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中医情 中医梦
何老师一生酷爱中医,痴迷中医,自青少年时代开始就有一个中医梦,立志要做一位名中医。他倡导“中医人要有中医心、中医情、中医梦”,坚持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坚持理论密切联系实践,坚持中医学术传承与创新,坚持中医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学验俱丰,著作宏富,桃李芬芳。
一、痴情岐黄,追逐中医梦想
1952年6月30日凌晨,何老师出生于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虎圩乡陈桥村,家乡四面环水,风光秀丽,鱼米富足,交通便利,民风淳朴。他的祖母继承家传医术,擅长艾灸疗法和草药治疗瘰疬、丹毒、带状疱疹等病,闻名乡里。祖母乐善好施,治病不收报酬,平素节衣缩食,却时常接济苦难乡邻,是闻名于十里八乡的好人。何老师儿时常常跟随祖母身边,耳濡目染,在小小心灵中埋下了“济世行善”的种子。他1967年初中毕业,1968年回乡插队务农,16岁的城里小青年,个子瘦小,身体羸弱,农活生疏,却与农村同龄人一样下田种地、上山砍柴、下河捉鱼、上路推车,打赤脚,穿草鞋,日晒雨淋,流汗流血,虽然吃了许多苦,但学会了大部分农活,从每天挣4工分到9工分,在体魄和能力上都得到了锻炼。何老师常深情地对学生们说:“两年的农村艰苦锻炼,是我人生历程中最为宝贵的经历,让我尝试了农村的艰苦、农民的艰辛,铸就了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朴实节俭的生活作风,培养了与广大农村劳动人民深厚的感情。”何老师“视病如亲”的医德风范源于他的农村生活和劳动的经历。
20世纪70年代初,大中专学校陆续恢复了招生。1970年10月,何老师被县卫生局推荐到江西省抚州地区卫生学校参加赤脚医生班学习。这是该校“文革”后第一次招生,全届120人,毕业后回乡任赤脚医生。他由于成绩突出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器重,后来被作为师资培养。1973年被选到江西医学院医疗专业插班学习。他十分珍惜这次学习良机,如饥似渴,争分夺秒,倍加努力夯实医学基础,为以后的医学道路打下了较坚实的西医学理论基础。1975年9月经层层推荐和文化考试,何老师被录取到上海中医学院,从此开始了人生的中医之路。他立志奋发图强,学好中医真本领,报答党和人民的培养。金寿山、殷品之、张伯讷、严世芸、柯雪帆、沈庆法、钱承辉、凌耀星、段逸山教授等上海名师的精彩讲授把年轻的何老师引入博大精深的中医药知识殿堂。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是学校教学改革的最重要措施,从入学第一学期开始,每周二下午到附属医院见习,5人一小组,侍诊于名老中医程万里。第二学年进入临床课学习阶段,吃住在医院,课堂就在病房,由张伯臾教授、张羹梅教授、严世芸教授、石光海教授、吴汝香教授、郑平东教授、余志丁教授、王灵台教授、王左教授、孙曙光教授、马瑞寅教授等名家主讲临床各门课程,一边课堂讲授,一边病房观摩,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教学模式,使何老师的临床能力有了较明显提高。大一时,在南汇县(今浦东新区)下沙镇医院课间见习期间,何老师用“塞因塞用”反治法治愈了内科主任母亲大便闭塞20天的重症;大二暑假期间用“通因通用”反治法治愈了家乡邻居暴发性痢疾。经过2例成功病案,让何老师初步领略了中医药的神奇功效,使他更坚信辨证论治是中医药疗效的法宝,更加热爱和痴情于中医。1978年7月,在毕业典礼时指导老师问他毕业后有什么目标。他脱口而出:“要做一位教授,做一个名中医。”这就是何老师的人生梦、中医梦!他一生坚定不移,持之以恒,艰苦奋斗,追逐自己的中医梦想,“有志者事竟成”,梦想终于成真,何老师先后被评为首届江西省名中医、首届江西省国医名师、第二届全国名中医。
二、学有渊源,情萦旴江医学
