她只能把它们手写成册,只为能有机会流传下去。

暗淡的时代与璀璨的星光

二十五岁那年,王贞仪遇见了贫寒但全然懂她的秀才詹枚。

王贞仪嫁给詹枚后,仍坚持在天文和算术领域进行研究,偶尔也会和当地名流进行讨论,她的一些成果也通过笔友流传到了国外。而詹枚仰慕王贞仪的才学,甘愿为她打下手。

就这样,王贞仪在天文和数学上接连取得突破,相继写出好几本著作。每当看着妻子挑灯手著文集和书稿时,詹枚总有种说不出的心痛,如果不是因为她是女子,她的著作早就能刊印成册,也不用这么辛苦地一本一本地手写了。

王贞仪看着一直陪在身旁无怨无悔的丈夫,心中充盈着感动与温暖,回想起当年的誓言:“足行万里书万卷,常拟雄心胜丈夫。”为了在这样的时代不输男子,这条路她就必须走下去。

王贞仪的传世著作《德风亭初集》,在夫妻二人的通力合作下完成了。

可惜婚后仅仅四年,王贞仪就因为长年刻苦钻研,劳累病倒了。她作为医者,心中早已知晓自己的病情,看着丈夫坐在床头,一口一口地给自己喂药,她一把拉住丈夫的手,满眼不舍,满心离愁。

在病重之时,她最放不下的仍是她的作品。她担心自己去世后,留下的著作因涉及当时被禁学的天文历法而连累家人,于是她只能忍痛将很多作品烧毁。幸好,还有一部分她实在舍不得毁掉,就将这些文稿托付给自己的好友,这才得以留存后世。当安排好一切之后,不久,王贞仪离开了人世,时年二十九岁。

在两百多年后的今天,王贞仪在科学领域上的贡献,得到了西方学术界的推崇。世界权威科学期刊《自然》,曾将王贞仪评选为“为科学发展奠定基础的女性科学家”。根据现有的统计,在短短二十九年的生命历程中,王贞仪在天文、科学、数学、诗词等领域的著述有五十六卷之多。

她是一位伟大的女性,是现代科学的启蒙者,是追求真理的殉道者。在走过人生的第二十九个春秋后,她像流星一般闪耀却又匆忙地划过了天际。

她没有照片,但许多艺术家们都凭借想象,描摹着她的样子,无一不是身着中国传统服饰,手持望远镜的形象。这些画像在提醒我们,在我们的国度曾诞生过这样一个女中英豪,她值得成为更多人的女神。

2000年2月8日,北京天文台发现了一颗小行星,最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决定以“王贞仪”的名字命名这颗小行星。

虽然一生如流星般短暂,但她给后世留下的精神财富却仿若永远璀璨的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