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来源四象限:紧盯学习对象
2019年参观清华大学博物馆的一次经历,给了我特别的启发。
在那之前,每次逛博物馆,我都是自己学习或提前在网上搜集信息,简单做些攻略,但是从来没有花钱请过导游。
这一次,清华大学博物馆配备了免费的导游,我就试着跟着听导游的讲解,结果感觉真的不一样:面对同样的文物,导游的讲解好似“女娲”对着泥人吹的一口仙气,让文物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全都变得活灵活现了。一圈下来,我感觉受益匪浅。
在学习的路上,一个好的“导游”对于学习同样意义非凡。
好的“领路人”不仅可以让学习变得有趣、生动,还能帮助我们挖掘出自己原本看不到的东西。
学龄前,领路人是父母,父母是最好的老师;上学时,领路人是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进入社会之后,我们没有了固定的领路人,该怎么办?
我的方法是先找到优质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来源,然后“按图索骥”。这个学习来源不是一个固定的人、一本固定的书,而是按照自己、他人、过去、现在划分的四象限(见图1-3),分别是向他人的过去学习、向他人的现在学习、向自己的现在学习和向自己的过去学习。
图1-3 学习来源四象限
向他人的过去学习:见贤思齐
从别人总结下来的经验中学习,如同古人所说的“见贤思齐”。
见到别人的成功经验要慢慢汲取、消化内化、尝试运用;见到别人“掉坑”的教训,要回顾自身,警惕自己“踏入同一条河流”。
有人问,身边朋友数量有限,该向哪些“他人”的过去学习?
我认为,性价比最高的方式就是读书。
以常规的书本为例,其定价大多为几十元。这相当于花费购买一杯咖啡的钱,就可以和先贤文豪跨越时空沟通,就可以快速汲取他人的经验所得。他们留下的文字字字珠玑,至今还会产生巨大的力量,而这些文字的力量则是无价的。
埃隆·马斯克说,他的企业可以成功打造火箭,要归功于他一直以来培养的阅读习惯。巴菲特也表示,每天阅读500页书,你会发现知识是如何起作用的,它的威力就像复利。查理·芒格说,我见过的聪明人没有一个不读书的,一个都没有。
很多朋友经常好奇:“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我还是我自己,到底该怎么做?”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三个主要做法。
做法一:在阅读中占据主动地位,与作者对话。
在我看来,读者开始读一本书的时候,就应该占据主动权,在书中不停地与作者主动对话,甚至应该读出图书内容之外的东西。
换言之,读者在阅读时需要主动“输入”,而不要一味地让作者“输出”,不要让自己的大脑成为作者思想的跑马场。
那如何与作者对话呢?
我推荐使用“三叉提问法”,即不断问自己:什么是我知道的?什么是我不知道的?我还需要知道什么?
长此以往,我们就能不断地通过对一本书“剥茧抽丝”领悟出还该学习补充什么,不断扩充知识、充盈思绪。
以我自己为例,我阅读的第一本理财图书是《小狗钱钱》,从中我看到了“定投”的理财方式,但是《小狗钱钱》并没有详细地说明定投的具体操作方法。于是,我就继续寻找关于“定投”的图书,并在这个基础上阅读了银行螺丝钉写的《指数基金投资指南》《定投十年财务自由》,然后在图书中继续寻找自己想要获得的知识。
做法二:避免“做错事”。