何老师出生于古今文化繁荣昌盛的江西抚河流域。抚河古称“旴江”,是江西第二条大河,贯穿于赣东、赣中十六个县市。旴江流域,历代名人辈出,数以千计闻名于世的岐黄翘楚出生成长于此,形成了一个人物众多、著作宏富、影响深远、光耀夺目的医学群体,曾为中华医学史写下了许多可圈可点、光辉灿烂的篇章。在江西省“历代十大名医”之中,陈自明、危亦林、龚廷贤、龚居中、李梴、喻嘉言、黄宫绣、谢星焕出自旴江流域。他们中不少出生于医学世家。如宋代陈自明祖上三代行医,至陈自明学术上最有成就,著《妇人大全良方》,为我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创始人。元代危亦林家中五世名医,家学渊源,勤奋好学,综先辈之长,精研内、外、妇、儿、骨伤、眼目等科,成为一位学识渊博、技术全面的医学家,著有《世医得效方》。明代龚廷贤出身于世医家庭,一生著作颇丰,有“医林状元”之誉,其父龚信精医术,曾供职太医院著有《古今医鉴》。清代谢星焕六代从医,名医辈出,著《谢映庐医案》,丰富临证经验流传至今。何老师在这块医文并茂的沃土上出生、成长、学习、工作,铸就了深厚的中医文化底蕴和高尚的精神境界。旴江医学对他学术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江西中医学院杨卓寅教授将旴江流域医学群体命名为“旴江医学”,开旴江医学研究之先河。何老师早在抚州工作期间就是杨先生领导的研究小组成员,完成了“赣东名医研究”“旴江医学形成因素研究”两个课题;1989年主编了《赣东名医·李元馨》《赣东名医·第二集》两部著作;1999年在《中华医史杂志》发表了“旴江医学形成因素的探讨”一文,在医史界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1998年杨卓寅教授在逝世前两个月亲笔书信嘱咐何老师一定要把旴江医学研究工作继续下去,让这一地方医学瑰宝得以传承和发扬。何老师生长在抚河流域,工作在抚河流域,与这块土地凝结了深厚的感情。他将前辈的重托,牢牢铭记在心,必将责无旁贷,不辱使命。2004年何老师任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后,把旴江医学研究列为学校科研工作的重点,并创建了建昌帮饮片厂。2008年何老师调至江西中医药大学工作,仍十分关注旴江医学和建昌帮中药炮制工艺的传承。
党的“十八大”以来,传统中医药学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地方医学的挖掘研究方兴未艾。江西中医药大学党委十分重视旴江医学的研究,于2013年10月成立了“旴江医学研究会”,聚集了一百多名老中青中医药研究者。何老师刚从学校领导岗位退下来,被推选为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主持旴江医学研究工作,带领研究人员深入到抚河流域各县市考察走访,求索孕育旴江医学的人文底蕴,考证旴江主要医家的成才轨迹。研究会组织编写“旴江医学研究丛书”五部著作,其中何老师主编《旴江医学研究》一书50万字,全面总结旴江医学的学术成就,于2018年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扩大了旴江医学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他协助《江西中医药》和《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开设了“旴江医学”专栏,10年来共发表相关论文近300篇;创办了会刊《旴江医学研究论文集》,8期共发表论文300余篇。何老师主持的江西省科技课题“旴江医学整理和发掘技术研究”,内容丰富,已全面完成并通过验收。何老师还设立专题对旴江医学的学术特征和旴江医家的成才规律进行深入研讨,撰写发表了《传承创新是旴江医学最鲜明的特征》《旴江名医成长规律探讨》《旴江医家医学教育思想探析》《旴江医家医德风范赏析》等连载论文;同时,还结合个人专业探讨和总结了旴江主要医家的脾胃病学术思想,撰写发表了《旴江医家脾胃学术思想述略》《旴江医家对脾胃学说的传承与发挥》等论文,并将前贤们的学术经验应用于临床以提高疗效。令人可喜的是,一批中青年学者积极投身于旴江医学的研究,涌现了一批地方医学研究的后起之秀,后浪推前浪的学术氛围正在形成。在党的中医政策照耀下,旴江医学将薪火相传,弘扬光大,造福人类健康。
三、情系人民,医德医风传扬
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教师的职责是培养人才。肩负这双重身份的何老师因此更加注重自身品德的修养与医术的进取,他把医德医风教育和以身作则作为首务。他常说“仁心”“仁人”“仁术”是中医传统医德的三大要素,只有“心存仁义之心”的“仁爱之人”,才能将医学真正变成济世救人的“仁术”,才能成为“大医”“明医”。因此,何老师将“仁心”列于“中医心”之首,认为要做一个好医生,首先要做一个好人,心存仁义,富有同情心。何老师良好的医德医风得益于几千年优秀医德文化的传承。《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以上奠定了中医学“以人为本”的医德基石。