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之路续编(卷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钟情岐黄

热爱是成就事业的先导,对岐黄事业的钟情,是成就事业的根本。我出生于上海嘉定六世中医之家,这就注定了我一生与岐黄之道有着不解的情缘。

王氏世医在嘉定当地闻名遐迩,几乎妇稚皆知。第一代业医者王万盛,寓居嘉定古城,至第四代尊祖父王安福进入鼎盛时期。他擅长中医内科、外科、儿科。其道深、其艺高、其德厚,医名远播,为一代名医。他诊务繁忙,仁心济世,扶贫济困,乐善好施。凡贫家求医,非但不收诊金,还赐以药费及钱粮,仁心仁术,口碑极好。王安福还是一位名望极高的乡绅,位为嘉定县乡董。他医术高明,活人济世无算,曾治愈县太爷千金之急性喉病(现属急性喉炎),挽狂澜于既倒,震惊县内朝野,事后县令为谢救治之恩,赠匾一幅,并亲自题“扁鹊复生”,风光一时,传为佳话。他治学极严,手不释卷,诊务繁忙,日不暇给,求治者络绎不绝,摩肩接踵,近者各乡,远则江苏昆山太仓。但其治家俭朴,粗衣淡食,节廉成风。其家教尤严,创业守业两艰,门风清廉,忠孝治家,敬老爱小,和睦相处。王安福生三子,幼受家训,皆承岐黄之业,长子王松亭(系我祖父)擅外科,次子王雨亭专内科,三子王云亭业儿科。女婿汪学厚,随岳丈王安福学习中医,得其传,其子汪志仁,薪传父业,医名不浅。汪志仁曾收高徒吕炳奎。吕炳奎系嘉定望新人,出师后在当地行医。后因匪事不宁,发起组织七村联防,逐渐发展为外岗游击队,自任队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投奔新四军,战功不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江苏省卫生厅副厅长、卫生部中医司司长,是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奠基人,对中医药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吕氏亦算王氏世医中旁系人才。家父王季春为第六代医,青年时期随叔父王雨亭学医,王雨亭学问极好,为一代名医,精通经言、古文、法律、诗词。嗜好题诗作对,广交知识界名人,其诊务繁忙,见侄子聪明好学,有心培养,遂教其学文化、诵医书,口授心传,关怀备至,鸡声灯影,青灯黄卷。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四年后学业猛进,竟逐步能独立行医。据家父自述,其出道时适逢战火频仍,瘟疫流行,问病者应接不暇,昼夜出没于病家。其行方智圆,胆大心细,边学边诊,凡临病家不计诊金,以医家割股之心抚病问痛,经其精心诊治,每有起死回生之人,一时医名渐震,求医者络绎不绝,时为嘉定名医之一。家父仁心济世,每遇贫困病家,概不收诊金,并赐药费,病家有口碑传颂远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入联合诊所,继入国家医院工作。医以内、外、咽喉科为长,创制了许多内服外用之良方。由原嘉定县政府主编的《医药卫生志》亦载我王家医事云云。

我自幼受家庭熏陶,耳濡目染,对岐黄之道情有独钟。从黄口稚年到课读余暇,在随父亲修合丸散、煎熬膏方、薄摊膏药中掌握了不少医药知识。平时常随父亲出诊问病,目睹家父常年在风雨中扶危济困,救膏肓于万一,拯黎元于仁寿,深得病家拥戴的情景。渐渐地在我心中有这样的结论:“当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真好,受到群众的尊重。”及弱冠之年,卫生部发布文件,为了解决中医后继乏人问题,对名老中医子女,可以经过考试作为中医药事业的接班人来培养。父亲是当地名医,我获得报名考试资格,在当年的考试中,成绩获得第一名,顺利进入当地卫生局中医班学习中医。任课老师均是嘉定名医,临床经验丰富,但教学水平尚嫌不足,上课常常讲一些临证中所遇到的种种案例,听来饶有兴趣。

1966年“文革”来临,人们忙于“闹革命”,学习秩序被打乱,我对“造反”没有兴趣,经过县卫生局的安排,我进入嘉定人民医院实习。该医院是上海第二医学院的实习基地,拥有600余张床位,具有较强的医疗技术力量。中医内科我跟随叶治范先生(毕业于南京中医进修学校,即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中医儿科我跟随韩养儒先生学习。二老均是嘉定名医,临床经验丰富,但在那个特殊年代,他们自身难保,小心翼翼做人,任劳任怨看病。叶先生擅长用经方,药味少,剂量稍重,而疗效很好。韩先生则相反,擅长儿科,药味多而剂量极轻,求诊病人门庭若市。记得1967年上海地区乙型脑炎流行,嘉定也是高发区,有20余位乙型脑炎患者住人民医院传染病房,西医对病毒性疾病缺少良策,只是对症处理,全部病人均请韩养儒先生会诊。我伴随左右,目睹先生用温病卫气营血辨证方法,或透表清热,或凉血清营,或平肝息风,或清心开窍,药随证变,自出机杼,灵活运用,切中肯綮。20余位乙型脑炎患者经中医药治疗后,除一位患者留有聋哑后遗症外,其余全部治愈,没有一例死亡。目睹此境,更坚定了我学习中医的信心。

在嘉定人民医院实习期间,我抓紧一切机会学习临床技能,拼命地汲取营养,除轮转了中医各科外,几乎所有西医的科室如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五官科、急诊室、心电图室、化验室等全部轮转了一圈,不管是跟随查房、抢救,还是护理、门诊,什么都抢着干。因为我比较勤快,科室里的医生、护士都十分欢迎,每到一科轮转,都希望我多留一段时间。我家离医院很近,但我一周回去一次,整天在医院里,凡听说哪科收了一个少见的病人,就非要去看看。有什么不懂就请教主管医生,回到宿舍就翻书,做好读书笔记,直到弄懂为止。两年多真学到了不少中西医学知识和技能。在“文革”时期,知识分子的心情都不太好,但我遨游在医学知识的海洋中,获得了无穷的快乐和兴趣。鲁迅先生的名句“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成为我的座右铭。我决心好好学习医疗技术,“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看病”,将来做一个良医,为人治病。

现在回顾这段经历,我没有因为“文革”而浪费时间,而更重要的是磨炼了坚忍不拔的意志,“大丈夫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一时期对我临床水平的锻炼和提高,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