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太阳中风非表虚证
通过对《伤寒论》中有关太阳中风的内容研读,认为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虽然在病因、病机、脉证、治法、方药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均是风寒袭表,正气奋起抗邪的表实证,而非表虚证,宜称太阳中风或桂枝证为好。
1.表虚证提法不合仲景本意
在《伤寒论》太阳篇中,只有中风、伤寒之名,而无表虚证、表实证之称。至于虚、实,仲景在《伤寒论》中多次提到,对虚证的成因、脉证以及与实证的鉴别都有明确论述。如60条“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70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等。111条“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是太阳中风误火而出现的变证,可见太阳中风在误治之前并非虚证。
2.太阳中风与虚证的脉因证治不符
就虚实而言,虚指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减;实指邪气过盛,脏腑功能活动亢盛。虚证和实证虽有正气不足和邪气过盛的本质区别,但正和邪、虚和实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在临床中纯虚证虽可看到,但纯实证却是没有的,也就是说,凡是邪气侵入人体形成邪气盛的实证,人体正气也同时处于相对虚的状态。所谓实证,是指邪气过盛侵入人体,正气犹能抵抗,未至亏损的程度。由此,辨别疾病虚实属性的关键,在于抓住病机中邪正斗争的主要方面。那么,太阳中风究属虚证还是实证,分析如下:
(1)病因、病机:虚证的发病,多由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如饮食失调、七情所伤、房劳过度、久病,以及失治、误治等损伤正气而成。实证则是邪气盛,正邪相争,或痰饮、水湿、瘀血等停留体内,阻滞脏腑气机而成。太阳中风的发病,是由外邪侵入,营卫不和,正邪交争所致。其病因病机与实证相同。如果说太阳中风的发病与素体腠理疏松、卫气不固有关而称之为表虚证,那么一切外感疾病均应称之为虚证而无实证而言。因为没有人体卫外功能的相对低下,外邪是不可能侵入人体的。值得注意的是,在辨别病情虚实时,应以其病机中邪气盛或正气虚谁是主要方面为标准。
(2)脉证:太阳中风之发热是由外邪入侵,正邪交争所致,头项强痛是由风寒邪气阻滞经络而成,脉浮是正气抗邪向外的表现,风性缓散,汗出肌疏则脉又兼缓,此处之缓,是以(浮)紧脉相对而言,是宽缓柔和之象,非指至数言,不同于脾虚湿盛的缓脉。汗出、恶风常是用以说明太阳中风为表虚证的立论根据,但实质上与卫阳虚弱的汗出恶风似同而实异。表虚证是由卫阳虚弱,肌表失于温煦而恶风,汗孔失于固摄而汗出,病属内伤,病程较长,肌肤欠温,易感风寒,非施温补不能愈。太阳中风因伤于风寒,表卫被伤,不胜风袭则恶风。风性开泄,卫气为风邪所伤,但开而不合则汗出,病属新感,病程较短,伴见发热、脉浮等,唯用解散病方除。前者因正气虚所致,后者主要由邪气实而成,二者迥然不同。
(3)治法方药:《内经》云,“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这是中医对虚证和实证的基本治疗大法。如果说太阳中风确属表虚证,当用扶正益气固表之法来治疗。但《伤寒论》中太阳中风的治法是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是以解散外邪为主的治法。桂枝汤中用桂枝宣通卫阳,祛散风寒,生姜佐桂枝发散风寒以解肌,芍药滋养营阴,大枣、甘草益气调中。方中虽有补益之品,但整个方中却显然是以祛风散邪为组方基本原则的。仲景立桂枝汤是为解散表邪而设,在《伤寒论》许多条文中都是以桂枝汤发汗解表,如57条“……可更发汗,宜桂枝汤”,371条“……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等。如果太阳中风为表虚证,药用附子、黄芪,玉屏风散之类会如何呢?如此定使表邪不得解散,内陷化热变生他证。(详见《吉林中医药》1984年第5期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