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辨治的简约与升华
如何学习和掌握辨证论治方法呢?大体可以分为两种方法:一种是学习证治分类,一种是学习辨治方法。
(一)证治的简约
中医实践发现,在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辨证论治的有效案例中,有相当部分的案例具有比较集中的类似性-类型,从中可以看出,不同的证型与不同的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对应性与适用性,因而可以建立证-治对应关系,再通过梳理证与证的关系,明确治与治的关系,进而汇集形成证治体系。
如经典的证方分类(仲景的六经分证类方),后世的明代王肯堂的《证治准绳》、清代李用粹的《证治汇补》,乃至清代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现代的方证体系(桂枝证、柴胡证等),都是对中医辨证论治丰富经验中,相对稳定、多见且较具代表意义的类型,进行辨治要点的简约化提炼,并汇集后,梳理各证治单元的理论关系,形成证治框架化体系-辨证论治纲领,便于系统学习、引导运用、高效传承。
因此,扣住证治内容的学习,是研修辨证论治体系最为简便快捷的途径。
(二)辨治的升华
辨证论治的关键任务,就是辨别疾病当前的主要病因、病位与病机,因此,辨证论治的核心方法,就是基于症象依据和病理逻辑的病因、病位、病机鉴别方法及病理关系综合思维。这种方式不固着与病种、证型的框架,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具体的病因、病位与病机分析,再组成整体综合的病理判断,并从中权衡其中主要病势,进而综合制订事宜的治法与方药。其间的证方关系并不简单对应,而是突出分步治疗、因势变法、灵活不拘的思路与策略。如《伤寒论》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因此,掌握发病机制,融会辨证要素的学习,是掌握辨证论治体系而能灵活应变的根本方法-“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这是中医活的灵魂和辨证论治更高境界,这需要有厚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丰富的鉴别诊断知识。因此,这种学习难度大、要求高,但确是通往发展创新的必经途径。