有些人成功的因素有ABCDE,而他们在书中只提到了ABCD,对起到决定性作用的E却只字未谈(如有些人家境殷实,有些人有高人指点,有些人聪明绝顶)。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感觉自己也具备了ABCD因素,但就是没有取得和他们一样的成绩。因为他们具备的E因素才是决定性因素。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采取的策略是既然没有关键的E因素,那就多关注阻止他们成功的因素,尽量避开这些因素。正如巴菲特说过:“我们没有学会如何在经商过程中解决棘手的问题,我们只学过如何避免它们出现。”
有时候,不做错事,正确的事情才有可能发生。
比如在读书方面,我们可以先尽量避免做出以下行为:
1.只看他人推荐的书,不看自己真正需要看的书;
2.只被别人的思考喂养,没有想过自己该怎么办;
3.只疯狂输入,不精准输出;
4.只追求读书数量,不追求读书质量;
5.只读高大上的著作,不看基础教材;
6.只陶醉在读书的过程中,不会学以致用。
“不做错事”,可能不能让我们立马获得大智慧和成就,但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
做法三:随时记笔记。
我的初中英语老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养成了用纸笔进行记录的习惯,将别人的文字记录在白纸上,我就会有一种沉甸甸的充实感,觉得这是在辛苦挖“宝藏”。“宝藏”越多,我越想让别人知道,越愿意与他人分享。分享的次数越多,记忆也就越深刻。
不仅如此,在用纸笔进行记录的过程中,手在动,眼在看,脑在想,这充分调动了“感”,容易触发与记录内容相关的已有知识与记忆。
直到现在,我都会随身携带纸笔,及时记下任何可以启发我的东西。除了传统的纸笔记录,一些应用也能起到很好的辅助记录作用,我个人比较常用的是印象笔记和讯飞语记。
■印象笔记
印象笔记对我来说是所有纸笔记录的“终点站”。它支持在多个终端同时更新文件,手机、计算机,不管哪个终端上的文件更新了,其他终端上的文件也会更新,非常方便。
同时,印象笔记支持关键词查询,大大缩短了检索关键词的时间,增加了我们使用笔记的频率。
我最喜欢它的一点就是印象笔记可以收藏微信信息,比如社群中的学习信息或者公众号分享文章,都可以用印象笔记一键收藏。我还会将其他我用纸笔记录下来的带来启发的文字,输入印象笔记中,随时随地更新,逐步打造自己的电子知识库。
■讯飞语记
回忆2019年年末,我花了近两周时间才将有关文字材料整理进印象笔记。当时我表弟刚好来我家做客,看见我在不停地敲打键盘,惊讶地说:“你在干什么?这么费时费力?为什么不用‘讯飞语记’?”我这才知道了这个“神奇的”应用。
讯飞语记可以将语音直接转化为文字。要记录书上的文字,直接对着讯飞语记说就可以了,最后只需修改少许识别不准的文字即可,这样可以节约大量时间。
【知行合一小实践】
选择一本自己看过的书,使用“三叉提问法”,不断地问自己:什么是我知道的?什么是我不知道的?我还需要知道什么?
向他人的现在学习:学习榜样当下的具体做法
学习榜样当下的做法,就是向他人的现在学习。
从小到大,我都喜欢找女性榜样。上学时候的女同学、工作之后的女企业家等,她们就像灯塔一样,在迷茫的黑夜中给予我光明的指引。
美国幽默作家威尔·罗杰斯说,学习只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阅读,另一种是与更优秀的人为伍。
我们很难与更优秀的人为伍,但是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比较方便地“跟踪”他们:不仅可以“跟踪”他们的成绩,还可以“跟踪”他们的做法。
知道一个人优秀不难,难的是知道他是如何变得优秀的。学习榜样的目标就是要学习他如何变得优秀,重点在于以下三点。
一是选择适合的榜样。
问自己一个问题:你是愿意选择一个从来没有失败过的,一直过得很顺利的榜样呢;还是愿意选择一个失败过,但是最终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取得成功的榜样呢?