扁鹊行走列国救死扶伤,其起死回生的事迹千年流传。华佗拒绝朝廷为官行医于民间,深受大众推崇与爱戴。张仲景弃官从医,“勤求古训,博采众长”,著《伤寒杂病论》救民于水火之中。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这些成为后世的医德风范。旴江医家传承并发扬了中华民族优良美德,为后人树立了医德双馨的光辉楷模。龚信、龚廷贤父子医著中的《明医箴》《庸医箴》《医家十要》《人道至要》和李梴的《习医规格》等论著对后世医学道德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旴江医家有许多医德名言,如龚廷贤的“忧国忧民天下先”“损己利人”;喻嘉言的“爱病人胜爱自己”“化我身为病身,化我心为病心”;陈自明的“至灵者人,是重者命”,彰显了中医人的博大情怀。何老师撰文《旴江医家医德医风赏析》,对陈自明、龚信、龚廷贤、危亦林、李梴、喻嘉言、谢星焕等几十位旴江医家的医德事迹进行了论述与弘扬,以激励后学。何老师常常给学生们讲述旴江医家的医德故事,勉励医学生继承和弘扬前贤们高尚品德,要视病如亲,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何老师身体力行地将医德医风铸就于实践,一生都坚守“仁心”,患者至上,将患者利益置于第一位,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何老师常说:“患者来我这里就诊,把健康乃至生命交给了我,是对我的信任,我一定要尽心尽责去解除患者的痛苦。”他视病如亲,不论地位高低、贫穷富贵一视同仁,力争少花钱治好病,深受广大患者信任与爱戴,遇到患者经济上有困难,还解囊相助。遇到情绪悲观或抑郁的患者会给予亲人般的关怀,细心做思想工作尽力帮助患者从低落的情绪中解脱出来。何老师行医50余载,不避寒暑,风雨无阻,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临床第一线。青年时期他除担任繁忙的教学任务外,坚持承担每周4个半天中医门诊及中医病房工作;中年后担任学校领导工作,虽然行政工作繁重却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出每周3个半天专家门诊;60岁不担任领导职务后每周8个半天上临床,没有过一次缺席。何老师诊室常常是门庭若市,一天门诊量在70人左右,最多时达174人,因为患者大多来自外地,为了不耽误患者回程,每天中午都是拖至1~2点下班。2020年2月至4月,因疫情医院停诊,何老师为了不耽误患者疗程,在家里为患者义务网诊600多人次,不收挂号费,让患者自己去当地药店买药或者让医馆通过快递寄药。2017年何老师退休后在国医馆兼职,对所有的残疾人、肿瘤患者、80岁以上老人、福利社老人及曾下放的农村乡民义务诊治4000多人次。患者十分爱戴何老师,常常有患者给他送鸡蛋、红薯、芋头、葛粉、蜂蜜之类的土产品,正是“爱人者人恒爱之”。他还将私人电话公开,常常牺牲休息时间耐心解答患者的问题。何老师用言行举止坚守仁心,展现了名医的优良品德。他言传身教,影响着学生们的品德培养。
四、深情育人,桃李满园芬芳
何老师从事医学教育工作50余年,先后担任过“中医基础理论”“内经”“中药学”“中医内科学”“中医辨证论治概要”等中医课程的教学,主编过国家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学》等教材,担任江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首批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为第三批、第四批、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他担任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学副校长18年和校长4年,坚持每周授课4节。担任江西中医学院副院长及卸任至今,坚持带教硕士生、博士生,每周一下午进行临证小讲课。他培育的学生成千上万,人才辈出,可谓桃李满天下。
