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本金融理论的实践
在善本金融理论提出和完善的过程中,我们以浙商银行践行善本金融理论为例,探讨银行业实践。浙商银行坚持以善为本的金融服务宗旨,从理念、队伍、对象、机制四大向度推进探索创新,一体构建善本金融生态,为中国特色金融和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探索经验。
推动金融服务理念向善
服务理念是回答金融为什么服务、为谁服务、如何服务的问题。这些年,不少金融机构把市场激励作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动力来源,忽视了社会价值的内在激励,导致功利主义蔓延。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物质的本质是重量,精神的实质是自由。”自由需要一定的物质,但超过一定重量之后,物质越多,自由越少,正所谓为养其小而失其大。追求服务理念向善,要求金融机构站位要高、格局要大、情怀要深,弘扬善的文化、鼓励善的行为、传递善的温度,将潜意识底层的性善,提升至不学而能的“良能”状态,唤醒内在向善的力量,做到发自内心地追求向善。2022年以来,浙商银行全面焕新金融服务理念,提出金融要帮善不帮恶,陪伴有责任心、有社会担当的企业成长,不做资本无序扩张的帮凶、不做资金空转套利的帮手。为此,浙商银行打造了特色“善标”体系,走出单纯以抵质押物多少对客户进行评判的模式,而是以向善为重要标准对客户进行多维度评判,主要包括企业版和个人版两个客户维度的体系,其中企业版“善标”以大局担当、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公司治理为正向评价维度,并编制了20多项负面清单;个人版“善标”以守善性、闻善道、呈善果为正向评价维度,并编制了10多项负面清单。同时,将“善标”落到客户准入、授信评审、服务定价等金融服务各环节,形成金融向善的银行方案。
推动金融专业人员从善
金融服务队伍从善是善本金融的关键枢纽。目前部分金融专业人员存在“行业特殊性”等错误论调,以及在这些思想驱使下出现的“打猎”而不是“种田”、“雨天收伞”而不是“雪中送炭”等行为。聚焦如何推动专业人士从牌照中走出来去服务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浙江省从2018年开始就成立了浙商总会金融服务委员会,在全国首创金融顾问制度,参照“法律顾问”“家庭医生”,定位为企业金融“全科家庭医生”、政府的“金融子弟兵”和居民的金融理财咨询师,通过构建“1+N”服务模式(1个金融顾问链接N个机构资源,详见图1-1),以实现三大转变:一是推动金融专业人士走出所在机构的牌照限制转到具有公益身份的社会价值认同;二是从“以牌照为中心”的专项服务转到“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服务;三是从注重融资转到融资和融智并重的全方位服务。这是金融人士利用专业知识从善的集中表现。同时,县域是中小微企业和基层群众聚集的特定区域,因此在县域里开展制度创新是金融专业人员从善的重要领域。尤其是在数字化浪潮下,金融专业人士可以通过数字化工具、投资者教育等,推动实现企业运营成本下降、政府平台优化提升、区域金融生态全面升级。目前,在浙商银行的推动下,浙江正在杭州市临平区开展综合金融服务示范区试点。
图1-1 金融顾问“1+N”模式架构
推动服务对象崇善
服务对象崇善,要求金融机构必须清醒认识到金融牌照不仅是国家许可,更是一份重要的政治责任。基于此,浙商银行以“善本信托”为重点,研究金融参与第三次分配的公益金融服务新模式,从原来“一捐了之”的慈善到开启自主可感知的慈善,从原来捐钱捐物的慈善到参与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的慈善;牵头搭建公益金融服务新平台,帮助企业家自主可感知参与慈善事业、提升社会价值、实现财富升维,同时让企业家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成为社会管理参与者和优秀文化传承者。主要做法是联合专业机构服务企业家设立慈善信托(详见图1-2),围绕“企业自身产业生态、企业家出生地和所在地”三大场景,以“慈善+金融”模式打造“传统民生领域项目保障困难群众生活、发挥企业家乡贤作用促进社会善治”两类慈善项目,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以金融机构个体之善,推而广之实现全社会之善。
图1-2 善本信托业务架构
推动保障机制助善
正向的评价反馈是推动善本金融的重要保障。虽然金融领域引入了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等丰富了原有的评价维度,2021年财政部印发的《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办法》又新增了“服务国家发展目标和实体经济”“发展质量”两个评价维度,但总体上对金融机构的考核仍以规模、利润等业务指标为主,更多聚焦在经济价值上。推动善本金融必须从金融的社会价值出发,从业务盈利的导向转变为金融功能属性发挥成效的导向。浙商银行从内部绩效考核入手,研究探索体现向善的考核体系,从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推进公益金融等多个维度进行全方位的科学评判,加大对小微普惠、绿色金融、先进制造业投入的考核权重,建立善本金融的资源配置体系,把更多信贷资源倾斜到“善”的客户、业务和生态,支持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