我认为后者更“接地气”,也更值得学习。
因此,在选择榜样时,不要只从榜样的“光环”这一角度出发,还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与自己有相似处境的榜样,这样的榜样可以像镜子一样反映出自己现在该做什么。
二是关注榜样的公开账号。
我会关注我的榜样的公众号、微博、视频号等公开账号,因为在公开账号中可以翻看到榜样几年前的一些动态,方便我研究榜样是如何成长起来的。
零碎时间刷下榜样的动态,感受他们的生活方式,思考他们的思维模型,适度模仿他们的行为。
三是画出自己和榜样的行动重合区。
榜样不是用来崇拜的,而是用来学习的。如图1-4所示,我们要把榜样做到的和我们现在能做到的进行对比,找到行动重合区,然后行动起来。
图1-4 找到自己与榜样的行动重合区
比如,在我关注的榜样中,萌姐(张萌)坚持每天4点起床,我虽然做不到4点起床,但是我可以做到6点起床。我关注的潇洒姐(王潇),已经40多岁,却还坚持健身以保持身材苗条。我虽然无法像她那么厉害,但是能做到每周跑步三四次,每周上一次健身课。
永远记住,榜样不是用来崇拜的,而是用来学习的。按照榜样的做法,时刻比对自己现在能做到什么,大胆去做,就会不断充盈、扩大行动重合区。这样,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也可以成为别人的榜样。
学习榜样的最终目标不是成为和榜样一样的人,而是坚持做正确的事情。
【知行合一小实践】
写下你想学习的3个榜样,关注他们的微博、公众号等公开账号,画出榜样做到的和我们现在能做到的行动重合区。
向自己的现在学习:事上磨炼
向自己的现在学习,就是在自己的行动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逐步提高。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道:“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经常有小伙伴说,自己想做视频号,却觉得自己胖或者自己口才不好,害怕被别人嘲笑,一来二去在怀疑中就浪费了很多的时间。
世界上的大多数事情都是如此,我们无法在起点看见终点的样子,因此惧怕行动,永不行动。
行动其实应该是一种习惯。就像骑自行车,一旦启动了,我们趁着一股劲儿,试着往前用力,形成势能了,就自然而然奔向一个又一个站点。
唯有不停地前进,才能知道前方有什么。
一直思考自己的未来而迟迟不敢行动的人,很有可能一事无成。
十几年前,房地产行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彼时,一个人说自己没有买房子的积蓄,可以理解,但如果说自己还是没有研究投资理财的意识,没有投资学习的意识,那么他在很大程度上就应该进行反思和改进了。
我是“85后”,从学校毕业开始挣钱时,已经错过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的时期,但是我从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那一刻起就开始行动,在攒钱的同时学习投资理财的知识。2019年,我在西安老家购置的一套二手房,这套房的价格已经上涨30%(数据统计于2022年8月)。
向自己的现在学习,越早采取行动,最终收益就越大。
行动不在于早晚,在于你是否在行动,在于你是否朝着一个大方向不断行走并做好准备,待时机到来时一把抓住它。
当我认识到行动的重要性后,便开始减少自己的“学习时间”,主动增加自己的“动手时间”。所谓的知行合一,不是知道和明白“就能”做到,而是只有“做到”才有可能真正知道,反复验证了,才能证明此时的知道是真正的知道。
我给自己制定的标准是:看书不算动手,必须有能看得见的产出,有具体行为的体现才算动手。比如学习写作,就要不断地输出内容,在评价反馈中调整自我、优化输出;比如学习投资理财,就一定要进入真实的市场,真实体验市场的波峰波谷。
我的理念是,运用于实践的、自身在实践中经受过摔打的学习才更有意义和价值。
以学习新媒体运营规则为例,我不是等着课程学完才开始输出的,而是边学边输出。在一家自媒体平台,我写的第二篇笔记浏览量就超过15万,获点赞、收藏近4万,获粉好几千,还有5家出版社联系合作,而合作带给我的收益早就超过了学费。
只有真正有效的行动,才能决定价值。
【知行合一小实践】
写出你现在最应该做的一件事情,立刻去做,然后写下做完后的感受。
向自己的过去学习:用4个问题来复盘
向自己的过去学习的关键是复盘。
复盘本是围棋术语,指的是在下完一盘棋后,棋手以重新下棋的方式探讨得失。
《曾国藩传》是对我人生影响很大的一部书,书中提到了曾国藩考秀才,连续考了七次才高中,之后平步青云,一路开挂。
为什么第七次会成为转折点?