1986年江西省政府为了振兴中医药事业,加快中医药人才培养,决定成立抚州中医学校,何老师被任命为副校长,负责教学和医疗业务工作。学校遵循“勤奋、创新、严谨、和谐”的八字校风,以培养人才质量为核心,锐意中医教学改革,学校得到全面、快速、健康发展,逐步跻身于全国同类学校的先进行列。2004年,学校更名为“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跨进了中医药高等教育的行列。何老师被任命为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首任校长。任职校长后,何老师进行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全面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广泛学习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医药教育的有益经验,结合自己的亲身阅历,反复征求师生意见,依据学校四个专业群的科学定位,制定了学校中医药人才教学改革方案。①中医医疗专业群:以“岗位引领,能力本位,八路进军,突出技能”为改革思路,以“强化技能”为教学改革核心,推行八个系列的改革举措。②保健康复专业群:以“岗位为本,强化技能,工学交替,层层递进”为改革思路,以“工学交替”为教学改革核心,推行四台级、递进式“教、学、做一体化”改革举措。③药学专业群:以“工学结合,校企交融,资源共享,双赢发展”为改革思路,以“校企融合”“双学、双证、双师、双建、双赢”为改革核心,推行股份合作、订单培养、科技开发、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举措。④护理专业群:以“岗位引领,能力本位,六位一体,无缝对接”为改革思路,以“六位一体”为教学改革核心,达到“素质教育与职业特质对接,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对接,中医特长与护理技能对接,师资团队与护教双栖对接,实训基地与职场环境对接,考试考核与职业标准对接”等新要求。
以中医学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例,围绕岗位能力培养这一核心,开展了八个方面的系统性改革。①强化辨证论治教学:开设新课程“辨证论治学”,编写创新教材《辨证论治概要》,强化辨证论治技能训练,开设老中医辨证论治临床经验讲座。②强化临床技能训练与考核:依据各专业岗位技能要求,制定临床技能教学大纲、临床技能训练大纲、临床技能考核评分标准,强化临床技能的教学和考核。③推行连贯式病案教学:将临床病案渗透和贯穿于从基础到临床所有中医课程教学之中,促使学生讨论、老师讲解、名医指点等密切结合。④实施台阶式病历书写训练:要求学生在不同阶段熟练掌握各类病历的书写。如一年级完成10份合格门诊病历;二年级完成10份专科住院病历;三年级(实习阶段)完成10份大病历。⑤反复临床见习: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从第一学期基础课开始课间见习,每门临床课程安排一周左右的集中见习,寒暑假回家乡基层医疗单位半个月的临床见习。⑥特色中医专科培养:学生大二第二学期时根据个人兴趣,每人报名参加一个中医专科班,如脾胃病专科班、妇科病专科班、皮肤病专科班、肛肠病专科班、针灸专科班、推拿专科班、中医美容专科班等,培养学生对中医特色专科兴趣,为毕业后专科发展打下基础。⑦建立优生导师指导制:择优选拔大二10%优秀学生,分专业由教授、副教授指导学习或临床带教。通过导师对优生的指导与带教,培养一批拔尖学生,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毕业生质量。⑧对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对照全国执业助理医师及执业医师考试要求,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内容、考试方法进行改革,编写辅助教材,进行专门培训,改变考试方法,从而提高毕业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在用人单位普遍反映中医大学生临床能力下降的情况下,通过上面八个方面的教学改革,使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受到实习单位和用人单位的广泛肯定,并且毕业生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逐年上升。
何老师十分注重中医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创“中医基础学教学实验研究”,列为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并获得江西省卫生科技创新一等奖,其方法已编进全国大、中专院校统编教材。主持“以辨证论治教学为中医教学体系核心”的教学研究,其中编著《中医150证候辨证论治辑要》评为中央统战部优秀图书,主编创新教材《辨证论治概要》获“江西省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获“江西省高校优秀图书一等奖”。主编的《何晓晖论治脾胃病》一书获202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成果优秀著作三等奖。
何老师注重人才培养,精心培育中医英才,带教传承成绩显著,其亲传弟子付勇、周步高获评“青年岐黄学者”,陈建章、刘良福、邓棋卫获评江西省名中医,陈建章为第六批、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周步高获评江西省中医药中青年骨干人才,付勇担任江西省中医院副院长,吕国雄、葛来安担任江西省中医院科主任。近8年坚持每周一下午岐黄国医书院教学门诊和临床小课堂,共培养青年教师和在读研究生40余人。
五、学术交流,情满中华内外
何老师50余年如一日,坚持学习不放松,坚持临床不放松,坚持教学不放松,坚持科研不放松,坚持写作不放松。他一生主编著作和全国统编教材15部,约350万字;发表学术论文146篇;主持国家、省市科研课题12项。曾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等职务,积极参加国内外的中医药学术交流活动。他被邀请到北京、上海、深圳、重庆、南宁、银川、海口等地做学术报告,“脾胃病衡法的运用”“胃质学说”“肠质学说”和“食管的生理特性及论治要点”等主题在脾胃病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曾带队访问美国得克萨斯州东方医学院和英国阿伯丁大学,交流中医中药的学术成就,扩大中医药在海外的影响。
旴江医学是我国著名地方医学流派之一,不仅在我国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是对海外影响首屈一指的中医流派。自明初开始,中日两国之间贸易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此环境下,日本医家来华学习频繁,带走了当时印刷业较发达的旴江地区医籍,使其在日本得以广泛传播和翻刻。历代旴江医家诸如陈自明、危亦林、杜本、龚廷贤、李梴、喻嘉言等人的著作,在日本具有重大影响,江西与日本医学交流源远流长。何老师于1998年在《中华医史杂志》上发表《旴江医学形成因素的探讨》一文,把“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旴江医学推介到国内外,引起较大影响。2013年江西中医药大学成立“旴江医学研究会”,何老师任常务副会长,再一次把江西旴江医学研究推向新高度,研究会会员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300多篇,2018年他主编的《旴江医学研究》一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也引起了日本汉方医学界的高度关注。2019年4月,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社长井上匠先生、藤田康介博士等来到江西中医药大学,对旴江医学研究进行专题访问和学术交流。井上匠社长盛赞旴江医学的成就,在日本汉方界均熟悉明代旴江名医龚廷贤及其代表作《万病回春》,被日本政府收入医保的138种处方中,11%的处方来自《万病回春》。正是基于龚廷贤对当时乃至今天的日本产生的重要影响,特地前来文化寻根。何老师等我校专家详细介绍了旴江医学的主要学术特点及龚廷贤等医家的学术思想、主要著作和医学贡献,讲述了旴江医学研究创始人杨卓寅教授的学术贡献,介绍了当代名医张海峰、姚奇蔚教授的脾胃病治疗经验,并应邀介绍了“脾胃病治疗衡法”“胃质肠质学说”等新理论新方法。在这次见面会上,中日双方专家发言踊跃,讨论热烈,学术气氛浓郁,共同憧憬中日医学交流的美好前景。在校领导和何老师的陪同下,日本友人参观了抚州金溪县新修的龚廷贤陵园并题字留念,这是外国友人第一次瞻仰明代旴江名医龚廷贤遗迹。龚廷贤陵园是由何老师发起筹款于2018年修缮扩建的。日本《中医临床》杂志2019年第3期刊登了旴江医学和对何老师的采访专题长篇报告,进一步扩大了旴江医学在日本汉方界的学术影响,为实现再次将旴江医学推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梦想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