因为他是一个复盘高手。在第六次被“悬牌批责”(当成反面教材)之后,他才开始仔细反思自己:第一,自己是个普通人;第二,老师教得不得法。
曾国藩把自己历年的试卷和那些模范试卷放在一起反复对比,寻找自己的短板。曾国藩发现,自己的主要问题在于写东西过于古板,过于重视局部雕琢,缺乏整体的气势和大局观。接下来,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文章的整体气势和大局观上下功夫。
果不其然,经过反思,他终于在科举路上实现了逆袭。
曾国藩的人生逆转密码就离不开复盘。错了不重要,重要的是不在同一个地方犯错。犯的错少了,走的弯路自然就少了,效率也就高了。
因此,不要总是想着尝试新的事物,遇到困难时,不如先把自己“搞砸了”的事情想明白,在“学习区”里踏踏实实地学习。
我有一个习惯,每天晚上下楼走上两圈,路程不长不短,刚好1.5千米,大概需要30分钟。
这30分钟是我每天的复盘时间,我会在这30分钟内复盘一下这一天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为,然后分析哪些做得好,如何在明天做得更好;哪些做得不够好,如何改正。
有不少小伙伴对我说,自己每天毫无章法地忙碌,抽不出可以用来复盘的30分钟。
我给出的答案是:越是抽不出时间复盘,越是需要抽出时间复盘。
爱尔兰剧作家乔治·萧伯纳说过:“很少有人一年思考两三次。我每周思考一两次,就在国际上赢得了声誉。”要明白,忙并不一定代表高效、有结果。相反,用30分钟梳理自己的行为,反思精进,可以给明天的自己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在每天晚上30分钟的复盘时间里,我经常问自己以下4个问题。
问题1:今天的你为自己的梦想做过什么事情?
忙碌很容易让一个人只看到眼前的事情,而忘记未来最应该做的事情。
因此,做每一件事的时候,我们都要问自己这个问题,保证当下所做的事情不跑偏,时刻向学习要结果,向时间要结果,让每一件“有用”“有趣”的事情产生复利。
比如,我的目标是每一天都为自己的“诗和远方”做一件事情。无论在地铁上看了10页书,睡前写出一篇文章,还是走路时候听了一个有关自我提升的播客,都算是为自己的梦想“打工”。
时间久了,这些复利产生的作用都是巨大的。
问题2:今天做的事情中有哪些错误的做法,下一次该怎么做?
有没有觉得,如果一件事情做得比较顺利,你就不会让这件事情占用太多的记忆资源;如果一件事情被做砸了,而且这件事情对你又很重要,那么这种感受就十分强烈。
吴军在《吴军阅读与写作讲义》一书中提到,很多人之所以会在同一个地方跌倒很多次,有一个原因就是尽管他们的大脑把事情记住了,但是把感受忘了。出于自我保护的考虑,人们会选择忘掉那些不好的感受。他提醒,这种自我保护的本能会让人重复犯很多错误,而同样的错误会犯很多遍,每一次都是切肤之痛,只有将这些感受写下来,人们才可能做到事不二过。
因此,只有反思犯错的原因,强化感受,才能减少再次犯错的次数。
问题3:今天做的事情中有哪些好的做法,下一次该怎么提升?
这和《小狗钱钱》中提到“成功日记”较为相像。
书中提到,“自信是被成功喂养出来的”,正所谓教什么不如教热情,学什么不如学自信。
一个真正自信的人眼睛里有“星星”,整个人都会发光,因为他永远相信自己,即使初入新领域,他也拥有敢于踏入新领域的勇气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记录自己一个个微小的成功,是给自己树立自信的手段。当自己感到失落、没有自信时,拿出成功日记,回顾自己曾经的成功,不断给自己正向反馈和激励。
问题4:今天做的事情中,有哪些事情可以帮助别人,能否形成操作清单?
为了巩固学习内容,我重视并致力于把自己的经验变成可以帮助别人的操作清单。
比如你写的项目报告获得了公司领导的肯定,你就可以思考下如果去教别人写,你该怎么教?项目报告应该包括哪几部分?哪些部分应该是重点内容?该注意哪些细节?
我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梳理操作清单的时候,就是自己总结提升的时候。
如图1-5所示,学习金字塔理论提出,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在30%以下都是被动学习的传统方式;而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在50%以上的是讨论或实践,而最后一种位于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最高的方式,是“教授给他人”,可以让我们记住90%的学习内容。
图1-5 学习金字塔
根据学习金字塔,我们可以发现,“教”是最好的学。
我的标准是,一件事情,自己如果可以清楚地给别人讲明白了,才是真明白,这才是学以致用的一种体现。
【知行合一小实践】
回想你今天的经历,回答以下4个问题。
1.今天的你为自己的梦想做过什么事情?
2.今天做的事情中有哪些错误的做法,下一次该怎么做?
3.今天做的事情中有哪些好的做法,下一次该怎么提升?
4.今天做的事情中,有哪些事情可以帮助别人,能否形成操作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